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酒的种类:白酒、清酒、苦酒;酒的性质;酒的功效:活血化瘀、温阳散寒、行气活血改变药性、解毒急救;临床应用:酒水同煎药物、以酒煎药、用酒浸药取汁、以酒送服药、以酒洗药;以及酒的使用禁忌、用量等,同时也强调日常生活中用酒的注意事项,为后世酒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全书用酒方24首,所治疾病13种。主要利用酒行药势、温阳散寒、活血通瘀、理气止痛、泄热利湿,以及增加药物溶解、吸收等作用,运用广泛。本文从酒能致病、酒能入药、用酒制药、用酒煎药、用酒服药、用酒禁忌等六方面对《金匮要略》用酒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东汉张仲景 ,是我国著名医学家 ,被后世奉为医圣 ,其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则被奉为经方 ,其所列方药 ,备受后世尊崇 ,习用常取捷效。在经方所用药物中 ,其用酒者计 2 2方 ,用酒之法分为 5种 ,有酒煎药 (方有下瘀血汤、红蓝药酒、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 ,酒水合煎 (方有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芎归胶艾汤 )、酒送服 (方有薯蓣丸、肾气丸、九痛丸、赤丸、大黄虫丸、天雄散、侯氏黑散、土瓜根散、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 )酒浸药 (方有防己地黄汤 )、酒洗药 (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经方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有苦酒方,《金匮》有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均以苦酒作主药为方名。另有乌梅丸中乌梅用苦酒渍。这苦味酒,《神农本草经》未收载,仲景又未自注  相似文献   

5.
南阳酒文化源远流长。1959年春,在镇平县城西北三十公里的塜上寺遗址出土了一件精制灼黑陶杯,充分说明早在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南阳就有了以谷物为原料酿造酒的历史。酒文化的辉宏与酒的制作技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南阳历史上,独具匠心的南阳人民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人们奉献了诸多琼浆佳酿,这对张仲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了清酒、白酒、苦酒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仅用到了上述名目繁多的酒,其用酒之法也是各取所宜,独具特色。纵观一部《伤寒杂病论》仲景提到"酒"字共有45处,其中白酒3处,清酒5处,苦酒4处,酒33处,见于不同篇章、不同病证、不同方药及饮食禁忌、杂疗方中,对酒的用法、服法也各有不同,例如:水酒同煮、以酒送服、以酒煮药、以酒浸药、以酒洗药等。  相似文献   

6.
酒疗法是《万病回春》一书中的特色疗法,龚廷贤用酒特色体现在酒剂、以酒制药、以酒服药和酒药外用4个方面。其中酒剂19首,以酒制药有酒蒸、酒浸、酒炒和酒洗4法,以酒服药有少量多次的酒方内服法和用酒送服、冲服、灌服的非酒方内服法,酒药外用有嗅、涂、洗、蒸、喷5法。通过对酒的应用,起到了增效、减毒、矫嗅矫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涉及“酒”的方剂共有26首,其中酒剂有“清酒”“白酒”“苦酒”“酒”之分,入药又有“酒制”“酒煎”“酒服”之别。酒剂及其入药方式的不同,在方剂中发挥行气活血、通阳宣痹、助阳益气、醒脾和胃、开腠散邪、引药入经等不同功效。从《金匮要略》“酒”之种类、用法、功效及用量等方面入手,探讨仲景用“酒”之义、用“酒”之巧,以期为临床用酒入药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煎药溶剂的选用对提高中药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溶剂又称溶媒,物质溶解于溶剂中,即得该物质的溶液,在《金匮要略》中使用最多的溶剂是水,但是仲景除了运用常用水与特殊用水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煎药溶剂如酒、蜜等。研究《金匮要略》中多种煎药溶剂如甘澜水、清浆水、泉水、米酒、苦酒、蜂蜜等的功用主治和使用目的,对现代中医临床疗效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中"酒"为何物。方法:参考古文献和医史文献,并结合南阳文化和文物考证进行推断。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提到"酒"者共45处,其中白酒(即古代米酒)3处,清酒(即古代用米酿造祭祀用的好酒)5处,苦酒(即醋)4处,酒33处。结论:《伤寒杂病论》中除明确指出是清酒、白酒和苦酒之外的"酒",应是今之黄酒。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用酒包含清酒和苦酒,其含义不同,酒具有通血脉、祛寒气、行药势之功效,然用酒亦有禁忌,故结合以上几点重新认识张仲景用酒之道对后世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石德军 《河南中医》2009,29(7):630-631
仲景书中,用酒之方法有5:酒水合煎。酒送服药,酒浸药取汁,以酒煎药,以酒洗药。酒之功效有8: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调和气血,暖宫安胎,引药入经、缓解药势,载药上行,急救,解毒。用酒禁忌如忌食生韭、生苍耳,忌灸腹背、冷水洗身、饱食等。用量为1升~1斗。  相似文献   

