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TCD与ERCP对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接胆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方法对8例恶性肿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ERCP治疗失败患者,超声引导下PTCD成功后,经引流管进入导丝,与ERCP对接后,行胆道支架植入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7例获得成功。其中采取右侧肝管穿刺5例,左侧肝管2例;一次性对接成功6例,分次进行1例;植入金属内支架5例,塑料内支架2例。7例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患者3天后查血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结论PTCD与ERCP对接术在梗阻性黄疸ERCP不成功时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0例行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达97.7%;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有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支架脱落等,经治疗后均好转;17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中位生存期8.7个月。结论: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MOJ安全有效,但术后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4.
PTCD及PTIBS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及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Insertion of Biliary Stent,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的临床疗效。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疽24例,均采用DSA引导下PTCD或PTCD+EMBE术治疗,术后7~10d复查血生化指标。结果本组23例患者黄疸症状减退,7~10d后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肝功能改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引流不畅,黄疸无减退,2月后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TCD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疽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创伤小、安全、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瑞安市人民医院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RCP胆管支架置入治疗,观察患者基本情况、治疗效果、肝功能、免疫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生存时间。 结果 74例患者中,胆管支架成功置入72例,操作成功率为97.3%;7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4.74±4.26)d,平均住院费用为(25 446.59±3 264.55)元;术后1周,治疗总有效率为94.4%,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苷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酰胺转肽酶(GGT)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1周,患者CD4+、CD4+/CD8+水平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CD8+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平均生存时间为(14.25±5.38)个月。 结论 ERCP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及预后情况,可作为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复发性恶性梗阻性黄疸(RMOJ)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121例RMOJ患者分为ERCP组(53例)和PTCD组(6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3 d、术后3 d肝功能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清总胆红素(T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各指标均低于术前(均P<0.05),计算各指标下降率,以ΔALT、ΔAST及ΔTB表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高位RMOJ患者中,PTCD组ΔAST、ΔTB高于ERCP组(均P <0.05),Δ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位RMOJ患者中,两组ΔALT、ΔAST及ΔT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TCD和ERCP对RMOJ的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ER... 相似文献
8.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6)
目的观察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术(PTCD)途径置入胆管金属支架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及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138例MOJ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手术方式,分为PTCD组(n=65)和ERCP组(n=73);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情况、黄疸消退情况、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以及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手术成功率方面,ERCP组为93.15%,高于PTCD组(81.54%),P<0.05;患者手术后黄疸缓解率方面,ERCP组(91.78%)明显高于PTCD组(78.46%),P<0.05;住院总天数及总费用方面,ERCP组较PTCD组明显减少,P<0.001;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情况,ERCP发生率为5.48%,PTCD组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ERCP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后效果好,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整体花费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l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首次经ERCP途径放置胆道内支架失败的MOJ患者,采用PTCD联合ERCP治疗.结果 患者均完成梗阻段胆道内支架置入以达到内引流;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后第1周血清总胆红素平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内镜放置胆管支架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大管道十二指肠镜,对经影像学或病理学证实的1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放置10Fr胆管支架。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11例,除2例肝门部肿瘤患者存活不足3个月外,其余存活7个月以上,最长已超过22个月。结论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推广使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方法进行内引流术,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代替外科旁路引流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70岁以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左右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管金属支架,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46例患者PTCD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53±2.35)个月.结论:经PTCD途径联合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有效方法,可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简便、安全、有效、创伤小、可反复应用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后护理体会并观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9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并行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的10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总结术后护理情况,分析术后1周及1个月患者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白蛋白(ALB)的变化情况。随访至2017年9月或患者死亡,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胆道支架,术后皮肤瘙痒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及1个月血清中TBIL、DBIL、ALP、ALT、AST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及1个月血清中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42.6%(43/101),给予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后均治愈。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8.96±1.0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 结论 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确切,且术后严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1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治疗术式分为ERCP组与PTCD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黄疸缓解率、并发症、治疗成本及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 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及高位梗阻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4.74% vs. 71.43%、84.21% vs. 100.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及高位梗阻黄疸缓解率分别为98.25% vs. 78.57%、68.42% vs. 92.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DBIL、TBIL术后2周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26% vs. 17.1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低位梗阻黄疸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 vs. 28.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治疗费用分别为(13.54±2.54)d vs. (20.14±3.38)d、(2.62±0.15)万元 vs. (2.15±0.41)万元、(4.82±0.69)万元 vs. (5.04±0.71)万元,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RCP与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低位梗阻首选ERCP治疗,高位梗阻首选PTCD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患者60例。结果:细针侧入路的经皮肝胆道造影(PTC),其中一次成功56例,二次成功4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一次成功52例,二次成功8例。结论:术前做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的40例患者,手术死亡率为零,并且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恢复顺利。未做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的恶性黄疸的患者,总手术死亡率为18.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透视下行PTCD术并行胆道支架植入术。结果胆道穿刺成功率为100%,穿刺右叶胆管19例,穿刺左叶胆管12例,左右胆管均穿刺9例,胆道支架植入28例,其中有5例行2次支架植入术,引流管留置时间最短7d,最长达10个月。术后每日胆汁引流量在100-700ml,术后2周胆红素平均下降75.4μmol/L。其中有31例患者胆红素下降至80μmol/L以下,有32例患者自觉症状有缓解。结论 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护理疗效,归纳并探究治疗前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胆外科2008年4月—2014年3月行PTCD联合胆道支架植入术的3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护理。 结果 34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全部成功,黄疸5 d内退净6例,黄疸2周内退净18例,2周内黄疸明显减轻7例。皮肤、巩膜黄染及皮肤瘙痒症状3~7 d消失,大小便颜色2~5 d恢复正常;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5例,经4~7 d应用生长抑素后治愈;局限性胆汁性腹膜炎4例,重新放置PTCD引流管后症状消失;引流管脱出2例,经及时处理后好转出院;夹管带管出院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孔、腹膜炎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 PTCD结合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效果良好、创伤小;合理、有效、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促进手术成功及为良好预后提供重要保证。系统的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及切实有效的措施可为支架植入患者的恢复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及总结经验,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的68例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或拒绝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全麻下行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借此重新打开堵塞的胆道,进而达到胆汁的正常引流。 结果 本研究68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28~99岁,平均(67.57±12.78)岁,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TBil)为(217.72±125.54)μmol/L,治疗后1周下降至(149.24±126.92)μmol/L,治疗前血清直接胆红素值(DBil)为(126.46±70.69)μmol/L,治疗后1周下降至(75.55±68.6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肝功能其他指标也得到明显降低。其中14例患者减黄效果较差,支架置入后1周黄疸缓解率为79.41%。患者的术后平均生存期为(10.13±10.49)个月。 结论 经ERCP途径胆道支架置入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