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test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是否产生MBL,用BD 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在分离的18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碳青霉烯类的有54株(28.6%),其中产MBL的有13株(24.1%);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与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多药耐药现象较严重,产MBL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医师应参考微生物实验室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标本经分离培养,采用美国德灵公司Wal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及配套的NC21鉴定板,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6株来源于痰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55.6%、47.5%,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7.5%、11.0%、30.0%,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20.0%,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4.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耐药机制复杂,有多重耐药的特性,能天然抵抗多种抗菌药物;希望临床医生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耐药机制,选用耐药率低的药物,避免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抗菌药物广泛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及产金属β-内酰胺酶情况.方法 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亚胺培南纸片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 194株铜绿假单胞菌中44株(22.9%)对亚胺培南耐药,这44株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耐药;对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部分敏感;对亚胺培南耐药的44株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11.3%.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之一,治疗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宜参考实验室的细菌药敏结果选用较敏感的四代头孢或环丙沙星结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实验室提高对其检出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性。方法对分离自烧伤病房的3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获得质粒DNA图谱;利用脉冲场电泳分析菌株的亲缘性。结果 3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7株对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占53.1%,8株(25.0%)铜绿假单胞菌对检测抗菌药物全部耐药;29株(90.6%)含有质粒,分属于4种质粒表型,主要有2种质粒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脉冲场电泳聚类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由3个克隆株引起。结论分离自烧伤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导致克隆传播,甚至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姜黄素衍生物FM0817体外抗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VITEK-2Compact系统检测25株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β-内酰胺酶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表型,PCR扩增相应耐药基因;滤纸片扩散法判断FM0817抗菌作用,结合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分析FM0817体外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机制.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和基因检测结果:β-内酰胺类耐药表型4种;阳性耐药基因9种:主要有blaSHV20%和blaoprD2基因缺失率60.00%;氨基糖苷类耐药表型4种;阳性耐药基因4种:主要有aac(6')-Ⅰ 80%,ant(3")-Ⅰ 32%;FM0817对25株铜绿假单胞菌抑菌环直径均在9~13mm,无明显差异.结论 FM0817有较强的体外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有进一步研发的前景;其作用机制与多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未发现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青岛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耐药特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亚胺培南纸片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在28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9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32.5%,在93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15株,产酶率为16.1%;2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别为16.8%、24.8%、26.6%,对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43.7%和33.6%,耐药率>90.0%的抗菌药物有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泊肟和头孢呋肟等.结论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较高,多药耐药现象较严重,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参考实验室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434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9,自引:10,他引:29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目前常用3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以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1日-2002年2月28日分离出434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细菌苗落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法国Bio Merieux公司的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结果 43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3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平均敏感率为37.59%,平均耐药率为62.41%,3重以上耐药者占78.57%;434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敏感率最高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为87.50%,其他依次减少的是阿米卡星(86.27%)、亚胺培南(84.69%)等。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中常见致病菌之一,其耐药问题已十分突出;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经验性治疗可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 氨基糖昔类为较优化的组合治疗方案,同时可联合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以提高抗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情况并对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方法收集铜绿假单胞菌550株,用血清凝集试验分析其院内感染情况同时进行耐药性分析,对亚胺培南耐药者采用EDTA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酶β-内酰胺酶(MBL)。结果 550株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以G、E、B型为主,分别占26.2%(144/550)、14.4%(79/550)、13.5%(74/550)。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有45株,产MBL有16株占2.9%(11/550)。结论禅城区中心医院两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以G、E、B型为主。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易引起院内感染,必须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防止产MBL的铜绿假单胞菌进一步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特点,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与耐药性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12月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采用K-B法对4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差异将其分成普通组23株(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和泛耐药组17株,对40株细菌利用PCR法扩增耐药相关基因,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普通组23株占57.5%,泛耐药组17株占42.5%,普通组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8.7%、0、8.7%、4.3%,泛耐药组耐药率分别为94.1%、52.9%、100.0%、100.0%、100.0%,两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VIM、aac(6′)-Ⅰb、aac(6′)-Ⅱ、ant(2′)-Ⅰ基因检出率分别为0、100.0%、100.0%、52.2%,泛耐药组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7.1%、70.6%、70.6%、100.0%,两组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是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之一,OprD2表达缺失与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不是细菌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决定性因素;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季铵类、双胍类消毒剂耐药。  相似文献   

10.
