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旭晖  林举择  王昌俊 《光明中医》2020,(17):2661-2663
王昌俊教授擅长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他临证用药特色鲜明,擅用虫类药、攻邪药及补益药,攻补兼施,颇有创见。他提出补气填精法治疗骨髓抑制,采用大剂量补气药及补肾填精中药,结合辨证论治用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他创新中医外治癌痛的理论,提出中医外治癌痛的"三结合"理论及研制丁芪止痛贴穴位敷贴治疗癌痛,疗效显著,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2.
凌昌全教授治疗肝癌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昌全教授从事原发性肝癌防治工作20余年,学验俱丰。他认为癌毒是导致肝癌发生、发展及影响预后的根本,重视癌毒的理念应贯穿于肝癌治疗的始终。凌师临床辨治重视调治脾胃,调畅气血,培补气阴,方小而力宏,主药独重,尤擅使用对药,验之临床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3.
刘浩 《中医杂志》2012,53(20):1724-1726
介绍林洪生治疗肿瘤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多由于先天不足、七情失调以及脏腑功能紊乱.癌毒成形之后,阻碍经络气血运行进而导致血瘀,与之互为因果,常常出现瘀毒互结,因此,正气亏虚,毒瘀互结是肿瘤的基本病机.提出扶正解毒活血法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法则,并总结出中医肿瘤“程序化治疗”模式和中医药配合靶向治疗减毒增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沈英森治疗肿瘤临证思维及用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英森教授治疗肿瘤经验丰富,疗效可靠.笔者有幸侍诊两载,现将其治疗肿瘤的临证思维及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1 一看正气盛衰 1.1 正气尚可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肿瘤的治疗,沈教授强调中西医疗法相结合.尤其是青中年患者,一般正气尚盛,宜先进行靶点明确的手术、放疗或化疗.此时中医治疗措施如大黄、芒硝施用于邪盛而正气不虚之患...  相似文献   

5.
毛天东教授临证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嵬  徐江雁 《光明中医》2009,24(6):1018-1020
毛天东,男,生于1935年,河南宜阳县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主任中医师。1964年毕业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工作,1984年任洛阳正骨医院第六病区主任,1999年退休后医院返聘在专家门诊坐诊。曾任中国传统手法研究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洛阳市中医学会理事。2003年被定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带徒老师。“手法治疗儿童肱骨外髁翻转骨折”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中药治疗创伤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8年获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一等奖。  相似文献   

6.
张天健,男,1941年生,河南洛阳正骨医院主任中医师,中医骨科专家。1964年毕业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从师于骨伤科著名专家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创建洛阳正骨医院小儿科并担任科主任职务十数年,洛阳正骨医院门诊骨科主任。2003  相似文献   

7.
徐江雁  王亮  刘文礼 《光明中医》2009,24(2):218-220
郭维淮,男,河南省洛阳孟津县平乐人,生于1929年。主任医师,著名骨伤科专家,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郭氏自幼跟随父亲郭灿若、母亲高云峰学习平乐郭氏正骨术,14岁就能独立应诊。他一面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一面刻苦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四大经典和《本草纲目》、《医宗金鉴》、《伤科补要》、《伤科达成》等中医典籍和医学院校系统教材,为他奠定了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徐江雁  鲁嵬 《光明中医》2009,24(8):1434-1436
关思友,男,1936年生,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后稻田村人.1959年高考后,被河南省卫生厅录取,分配到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徒弟班,半天集体上课,半天随师临床.五年期间,先后师从豫中名医张英瑞、祖佩兰、郭亚甫三位恩师,尽得真传.  相似文献   

9.
戴莲仪教授是广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技术指导、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师承广东省名中医吴维城、张建楣,集各家之所长,遣方用药有独到的经验.擅长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制定了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系列中药经验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吾辈曾随戴莲仪教授门诊多年,现将戴师在治疗消渴病方面的主要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宋光瑞,男,1939年生,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主任医师,院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医肛肠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批准带徒的名老中医。主编《中国大肠肛门病学》,参编《中国肛肠病学》、《中医肿瘤治疗学》、《大肠肛门病综合征》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医药治疗便秘”在1997年美国洛杉矶世界医学学术大会获得世界金奖。  相似文献   

11.
李鸣皋,1918年生,男,汉族,河南省唐河县人。李氏幼承家训,耽嗜岐黄,弱冠之年即悬壶乡里。南阳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多项。著《李鸣皋医案选》一书,其临床经验分载于《千家妙方》、《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书中。治疗胃脘  相似文献   

12.
郑启仲,男,1945年生,河南省清丰县人,1960年初中肄业后从医。先后师从于清丰县三代祖传儿科名医王志成和安阳儿科名医王瑞五。1969年8月河南省卫生厅中医学徒毕业,1974、1984年先后赴  相似文献   

13.
张世峰,男,汉族,1939年12月25日出生于河南省陕县李村乡张家坡村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为当地名中医,自幼因耳濡目染而喜爱祖国医学.1954年至1960年在现陕县一中读书,1960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医疗系,1966年毕业.1968年5月分配到三门峡黄河医院(水电部十一局职工医院),先后任医师,主治医师,科主任.1984年9月调到水电部三门峡疗养院任业务院长,同年12月又调到洛阳市第二中医院(原洛阳地区中医院)任业务院长,1990年7月又调到三门峡市中医院任院长至今.2001年6月27日被国家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相似文献   

14.
毕福高,男,河南商水县人,生于1923年。河南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毕氏少幼随其父毕协和研习歧黄之术,后随同乡针灸名医周氏练习针法,18岁即悬壶  相似文献   

15.
翟明义,1916年生,男,汉族,河南济源人[1]。幼年家贫,于1934年开始自学中医,1937年悬壶当地,救人无数。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当地医联社任医师,1953年调县卫生科任县卫协专职秘书。1958年调河南中医学院任教,1961年至河南省中医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中医主任医师,肝病研究组组长。  相似文献   

16.
鲁嵬  徐江雁 《光明中医》2009,24(5):808-810
石景亮,男,1939年出生于南阳的一个中医世家,其曾祖父石兴栋、祖父石应修、先父石立贤、伯父石立昭均为当地名医。他幼承庭训,研读医著古籍数年不辍,并随父临诊,为其日后悬壶济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改学理工电子物理专业,1964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在河南中医学院攻读四年,再从师于著名中医专家吕承全教授,耳濡目染,尽得真传。原河南省焦作工学院副院长,焦作工学院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家,国家第二批名老中医指导老师。  相似文献   

17.
孙六合,男,1938年生,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医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几十年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针灸专著一部,主编一部,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相似文献   

18.
崔公让教授临证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嵬  徐江雁 《光明中医》2009,24(4):618-620
崔公让,男,生于1938年,河南省漯河市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内著名周围血管病专家。196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带徒导师。“中医药综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1978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周围血管疾病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199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实用中西医结疗周围血管疾病学》、《脱疽》、《周围血管疾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相似文献   

19.
鲁嵬  徐江雁 《光明中医》2009,24(7):1231-1232
邱保国,男,1936年生,湖北武汉市人.1960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工作后又专修中医二年,普内科及心血管病各一年.先后在河南省医疗防疫大队任内科医师,业务小队长,驻马店地区医院内科任负责医师;河南省中医研究所任临床研究副主任;河南省医学情报所任研究员,所长;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任院长,研究员.被批准为省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相似文献   

20.
徐江雁  刘文礼 《光明中医》2009,24(9):1652-1653
1 学术特色 李振华教授早年对流脑、乙脑等外感热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晚年精于脾胃病、肝病等内科杂病的诊治.李氏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和脾胃病症的治疗,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