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铁军  安鸿 《黑龙江医药》2009,22(3):378-380
一般认为,味有相兼(一药可有多味,或可通行诸经),而气无重叠,历来认可,没有异议。关于"一药二气"的明确提法,首见王好古。其言"有一药一气,或二气者。热者多,寒者少,寒不为之寒: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或寒热各半而成温,或温多而成热,或凉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取也。又或寒热各半,昼服之,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之,则从寒之属而降。至于晴日则从热,阴雨则从寒,  相似文献   

2.
有<神农本草经>中指出: "药有酸苦甘辛成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中药"四气"更准确地说应是"四性",其中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相似文献   

3.
用药指南     
“何谓气滞?何谓气滞胃痛?” 气,在中医学中指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 降、出、入是人体气的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所谓气滞 即指的是气机郁滞不畅。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 湿、食积、瘀血等因素的阻滞,影响了气的流通,形 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 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出现胀满、疼 痛,甚则引起血瘀水停等病理改变。气滞胃疼,就是 指因食积胃脘而导致胃气郁滞发生的胃脘痛。  相似文献   

4.
介绍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表现特点,并阐述了调畅气机、运脾消滞以及分辨寒热为本病的诊治法则.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认为,"积"为百病之源。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源于量变的积累,疾病也不例外。若体内的"垃圾"长期积蓄,不及时清除,必将带来健康隐患。气积――伤肝中医认为,气贵于流通。意思是说,若气机顺畅,则百病不生;反之,如果气机失调,则会影响健康。人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机郁滞不畅,形成"气积"。中医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认为,"积"为百病之源。任何事物的质变都源于量变的积累,疾病也不例外。若体内的"垃圾"长期积蓄,不及时清除,必将带来健康隐患。气积——伤肝中医认为,气贵于流通。意思是说,若气机顺畅,则百病不生;反之,如果气机失调,则会  相似文献   

7.
刘毅  王允  唐坤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62-2363
药性有寒热温凉之不同,称为四性㈦。四性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四气,此之“气”在古代做为哲学概念,非指一般意义上的“香臭之气”.而是对自然界的普遍规雒和特性进行的表述。后来“气”逐渐衍化为气味之义,至宋代寇宗爽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药物之四气改称为四性。他在《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故不论称“四气”,还是称“四性”,含义皆同,都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从本质而言。  相似文献   

8.
正我家中一些亲人常出现腹痛之症,请问腹痛患者该注意些什么,喝茶吃粥能否应对腹痛呢?海南三亚黄漩腹痛,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腑气机不利,"不通则痛";经脉失养而成,"不荣则痛"。治疗上宜分清寒热虚实,在辩证的基础上辅以理气通导,标本兼治,另外,"久痛入络",还应加用活血通络之品。腹痛患者应节饮食,适寒温,调情志。寒痛者要注意保温,虚痛者宜进食易  相似文献   

9.
“寒”、“热”是用以概括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要领。寒证与热证的性质相反,其所表现的征象也完全不同。一般来说,在疾病过程中,疾病的本质与其征象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假象,如: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症候,必须细致审察。本文仅就寒热真假的鉴别加以探讨。一、畏寒与畏热寒病畏寒,热病畏热,本为临证所常见。但“恶寒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崔霞教授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和临床经验,认为儿童耳鸣的发生是机体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治疗重视调节脏腑气机,恢复机体阳升阴降,则耳脉自通。辨证分为肝胆郁热证、痰湿内壅证和肺气失宣证3个证型,予升降散为基础方灵活化裁。同时注重固护儿童脾胃之气,少用苦寒凉遏之品,以防内闭邪气,损伤肝木生发之气和调达之性。药少力专,配伍精当,疗效甚佳。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3.
李杲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升降相因为气机升降之枢机,辛开苦降是冶疗脾胃病的大法。半夏泻心汤是以寒热药配伍,以升散通降之功,调畅脾胃失常之气机。临床延伸治疗,凡与脾胃相关,因气机失调所致疑难病症,均可采用辛开苦降法,因势利导,有力拔千钧之功。  相似文献   

14.
<正>《伤寒论》是专门研究外感寒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变化,由于各种功能不同,故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病证表现。厥阴病是临证中的常用见症、凝难证,因在下连少阴寒水,上承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5.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凡症情较重、迭治缠绵不愈者,即非单纯祛风、散寒、逐湿之剂所能奏效。正如明代名医王肯堂所说:"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挫闪,有淤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仅是外在诱因,而骨为肾所主,肾虚才是内在的本质。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提出"从肾论治"的观点,总结出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并创制了肾蠲痹丸,临床疗效显著,获得众多专业指南推荐。  相似文献   

16.
董幼祺教授认为小儿多汗可分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有虚、实、寒、热之分,既可单独为证,又可随病证发生。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分为肺脾气虚、营卫不和、气阴不足、阴虚火旺、脾胃积热,临床应在"生理之汗不必治,虚证之汗当调治,随病而汗者当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分清虚实寒热,以健脾益气、调和营卫、益气养阴、滋阴降火、清热导滞等治法辨证治之,同时可酌加收涩、止汗药物,以助止汗之力。并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7.
正知母是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性味苦、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的功效。但因其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忌用。《本草纲目》曰:"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临床上,知母可以治疗以下疾病: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今有关药性寒热理论的论述中,有二气说(寒热)、三气说(寒热平)、四气说(寒热温凉)、五气说(寒热温凉平)等多种学说.本文从地理环境、季节气候、文化背景、四时饮食及用药原则、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依从关系、逻辑学的划分规则等方面,对四气说成为古今主流学说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两种功能不同、性味差异、作用相反的药物配伍成方,起到互相制约、互相调济、相反相成的功效,这就是方剂相反相成的配伍。疾病的属性有寒热错杂、虚实相夹、升降反作、表里同病等差异,中药的性能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的不同。疾病属性的相互对立,确定了药物组合的相反相成,比如寒热并进,升降合剂,补泻兼施,散收相合,行止相济等等。合理的配伍,相行不悖,可使药物的疗效出奇制胜。因此,探讨相反相成配伍的一些规律,很有必要。一、寒热并进:是针对寒邪和热邪同时在体内发病,产生寒热互结、外寒内热、上热下寒证候时,需要寒药与热药并用,才能达到寒热平调之目的。临床上常用的左金丸,以吳萸之温热佐黄连之苦寒,用于  相似文献   

20.
郑启仲教授认为气机失调、升降失常导致清浊相干是脏腑病变的基本病理之一。脏腑的气机升降运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如果气机升降失常,则抗病能力减弱,易患病。郑教授将中医升降学说灵活运用于儿科肺系、肝系、脾系疾病,疗效显著。附典型案例6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