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滤在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113例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中应用常规超滤,超滤在心内操作基本结束且机体开始复温时进行。结果超滤后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超滤前显著提高(P<0.01),超滤后尿素氮和肌酐浓度比超滤前稍有降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超滤,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组织水肿,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超滤联合常规超滤技术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后肺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102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瓣膜病患者,分为常规超滤组(CUF组)和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组(CMUF组),两组在体外循环(CPB)中均进行常规超滤,CMUF组在转流结束后进行改良超滤直至机血全部回输体内.分别于诱导后(T1)、常规超滤开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65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2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体外循环方法和手术方法。全部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中高流量,冷含血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全部应用超滤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7.2±32.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8.3±27.5)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90mm Hg(1mm Hg=0.133kPa),超滤量为800~8300mL,心脏自动复跳率86%,本组早期死亡10例(4.3%)。结论体外循环中加强心肌保护;控制血液稀释度,使用血液超滤技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脑、肾、肺等重要脏器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65岁以上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开展了232例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男133例,女99例,年龄65~78岁(69.6±9.2)岁;体重39~81Kg(51±8.2)Kg。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术(MVR)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51例,三尖瓣置换( TVR)3例,二尖瓣及主动脉双瓣置换术(DVR)9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Re-MVR)7例,再次主动脉瓣置换术(Re-AVR)3例,主动脉带瓣人造血管置换2例,同期行二尖瓣整形(MVP)21例,三尖瓣整形( TVP)6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2例。全部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中高流量,冷含血停跳液进行心肌保护,全部应用超滤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6~315min(87.2±32.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168min(58.3±27.5)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O~90mm Hg,超滤量为800~8300ml,心脏自动复跳率86%,本组早期死亡10例(4.3%)。【结论】 体外循环中加强心肌保护;控制血液稀释度,使用血液超滤技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的组织灌注以及良好的保护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脑、肾、肺等重要脏器的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并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衡超滤加改良超滤对低体重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体外循环术中施行平衡超滤加改良超滤技术,对照组未应用超滤技术。测定两组患儿术前、体外循环术后即刻及3、6、24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8水平。结果体外循环后各时点观察组患儿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平衡超滤加改良超滤技术可显著降低体外循环术后患儿血清TNF—α、IL-6、IL-8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中使用改良超滤的临床经验,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对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加用改良超滤,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十三尖瓣成形22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35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复温开始超滤,在血液动力学基本稳定时,开始改良超滤,超滤时间和超滤量以红细胞压积来决定,根据患者的血容量、胶体渗透压、红细胞压积,选择超滤速度和滤出量。结果死亡6例,其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5例,心室颤动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7.69%。随访53例,平均随访2.5年,死亡5例。结论改良超滤能高效超滤多余水分减少机体水肿和滤出炎症介质减少炎性反应,提高了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舒张顺应性,明显提高术后心指数、左室每搏功指数和每搏指数,减少术后早期尿量,缩短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重症瓣膜病手术患者应用改良超滤会有效提高术后早期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超滤法(ultrafiltration)是新型的体外循环辅助技术。1976年Romagooli首先报告24例2~7岁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后应用超滤法浓缩血液,使血细胞压积由21%提高到31%。1979年Darup将超滤法应用于10例肾功能受损的心脏病人,4小时的体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械通气超过48 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显示围术期输血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ICU住院天数、双瓣置换术、重度肺动脉高压、气管切开、再次插管、应用抑酸剂、术后死亡率13个因素与VAP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机械通气时间≥4 d、再次插管、应用抑酸剂4个因素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尽量避免危险因素,以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心脏瓣膜在材料、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的不断进步,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最成熟、有效的方法。传统设计的瓣膜需要在体外循环下置入体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且存在较多的手术禁忌证。近年来,微创瓣膜置换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经皮置入的肺动脉和主动脉可压缩性支架瓣膜已先后成功地应用到临床,但非体外循环下二尖瓣可压缩性支架瓣膜置换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就将二尖瓣可压缩性支架瓣膜置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心脏瓣膜在材料、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的不断进步,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最成熟、有效的方法.传统设计的瓣膜需要在体外循环下置入体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且存在较多的手术禁忌证.近年来,微创瓣膜置换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经皮置入的肺动脉和主动脉可压缩性支架瓣膜已先后成功地应用到临床,但非体外循环下二尖瓣可压缩性支架瓣膜置换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就将二尖瓣可压缩性支架瓣膜置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爱华  杨达宽 《山东医药》2009,49(14):64-66
