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姚国美论治泄泻的经验。姚氏认为,泄泻一症,风、寒、热、湿皆能为患,又必以湿为主;临床分为湿淫、寒湿、风热、阳明热邪、暑邪、阳虚及兼夹证进行辨证施治,并提出治泄泻不应拘泥于"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侯铁虎  安卫红 《陕西中医》2006,27(9):1109-1110
目的介绍曾升海主任医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方法整理老师医案医话,结合跟师临床体会进行总结。结论其经验为治泻重在健脾化湿;治泻不忘疏肝;治泻不忘温肾;治泻不忘补肺;治泻不忘调护。  相似文献   

3.
慢性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中医称之为"久泄",为临床常见病。现举肝脾不合型久泄验案二则,一者脾虚日久而湿盛,兼肝郁气滞,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一者肝郁脾虚,兼阴虚内热,治以疏肝理脾,养阴清热,方用四逆散加减。肝脾不合证为慢性泄泻常见证型,肝脾两脏关联密切,极易相互为病,脾土虚而致肝木乘之,又或肝木强而乘脾土,临证常常忽略其病之先后。本文从辨肝脾病之先后入手,以求追本溯源,同时辅以升阳止泻、健脾祛湿、平调寒热等常用治泻之法,且不妄用收涩之剂,治泻而不留邪,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雷丰所著《时病论》,根据时病辨治体系将泄泻分为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饮泻,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条分缕析,认为泄泻包括因伏气致病与因时邪致病,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或夹痰、夹食、夹热等,治疗上强调健脾利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经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研究不断深入,展现出良好的优势。经方治疗慢性肾衰本病,祛邪为主者,治以解表散邪、利水化浊、化瘀降浊等,亦可通过和解枢机以祛邪;扶正为主者,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等;攻补兼施者,治以温阳利水、温阳降浊、滋阴利水、补脾泻胃、益气养血兼活血清利等。经方亦可用于慢性肾衰兼证及透析并发症。现就近十年经方对于慢性肾衰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中医学"肠澼""下利""痢疾"等范畴,临床可表现为久泻夹带黏液脓血、腹痛、形寒肢冷等脾肾阳虚、风湿阻滞证,慢性UC与"泄泻"临床表现相似,风湿寒热四气皆可致泄,为慢性UC发病之标;四邪中湿邪为泄泻的主要病因,风、寒、热三邪皆可通过五行生克关系与湿邪相联系,影响慢性UC的病情转变,先后天失调所...  相似文献   

7.
张景岳认为,小儿之病之难,难在其证难辨。小儿泄泻,也不例外,亦有惑人难辨之证。若辨之不准,治不如法,辄易毫厘千里之误。现就临床所及,略举一隅。一、泄泻兼烦渴寒热真假惑人泄泻渴饮与不渴饮,是辨别寒泻、热泻的关键。寒泻不渴,或渴喜热饮,饮量不多;热泻口渴,渴喜冷饮,饮量特多,此为其常。故儿科前贤万全认为:寒泻者不渴,理中汤主之;热泻者必渴,五苓散调六一散主之。可临  相似文献   

8.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吾师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素对久泻悉心研治,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爰作简要介绍如下。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泄泻论治,一般以暴泻、久泻为纲。朱师认为,暴泻责之湿盛,久泻咎于脾虚,因此久泻必须从脾论治。不仅要明确“脾虚则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泄泻以成”。而且还要掌握脾病及肾,或他脏之病及脾,相互影响,相互兼夹转化的特点。如“久泻脾虚,累及肾阳,命火式微。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泄泻焉能瘥耶?”久泻虽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脾肾病变的区别。但若久治缠绵不愈者,往往脾肾同病,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恒以久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胀,腹部隐痛,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作为辨证的依据。朱师指出,“脾旺不受邪”,“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故治疗上多从健脾运中为主,佐以温肾益火。用药时参、术、苓、蓣量宜加大,旨在脾旺方能磨  相似文献   

9.
王子云老师运用王孟英培土抑木法治疗肝气乘脾泄泻,认为肝气乘脾泄泻是由于肝强脾弱,木虚土乘所致,以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泻下多为完谷不化,兼见咽干眩晕或呕吐,脉弦为辨证要点,结合临床提出了健脾宜用甘淡,以求扶脾不助肝横;抑肝宜用酸味,做到柔肝不碍脾运;寓收涩以疏通,达到涩肠不留邪浊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0.
就一般而言,暴泻多实,久泻多虚。治疗久泻,大多主张从虚论治,常用健脾固涩、温补命火、益气固脱等法。但验之临床,孰难令人满意。为了探索治疗规律,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认真辨证,反复推敲,悟出久泻一症,并非纯属虚证,大多为虚实挟杂之候,有的甚至以实邪为主,表现为湿热残存不尽、食积长年不化、传导功能失调,遂成久泻不止。对于此类病症的治疗,我主张使用木香槟榔丸,通因通用,荡涤实邪,无须顾及久泻虚假之象,一旦病邪逐出体外,正气即可自行恢复,泄泻迅速得愈。现录验案二则于后,仅供同道临证参考。三年前治一老年妇女,主诉患慢性泄泻两载,久治未愈。其主症为每日解大便2~3次,溏薄成糊状,稍食生冷油腻之品,其泻立即增剧,呈暴泻或水泻状,并伴有腹  相似文献   

