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 (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 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 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 2.0 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2.0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3.
郑敏  杨剑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3):709-710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与息肉恶性变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105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23.2%,息肉好发部位在左半结肠和直肠,息肉的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更易恶性变,大于50岁的息肉患者中肿瘤性息肉和癌变息肉发生率高。结论应加强对50岁以上人群的定期肠镜筛检,发现和去除腺瘤性息肉,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癌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3~2012年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对经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的单发或多发情况、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与癌变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03~2012年间行肠镜检查共75084例,检出息肉14806例,检出率为19.72%。左半和右半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的发生率随患者的年龄增加而增高;左半结肠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 P<0.0167);息肉癌变率随其直径的增大而增高( P<0.01);各类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均高于增生性息肉,息肉的绒毛成分愈多癌变率越高(P<0.01)。结论患者年龄、息肉的部位、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是预测癌变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对年龄大于45岁、直径大于或等于1 cm ,特别是左半腺瘤性息肉应尽早行内镜下治疗,以防止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7276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796例,其中男性521例,女性275例,检出率10.94%;年龄30~69岁占82.29%;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43.84%,42.09%,11.06%,1.51%;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3.29%、升结肠11.88%,横结肠4.89%,降结肠11.58%,乙状结肠26.05%,直肠42.32%。796例中有35例发生癌变,癌变率4.4%。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癌变率为29.73%,11.11%,4.86%;息肉直径≤0.5cm,未发现癌变;0.6~1.0cm,癌变率1.3%;1.1~1.9cm,癌变率7.4%;≥2.0cm,癌变率25.6%。结论: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全瘤送检。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息肉恶变的病理与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及内镜特征与癌变关系分析。结果4197例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息肉718例(944枚),检出率为17.11%,腺瘤性息肉占75.94%,癌变47例,总癌变率为6.75%,其中管状腺瘤510侧,绒毛管状腺瘤141例,绒毛状腺瘤47例;增生性息肉占20.02%;炎性息肉占6.04%。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掌握息肉的癌变特征,对提高大肠息肉恶变的检出率、降低进展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山地区大肠息肉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自2009-01~2014-01间在本院行结肠镜检查者,共计25000例,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分布情况。结果本组对象中共发现大肠息肉2563例(10.25%),大肠息肉2978枚。其中,术前结肠镜检出2287例,大肠息肉结肠镜检出率为76.80%;结肠镜息肉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升高,本组对象中炎性息肉较多,比重为49.09%,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年龄<50岁);腺瘤性息肉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年龄>50岁),绒毛状腺瘤更易引起癌变;息肉<1 cm不易发生癌变,但随着息肉增大,癌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结论中山地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年龄为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年龄>50岁及大肠息肉病史者普及结肠镜检查与随访是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郑小文  王连源  苏红 《广东医学》2001,22(7):601-602
目的 了解大肠息肉的发生概况及息肉癌变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该院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832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息肉大小、分布、病理类型及癌变情况。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50岁以上达高峰,管状腺瘤占73.8%,息肉癌变与息肉大小及病理类型的关键密切,乳头状腺瘤癌变率最高(P<0.01)。结论 大肠息肉临床常见;尤应重视对中老年患者的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2%;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结论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春晓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11-112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结果。结果3480例患者肠镜检查中检出息肉450例(12.93%),癌变40例(8.89%);其中炎性息肉210例、增生性息肉40例,两者未发生恶变;腺瘤性息肉200例,发生癌变40例,以绒毛状腺瘤癌变最高(P〈0.05);年龄大、息肉体积大、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见(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息肉形态、单发或多发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故发现息肉均应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闫彩文  郭霞  李飞  闫秀英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087-1089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表现,以发现其规律,提高大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1201例,对其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在4624例结肠镜检查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01例,其中男691例,女510例,检出率为25.97%,〉70岁者检出率46.71%。息肉分布直肠32.96%,乙状结肠30.06%,降结肠12.66%,横结肠11.17%,升结肠9.41%,回盲部3.75%。单发息肉49.88%,2-5枚44.96%,〉5枚5.16%。病理资料中炎性17.7%,增生性26.7%,错构癌陛0.5%,腺瘤性55.1‰结论年龄越大,息肉的发生率越高,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生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的数目增多,腺瘤性息肉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大肠息肉状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500例肠镜检查者中,检出大肠息肉状病变539例,检出率11.98%。男346例,女193例。好发年龄以50~69岁为主,占46.38%。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为主,分别占53.06%、29.50%。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9.70%、升结肠11.64%、横结肠9.58%、降结肠13.82%、乙状结肠24.36%、直肠30.91%。539例中有19例发生癌变,癌变率3.53%。