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儿童气质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儿童个性心理特性之一,是儿童正常行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儿童的气质问卷的应用有助家长、儿科医生及其他儿童工作者全面认识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并接受儿童的气质特点,从而在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并能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儿童行为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双向模式"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从量化的角度,对儿童行为、气质与父母养育方式互动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市五华区5所幼儿园年龄为4~6岁的儿童500名,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家长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NYLS3~7岁儿童气质问卷(PTQ)进行调查。【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气质、行为呈显著性相关;其互动模型的拟合度尚可,可以接受;在父亲的模型中影响儿童行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父亲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儿童行为通过气质间接影响父亲的养育方式;在母亲的模型中影响儿童行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母亲的情感温暖和拒绝否认,儿童气质通过行为间接影响母亲的养育方式。【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气质间可能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但因果路径正反过程并不一致:儿童行为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要大于养育方式对行为的影响,相比父亲,母亲的养育方式对于儿童的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3.
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作用是多方面的.多中心研究证明家长抚养行为、亲子互动、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气质是先天的,但母亲情绪问题、家庭经济收入、家长教育程度、亲子互动、环境的多样性等对儿童气质维度有一定影响.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父母的态度和养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发展影响显著.儿童早期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家庭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作用显著;这个过程发展不好,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和行为问题.对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的系统评价是家庭养育环境研究与促进的基础,国外<家庭环境观察评定量表(HOME)>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国内自主编制的<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则是家庭养育环境评价量表本土化的一个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儿童气质是儿童个性中的情绪和动力特征,影响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了解肥胖儿童的气质特点,对控制肥胖的发生和发展均有重大意义,同时帮助儿童工作者和家长对肥胖儿童进行正确、合理的抚养教育指导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肥胖儿童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圳市学前儿童气质特征及其与行为发育和社会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儿童气质量表(PTQ)、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以向家长和幼师发放问卷的形式,对467名3~6岁儿童进行了气质、行为及社会生活能力调查。结果易养型(E)、难养型(D)、启动缓慢型(S)三类气质特征儿童的构成比分别为606%、291%和103%;D型和S型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社会生活能力低下的检出率显著高于E型。结论学前儿童气质特征对其行为表现和社会生活能力有重要的影响。提示要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生活能力,必须了解其气质特点,并根据气质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父母喂养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挑食的影响,检验儿童气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0年6月采取方便抽样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所幼儿园442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喂养行为、儿童挑食及儿童气质(生气沮丧、抑制控制).结果 父母鼓励健康饮食负向预测儿童挑食(β=-0.270,P<0.001)...  相似文献   

7.
天津汉沽区2~4岁儿童气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天津市汉沽区儿童气质因子水平、气质维度的年龄差异以及气质类型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重新修订的《中国0~12岁儿童气质量表》及评价系统,对246例2~4岁儿童进行气质评价,抽取2岁组121例、3岁组82例、4岁组43例进行了气质维度及类型的分析。结果3个年龄组儿童气质类型以E型和Ⅰ~E型居多,分别占37.8%、42.2%,D型和Ⅰ~D型、S型较少,分别占8.9%、4.8%、6.0%,男童和女童各类型比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X2=3.597,P值均>0.05);气质维度中适应性、反应强度和情绪本质有年龄差异,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值分别为4.031、5.645、10.557;P值均<0.05)。结论气质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也受生活、社会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具有可塑性,儿童的气质同样也会影响家长的情绪和教养方式,儿童气质评价应与儿童心理、行为指导相结合,帮助家长创造适应儿童气质特点的生活、社会环境及抚养方式,保证儿童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状况;对家长分层进行干预;了解家长处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探讨0~6岁儿童心理保健的干预技巧。方法 采用Carey和McDevitt设计,张劲松等修订的《3~7岁儿童气质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进行测查,另外自行设计结构式问卷。结果 静安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1.91%,男童低于女童;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气质类型及气质维度明显相关;父母亲的教养方式、父子关系及母女关系与行为问题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气质及儿童所处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存在明显相关,因此,应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积极改善环境,采取适当的教养方法,以有效地防治儿童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9.