11.
临床解惑     
治泄泻如何运用驱风药物?答:泄泻是常见疾患,暴泻(急性)有因受外邪风寒,在卫表失宣的同时,肠腑传化失司,清浊混淆,以致腹呜泄泻,畏风,形寒,治当驱风散寒,温中升清。久泻(慢性)之病机以脾虚为主,所谓“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馁,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  相似文献   

12.
笔者宗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结合泄泻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缓急,在治疗泄泻过程中,将九法(合酸收固涩,增加消导法)贯穿于外感致泻,内伤致泻,慢性久泻三大类型中,屡获效验,特报导如下:1外感致泻应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重症泄泻是久泻或暴泻的变证、这证,好发于夏秋季节。若不及时救治,极易危及生命,年龄愈小,死亡率愈高。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见治此证颇多,疗效尚属满意。兹简述于下。小儿重症泄泻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暑邪,内伤脾胃。夏秋为暑湿交蒸之令,暑为阳邪,湿为阴邪,西邪结聚,交阻中焦,蕴结不解,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不分,上则为吐,下则为泻,久之而成重症泄泻。如果暑邪偏盛,大便有热臭气;如果湿邪偏胜,大便清而无臭。湿热之邪蕴结于胃,可见恶心呕吐。如果大便泄泻次数过多,呕吐不止,津液大伤,阳气随…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临床经验论述泄泻辨证论治的体会。认为暑湿泄泻须注意兼夹风寒;湿热泄泻与暑湿泄泻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应区别对待;脾胃虚弱泄泻应重视阴虚为患;顽固久泻可从水饮留肠、血瘀肠结论治。  相似文献   

15.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16.
孙博庆 《河北中医》2002,24(4):286-286
慢性泄泻 ,又称久泻 ,是临床常见疾病。本病患者大多脾胃中气素虚 ,复感时邪 ,加之饮食不节或肝气抑郁导致泄泻反复发作 ,日久脾肾两虚 ,病情更为迁延。慢性泄泻大体上分为脾虚夹湿、肝气侮脾、脾肾阳虚 3型。现分别举验案 1则如下。1 健脾益气 ,佐以渗利王某 ,34岁 ,工人。 2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医沈金鳌于《杂病源流犀烛》中总结泄泻的辨治源流,并指出泄泻的病因乃以湿为主,兼夹各邪;重视病因辨证,治疗主张脏腑同调,如肺肠同调、脾肠同治、太少兼顾等;处方用药强调温养脾胃、分利水湿、升阳止泻、收敛固涩等.《沈芊绿医案》中有关治疗泄泻的医案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沈氏辨治泄泻的思想既涵盖前人之理论,又包括自己的阐释与创新,对于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泄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叶天士治泄泻的学术观点及其治疗经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称大便溏薄为泄,水样为泻,现在一般称为泄泻。叶天士治此病,集古人之长,而尤能发挥已见,立法较全面,用药也灵活,兹搜集《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和其他有关案例约一百则,对叶氏治疗泄泻经验及其学术观点作一探讨。一、湿为泄泻的主要病因《内经》说:“温多成五泄”,叶案泄泻篇中治温为主的(或兼治湿)案例,占二分之一以上,因而在具体实践中证明这个论点的正  相似文献   

19.
小儿泄泻是小儿常见疾患,在岭南地区尤为多见,故岭南历代医家皆重视小儿泄泻之证,并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治泄之法。罗笑容传承了岭南小儿医家治泄的思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总结了罗笑容对岭南地区小儿泄泻形成特点及辨证分型的认识,提出脾虚湿泻与湿热泻是岭南地区小儿泄泻最常见的证型,并着重介绍了罗笑容治泻三方,包括治脾虚湿泻的苍蚕止泻汤,治湿热泻热重于湿的加味葛根芩连汤,治湿热泻湿重于热的罗氏三花汤并附医案三则,解析其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李乾构教授认为,引起泄泻的常见病因有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和阳气亏虚。诸因损伤脾胃,纳运失职,饮食停滞,清浊不分,相混而下,而致泄泻。治泻需健脾除湿,以四君子汤为治泻的基础方;暴泻不可骤涩;久泻不可纯补,宜先消后补;治泻宜配合运用祛风药,顾护胃气,同时配合药膳食补,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