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改良塞丁格行PICC置管术中扩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操作,而不同扩皮方式对渗血渗液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综述了不同的扩皮方法对置管术后渗血渗液的影响。扩皮方法主要分为锐性扩皮及钝性扩皮,锐性扩皮有14号套管针扩皮法、纵向扩皮法、横向扩皮法,钝性扩皮有插管鞘内鞘扩皮法,现临床中纵向扩皮法应用较广。认为采用最新提出的插管鞘内鞘扩皮法可降低置管后渗血渗液的发生率以及因渗血渗液导致PICC置管处局部感染、非预期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穿刺点渗血、渗液及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纵向扩皮法送鞘,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扩皮法送鞘。比较两组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及24小时疼痛情况。结果 PICC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扩皮法,可减少PICC置管后局部渗血、渗液,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送鞘法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扩皮送鞘法,即纵切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不全送入法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扩皮送鞘法,即纵切9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完全送入法置管。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皮送鞘后即刻、置管后24h、48h及7d渗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即刻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改良扩皮送鞘法可替代传统扩皮送鞘法,其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减少置管后渗血量及维护频次,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MST)行肘上PICC置管时重要环节的控制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8例超声引导行肘上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总结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超声引导行肘上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为100%.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350例,锁骨下静脉打折3例,颈内静脉15例,经调整后导管走向正常,局部损伤引起的渗血、渗液明显减少.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控制穿刺角度、扩皮和送管方法、置管长度等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过程中不同扩皮方法对穿刺点局部渗血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9月入住本院肿瘤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穿刺成功置入导丝后,退出针头,然后采用导管包内自带的14 G穿刺针套在导丝外面,沿导丝走向送入至针头斜面(3 mm)入皮即退出穿刺针,然后置入血管扩张器/鞘组件,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再从血管鞘内置入导管。对照组在成功穿刺置入导丝后用手术刀在穿刺点上方沿导丝方向作一3 mm竖形切口,然后置入血管扩张器/鞘组件,撤出导丝和扩张器,再从血管鞘内置入导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后局部渗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局部渗血发生率为35.0%,对照组置管后局部渗血发生率为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针扩皮法渗血、渗液发生率低,局部损伤小,愈合时间短,操作简便,护士易于掌握,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方法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患者257例分为3组。穿刺成功后:A组采用横切(20°)扩皮法;B组采用纵切(90°)扩皮法;C组采用纵切(0°)扩皮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疼痛度、送鞘成功率。结果 C组患者扩皮后即刻、置管后24 h及72 h出血量、疼痛度低于A组和B组(P0.01);C组一次送鞘成功率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扩皮时采用纵切(0°)扩皮法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一次送鞘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将我院肿瘤科需行PICC置管的129例肿瘤病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试验组66例。两组病人置管后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缠绕加压止血;试验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以自制纱布块加压,将精确测量后的弹力绷带经修剪后(简称改良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持续渗血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的渗血量和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证实,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明显缩短持续出血时间,可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的止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朱芳  邱赛男  苏斯  方婷 《护理学报》2019,26(23):69-70
目的 探讨上挑扩皮技术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3—12月200例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上挑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比较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 d以内维护导管频次。结果 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及7 d以内导管维护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挑扩皮技术,扩皮创伤小、深度浅,可有效降低了PICC置入后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减少了维护频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13.
张艳红  王笑碧  潘三江 《全科护理》2013,(33):3140-3141
[目的]探讨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根据时间分段法将20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按PICC置管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和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病人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人对PICC置管输液化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科PICC置管病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对PICC置管输液化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时机在塞丁格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行PICC置管的154例病人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两组均以《西部护理联盟静脉治疗护理标准操作程序》中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流程为参考标准,对照组严格按照此操作方法及测量预置入长度的时机进行操作,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操作方法及测量时机进行操作。比较两组PICC尖端位置达到标准定位的情况、病人的疼痛程度、置管后24 h内穿刺点渗液情况及扩皮、加压24 h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病人疼痛程度、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及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西部护理联盟静脉治疗护理标准操作程序》中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预置入长度的时机,改良后的操作方法及测量时机更有利于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可有效降低病人的疼痛程度、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及出血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过程中拒绝接受PICC置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将行化疗的90例恶性肿瘤病人根据化疗置管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浅静脉化疗,观察组在化疗过程中应用PICC置管方式,对两组治疗后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情况、病人满意度进行比较,并分析导致PICC并发症的原因,探讨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病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化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对化疗置管方式的满意度低于对照组(P0.05);PICC导致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导管维护不当、封管液选择不当、病人手臂过度运动、长时间置管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导管阻塞等。[结论]PICC置管方式成功率高,但是由于置管后易出现渗血、感染、静脉血栓以及静脉炎并发症,导致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过程中拒绝接受PICC置管,从而影响化疗进程。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病人PICC置管治疗依从性,以顺利完成化疗周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在肱静脉PICC置管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有PICC置管适应证且无置管禁忌证的住院病人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92例;两组均通过B超引导联合MST置入PICC导管,观察组选择经肱静脉置入导管,对照组选择经贵要静脉置入导管,观察两组病人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体位舒适度、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体位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联合MST经肱静脉置入PICC导管1次置管成功率高,置管体位较舒适。  相似文献   

17.
周茜 《全科护理》2016,(29):3072-3074
[目的]观察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在老年经外周静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收治的PICC置管后渗血的老年病人各44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置管后渗血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各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专项护理质量评分、渗血控制有效率及专项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对老年PICC置管后渗血病人施加干预,可显著提高该类并发症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获得病人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18.
总结肿瘤患者PICC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观察及护理。PICC置管后加强输液滴速观察,注意穿剌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置管侧肢体有无肿胀,以早期发现纤维蛋白鞘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后用尿激酶治疗,加强导管维护,以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彩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盲穿置管的93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期79例彩超引导结合MST进行PICC置管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结合MST应用于PICC置管困难的患者,能提高置管成功率,延长带管时间,减轻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集束化策略在减少血液科血小板低下病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90例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病人110例设为集束化组。对照组实施PICC常规护理措施,集束化组采取包括人员培训、置管前评估、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肘上穿刺、置管后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每日评估观察穿刺点、置管后规范维护、做好健康教育、经管医生全程参与等一系列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结果]集束化组发生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减少血液科血小板低下病人PICC穿刺点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