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儿童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用NYLS《3-7岁儿童气质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日本S-M社会适应能力量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艾森格人格问卷(成人)对杭州市542例3-6岁入托儿童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气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无差异。启动缓慢型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18.18%,难养型12.07%,易养型8.57%。分裂强迫发生率各气质类型有明显差异(P=0.0003),启动缓慢型最高21.7%,其次为难养型11.4%。不同气质维度与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结论:启动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易发生行为问题,但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应重视此类儿童的教育及改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长育儿教育对幼儿社会情绪发展的影响和效果,为寻求适合我国的儿童早期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在济南历下区2个条件相近的社区分别随机选取63名和62名儿童,均进行常规儿童健康管理;实验组在6月龄、8月龄和1岁时在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养育环境测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育儿教育,18个月龄时进行儿童气质、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社会情绪性发展的测评,分析家长教育措施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家长教育对幼儿社会情绪中的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和失调域行为问题具有一定预防作用,对个体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结论针对性育儿教育,指导家长改善家庭养育环境,是幼儿社会情绪发展早期促进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抽动障碍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影响因素,以期为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2例抽动障碍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儿童和其家长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分别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患儿心理行为状况,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并搜集患儿及家庭基本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动障碍患儿及家长心理状态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患儿的焦虑情绪与家长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认知有关。结论抽动障碍患儿及其家长存在较多心理行为问题,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能有重要裨益。  相似文献   

12.
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是两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社会不适性。家庭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也是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源头,所以家庭的介入对于心理问题儿童的治疗非常关键。家庭治疗的主要原则包括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解决儿童与外界之间的冲突以及重视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家庭治疗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转变家庭内部态度、重视家庭的整体性、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的互相配合以及对医学诊断的重视。在专业医学诊断指导下,通过家庭介入传统的心理治疗,从而更好地改善儿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本文回顾了现有的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强调了家庭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总结了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治疗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如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整合性研究依据.方法 选取78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EMBU]、个性(16PF)、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心理控制感(IPC)等问卷测试.结果 医学生组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医学生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分均低于修订版中文组;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都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FF1、MF1)、父亲的过度保护(FF6)、母亲的拒绝否认(MF3)和惩罚严厉(MF4)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的影响最大.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医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有较好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急诊手术患儿家长的焦虑情况及焦虑的相关因素,寻找能减轻其焦虑程度的应对措施,使家长能协助患儿配合治疗。方法:应用Charles D.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焦虑量表对60例急诊手术的患儿家长进行术前术后测查。结果:急诊手术患儿家长术前焦虑评分明显高于术后(P<0.01);术前祖父母焦虑评分高于父母(P<0.01);急诊手术患儿家长焦虑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术前主要因素是担心手术、麻醉及预后,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术后主要是医疗费用和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祖父母角色的特殊性,加强和重视急诊手术患儿家长的术前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佛山市南海城乡地区6岁以下儿童的保健状况,为进一步制定适宜的儿童保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6岁以下儿童488人,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凋查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南海城乡地区6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为64.55%,其中10.86%和53.07%分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医院参加的系统儿童保健管理。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认知比例普遍较低,且16.91%的儿童曾有过意外伤害。用于孩子体检和看病的费用开支〉1000元的占12.08%。结论:本地区6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及家长对儿童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均较低,且日常医疗费用开支较大,今后本地区相关卫生主管部门应重点加强儿童保健管理方面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d parent perceptions and satisfaction with interventions by inpatient child life specialists (CLSs) and the role of child temperament. Forty-nine parents of children (12 months–7 year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knowledge of the CLS’s role, perceived need for CLS intervention, whether they received and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intervention(s), and their child’s tempera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st parents were unaware of the CLS role prior to admission; they received the interventions needed and were satisfied. Child temperament was related to perceived need and receipt of developm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facilitation interventions, and children with more challenging temperament received more intervention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母个性对婴儿气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条件的133对夫妇及她们所生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的相关因素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及4~8月婴儿气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母亲的P分及N分对婴儿的气质类型和维度有影响;父亲的P分对婴儿的气质维度有影响;母亲的个性会影响其孕期的心理行为。结论:家长应做好孕期保健,培养良好的个性,促进孩子心理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北京农村幼儿气质、父母养育方式对同期儿童行为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预测作用的变化,以及行为问题的稳定性,为因材施教,减少儿童行为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5个区县随机整群抽取身体健康,使用丹佛发育筛选测验(DDST)筛查正常的2~3岁农村儿童,采用幼儿气质评估表(TTS),3~7岁儿童气质问卷(BSQ)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东西南北4个郊区和城区的幼儿园各1所,每个幼儿园大、中、小班各抽取30%~50%班级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父母或主要照顾人匿名填写,内容包括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左启华修订的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3~7岁儿童气质量表3个部分。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合格者936份,回收合格率85.09%。用SPSS15.0软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进入影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回归方程的因素为:性别、第一次入托年龄、家庭类型、父亲职业、父母关系、照顾人文化程度、孩子与父母关系、管教方式、每日学习时间、气质类型、幼儿年龄。结论在养育幼儿过程中,家长在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同时,要适时送幼儿入托,根据儿童性别、年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