目的 比较婴幼儿体外循环后静脉-动脉方向改良超滤(V—AMUF)与动脉-静脉方向改良超滤(A.VMUF)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体外循环后应用A.VMUF;实验组体外循环后应用V—AMUF,观察患儿的鼻咽温(T)、动脉收缩压、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白蛋白、炎症介质浓度、超滤时间、肺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超滤期间T、动脉收缩压稳定,超滤结束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下降,肺功能损害减轻,患儿术后恢复时间缩短(P均〈0.05);超滤结束时两组血浆IL-5水平均下降,两组比较,P〉0.05;两组超滤结束后较转流结束时HCT和白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P〉0.05;实验组超滤速度快于对照组,超滤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结论相对A.VMUF而言,体外循环后采用V—AMUF,可快速地浓缩血液,排除部分炎症介质,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儿T、动脉收缩压的稳定,减轻重要脏器组织水肿和损伤,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5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特点,探讨最佳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01月- 2016年0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5岁以下61例行瓣膜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性22例,年龄1-15岁。病因中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3例,瓣膜成形术后3例;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病人术中使用常规超滤,部分患儿术后使用改良超滤。结果 患者CPB时间(115.5±57.1)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5±39.4) 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满意,心脏自动复跳率96%,全部顺利脱机。全组院内死亡1例(1.6%),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9.8% )。结论 儿童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良好的心肌保护,充分的组织灌注;超滤技术的应用等是降低儿童瓣膜手术后并发症,提高体外循环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方法:对52例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中应用了超滤法脱水技术。超滤时间为10~50分钟,滤出液量800~4200 ml,平均2200 ml,转中红细胞压积(Hct)维持在17%~22%。结果:Hct提高4±2%,所有病人术后恢复平稳,痊愈出院。结论:超滤法可迅速排除体内过多水分,减轻各脏器水肿,有利于心、肺功能恢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衰竭(ARF)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方法将年龄>65岁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ARF需要透析的43例患者作为透析组,另选年龄同上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无需透析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RF需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结果透析组患者术前NYHA分级、LVEF、肌酐、尿素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4h内输入库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与术后ARF需要透析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年龄不是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RF需透析治疗的高危因素,其发生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体外循环时间关系最为密切,积极防范和应对可以减少这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72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术前肾功能、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参数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272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9.104,P=0.029)、急诊手术(OR=90.998,P=0.000)、女性患者(OR=46.449,P=0.016)、术前左心室内径60mm(OR=0.114,P=0.041)是导致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再次心脏瓣膜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术前积极治疗患者其他系统疾病、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术中尽量缩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后加强对患者肾功能变化的监测有助于降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取早期运动训练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接收的80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根据入院先后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基于常规护理行早期运动训练,对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6分钟步行距离(6-MWT)。结果在Barthel指数评分及6-MWT方面,研究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采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1997年10月至2002年10月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284例的临床表现与呼吸管理的关系。结果 术后并发急性肺水肿8例,肺不张3例,灌注肺3例,死亡5例。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维护良好的呼吸功能与应用膜式氧合器,正确应用机械通气,输入血浆或蛋白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超滤与改良超滤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滤与改良超滤法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行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超滤和改良超滤,对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出血及输血等进行了比较.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出血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3.49,P<0.05,0.01).结论超滤与改良超滤在体外循环中可快速有效的脱水,减少体外循环后的出血,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呼吸机的脱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急诊或亚急诊手术。术中应用浅低温、进口膜肺进行体外循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术中应用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技术。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45~68 min,平均(50.24±12.4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60 min,平均(23.56±10.68)min。心脏自动复跳76例(97%)。转流结束后改良超滤时间为8~15 min,平均(10.45±3.24)min。术后死亡3例(3.8%)。结论:婴幼儿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常危及患儿生命,早期手术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体外循环采用常规超滤联合改良超滤技术、合适的膜式氧合器、精确的预充及血液稀释、良好的心肌保护等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大动脉调转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1例大动脉调转术(ASO)体外循环转流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ASO,通过实施中低温,改良预充液,联合应用常规超滤(CUF)、零平衡超滤(ZBUF)及改良超滤(MUF)技术,保护患者心、脑、肺、肾、血液等重要器官功能.结果:2例患者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余9例患者均存活,体外循环期间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血气电解质维持在正常范围,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顺利康复出院.结论:改良预充液,中低温全流量灌注,良好的心肺和血液保护;CUF、ZBUF及MUF联合应用,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是ASO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