12.
<正> 中药汤剂的用法,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我国最早的方剂专著《五十二病方》对煎药之法就有详细记载。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强调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本文拟将部分古方对浸药溶媒及其用量、煎药火候、煎法、服法等作些分析,供临床参考。煎药溶媒《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水煎者40方,酒煎者13方,油脂煎者9方,溺煎者6方。此后尚有用长流水、泉水、甘澜水、米泔水、酒水、醋以及麻沸汤等为溶媒的记载。各种液体溶媒有其本身的作用,选用得当会增加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如截疟方剂,多数加入酒煎,前人认为酒能温通气血,使药物加速发挥作用,有利于制止疟疾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中胸痹心痛方剂的用药规律,探讨与之相应的病机学说和证治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圣济总录》中胸痹心痛相关方剂,对搜集到的方剂和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核心药对、高频药别和高频药别组合。结果共收录方剂242首。《圣济总录》胸痹心痛方剂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肉桂、当归、干姜、甘草、木香、陈皮等;最常用的药对有肉桂-干姜、肉桂-当归、肉桂-人参、甘草-干姜、肉桂-甘草等;药别里出现频率前5位的有温阳药、理气药、补气药、补血药和活血化瘀药;主要的3组药别组合是温阳药-理气药、温阳药-补气药、温阳药-补血药。结论《圣济总录》中"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其属本虚标实之证,治法强调标本兼治,以温阳通脉、疏通气机和补益气血为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医家对煎药溶液的选择非常严格,用"流水"煮药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出自《灵枢·邪客》,《医学源流论》亦记载"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金匮要略》中所载煎药用水种类繁多,且各有深意,某些方法沿用至今,如自然之水(泉水、井花水、东流水),加工之水(麻沸汤、甘澜水、浆水、泔水),酿制之水(酒、醋),动物之液(蜜、意便),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分析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酒的方法和意义。指出张仲景认识到酒能强身愈病,亦能伤人殆命;在辨证的基础上,酒可广泛用来通瘀行滞、通阳散寒、醒脾除湿、行药助势;根据病证和用酒目的之不同,用酒的方法有水酒同煮、以酒代水、以酒下丸(散)、以酒洗药、以酒浸药、以酒煮丸等六种。文中还分析了仲景指出服桂枝汤后禁食酒酪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中药后下药物的分类及其煎煮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我国历代名医都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可见,煎药方法对煎药质量及临床疗效有重要的影响。有些中药汤剂要求用特殊的煎药方法制备,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等。其中后下是因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如薄荷、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一书用酒的方剂共25首(包括附方),剂型包括汤、丸、散剂,也有酒与药的合成剂和以酒制药的方剂.其用法在不同的方中随配伍不同体现了汗、下、温、消、和、补等法,给后世用酒治病及其剂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四、有关药物炮制操作(一)浸:系将药物加清水或其它液体(如酒、醋、米泔、童便等)浸泡,使其柔润,便于切制,兼有减低毒性,改变药性的作用。1.酒浸:《雷公》云:“当归、补骨脂、密蒙花、常山、百部,洒浸一宿”。2.苦酒浸:苦酒即是醋。《雷公》曰:“白花蛇苦酒浸”。3.水浸:楮实用水浸醋三日。王不留行、石榴、黄连、桑蠕蛸用浆水浸等。4.甘草水浸:如欵冬,甘草水浸。还有枸杞,熟甘草汤浸一宿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汤剂的煎服法与药效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无论是组方原则,还是用药法度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已毋庸置疑,但要想使一首方剂的功用和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如何煎药与如何服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李时珍亦日:“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相似文献   

20.
<正>苦酒汤方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又名鸡子汤(《外台密要》卷二十三引《古今录验》)、鸡壳苦酒汤(《医学入门》卷四)、半夏苦酒汤(《类聚方》),证治伤寒少阴病、咽中生疮、语声不出。原作中第312条云[1]:"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笔者用其治疗放疗后口腔溃疡、咽部肿痛收效较好,举例如下。1药物制备原作制备方法为:"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上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