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82%、2.99%、9.68%;息肉直径0.6~1.0cm者癌变率0.44%,1.1~1.9cm者癌变率3.33%,≥2.0cm者癌变率11.48%。结论 50~69岁者大肠息肉状病变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常见,直径≥2.0cm及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好发年龄、部位、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不同年龄段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部位、病理类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 451例结肠镜检查病例共检出大肠息肉490例,总检出率19.9%,男性检出率21.2%(289例),女性检出率18.5%(201例)。其中直肠175例(35.7%),乙状结肠109例(22.2%),左半结肠99例(20.2%),右半结肠66例(13.5%),多部位41例(8.4%)。腺瘤性息肉239例(48.8%),其中管状腺瘤156例(31.8%),绒毛状腺瘤51例(10.4%),混合性腺瘤32例(6.5%);非腺瘤性息肉251例(51.2%),其中增生性息肉125例(25.5%),炎性息肉121例(24.7%),幼年性息肉5例(1%)。结论:大肠息肉高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多见,其中管状腺瘤在(40~59)岁年龄组较多,而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在60岁以上组较多。息肉部位与性别、年龄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等特点.方法 对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检出并切除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318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171例,女147例;好发年龄以30~69岁为主,占73.58%;临床表现以便血(54.18%)、腹痛(32.38%)及腹泻(8.62%)为主,并且男性患者以便血为首诊者较女性明显增高(P<0.05),而女性以腹痛为首诊者较男性明显增高(P<0.05).增生性息肉中男性就诊时间明显较女性短(P<0.05),且临床表现多为便血.息肉部位分布直肠最多,占33.55%,乙状结肠28.28%,降结肠21.72%,横结肠6.57%,升结肠7.25%,盲肠2.63%;炎性、增生性、腺瘤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2.83%、29.24%、53.77%、14.16%;幼年性息肉、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体积较其他类型息肉明显增大.结论 30 ~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便血、腹痛及腹泻为主;男性患者以便血为首诊者较女性明显增高,而女性以腹痛为首诊者较男性明显增高,增生性息肉中男性就诊时间明显较女性短,且临床表现多为便血;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见;发现大肠息肉应尽可能切除,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特点及结肠癌检出率,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5年5月来我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者共15 636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2942例,分析其内镜特点、病理资料及癌变情况等。结果共检出大肠息肉2942例,占18.8%,其中男1694例,女1248例,以41~6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48.5%。息肉发生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分别为31.6%、21.6%。病理类型以腺瘤性为主,占58.8%。15 63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早癌141例,早癌检出率0.9%;息肉病例中有628枚息肉发生癌变,总癌变率20.7%,且女性癌变率高于男性;从病理类型来看,炎性、增生性息肉癌变率较低,依次为1.0%、0.8%;息肉直径≥2.0 cm者癌变率可达76.7%。结论大肠息肉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较常见;年龄、性别及息肉的病理、发生部位、大小均对息肉癌变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大小、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与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326例电子结肠镜中检出的528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息肉检出率为12.21%,64.64%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好发年龄为51~70岁,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51.11%,84枚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息肉癌变率为7.75%。结论结肠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易癌变,其恶变与体积大小、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有关,对内镜下发现的息肉,如无禁忌证,均应摘除。  相似文献   

17.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为探讨大肠腺癌癌变过程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现将我院1983年4月至1997年12月在3876例肠镜检查中发现的248例腺瘤性息肉作一回顾性总结,并与同期检出的大肠癌190例进行对比分析。l材料与方法在3876例肠镜中,检出腺癌性息肉248例(均经病理证实),检出率6.40%,其中男169例,女四例,男女之比2.1:1,年龄3一幻岁,平均45.4岁。同期检出大肠癌190例,检出率4,90%其中男112例,女78例,男女之比1.M:1,年龄22-80岁,平均55.2岁。采用t检验和XZ检验进行…  相似文献   

18.
陈月红  厉挺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13-11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482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236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38.4%,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0.0%(p〈0.01);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便秘;直肠、乙状结肠为息肉好发部位;两组大肠息肉各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多发、直径≥1cm、广基及分叶状息肉比例及癌变率、腺瘤性息肉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结论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及癌变率较高,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息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杜小娟 《河北医学》2012,18(10):1356-136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各种病理类型与癌变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肠镜检查检出大肠息肉患者1578例,回顾性研究大肠息肉的发病年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与癌变因素.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2.72%,癌变率5.64%;不同年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8.250,P=0.016),中年患者检出率高;大肠息肉在直肠(32.00%)乙状结肠检出(35.80%)最常见,息肉直径≤1cm较常见(78.90%),在直径1cm-2cm的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比最高(70.12%),形态研究发现无分叶状息肉较常见(80.04%);癌变因素研究发现老年患者(X2=10.070 P=0.002)、发生部位在直肠及乙状结肠(X2=0.843 P=0.016)、息肉直径>2cm(X2=114.173 P<0.001),分叶状息肉(X2=16.66 P<0.001)、三种腺瘤性息肉(X2=71.14 P<0.001)较其它因素癌变率显著增加.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临床特点明显不同;直肠和乙状结肠、分叶、腺瘤性、直径>2.0cm的息肉是发生癌变的高危因素;对大肠息肉须及时治疗,定期随访,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1025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病例发生癌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25例中39例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8%。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生率,在≥40岁组显著高于<40岁组(P<0.05),且与息肉的部位、大小及病理类型均显著相关(均P<0.05)。息肉的直径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率呈正比。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其大小、部位、病理类型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