分离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目的检测我院内科某病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纸片法测定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结果该病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32.3%,产酶菌株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奈替米星,复方增效磺胺耐药;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洛美沙星部分敏感. 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及碳青酶烯类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对其正确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连续分离株的β-内酰胺酶基因、孔膜蛋白oprD2基因及整合子和转座子介导的各种耐药基因的分布状况.方法 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20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孔膜蛋白oprDz基因、Tn21/Tn501型转座子编码基因merA、Ⅰ类整合子编码基因qacE△l-sull;采用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TEM、OXA-2群、OXA-10群、CARB 4种p.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质粒型AmpC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均为缺失型,Tn21/Tn501型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阳性7株(35.0%),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l-sull阳性10株(50.0%),2号株作OXA-2群阳性基因测序,与OXA-21型接近,但仍存在2个氨基酸序列差别,可确认为新亚型.结论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主要与TEM、OXA、CARB型耐药基因有关,整合子与转座子参与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药耐药,并发现1种铜绿假单胞菌OXA基因新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外排泵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酰胺(phenyl-arginine--βnaphthylamide,PAβN)在体外及兔体内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泛耐药菌株的外排泵抑制作用。方法挑选外排泵阳性的临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株为对照组,微量稀释法测定体外使用PAβN前后对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同时建立兔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组织笼实验模型,随机分为9组,每3组为一大组,注入菌液后分别给予不同的给药方案,取组织液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MIC的变化及菌落计数。结果共有3株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在加入羰基氰氯苯腙(CCCP)后下降≥4倍;体外使用PAβN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MIC均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5);其中以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明显;兔体内使用PAβN后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用药后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MIC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P<0.05);但是较体外作用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单独使用环丙沙星组与联合使用PAβN组菌落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βN在体外及兔体内都能抑制临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的表达,可降低MIC,提高效果,但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体内作用比体外明显要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临床标本经24 h分离培养,采用BD公司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的鉴定板,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14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96株来源于痰液,占67.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98.6%、100.0%、76.8%,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73.3%、78.9%、80.3%,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2.4%,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0.6%.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耐药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应选用耐药率低的药物,避免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广泛耐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该院新生儿感染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标本纯培养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266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51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占19.17%(51/266)。产酶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远远高于不产酶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部分敏感。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在新生儿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产酶株和不产酶株相比,对同一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不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重视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变迁,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共分离出41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法测定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412株,标本主要为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占60.00%;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在ICU、消化内科和神经科分离率明显增高;铜绿假单胞菌2009-2010年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为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约7.00%,其次头孢哌酮/舒巴坦4年中耐药率均<2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均>30.00%,4年头孢噻肟耐药率达到100.00%;经抗菌药物治理,2011-2012年耐药性均有所下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减少耐药性发生。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明显增加死亡风险, 需高度重视。CRPA耐药机制包括外排系统过表达、膜通透性下降、产碳青霉烯酶与生物膜等, 碳青霉烯酶以B类金属-β内酰胺酶中的VIM和IMP为主。ST235是最高危克隆, 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预防CRPA感染是关键, 治疗可选择多黏菌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药物, 期望针对不同耐药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能早日惠及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30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感染患者感染部位、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细菌鉴定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采用WHO细菌耐药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 144株,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30株,检出率为2.6%;30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检出率最高,占66.6%;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为主,其次是神经内科,分别占50.0%、26.7%;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7.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比较集中,对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挑战,提示临床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控,防止和减少此类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动态变迁   总被引:29,自引:10,他引:29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动态变迁以及感染病例科室分布,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检测75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4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逐年上升,只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的耐药率<25.0%;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干部科(31.3%)、重症监护病房(18.2%)以及呼吸内科(17.4%);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有87株,主要分布在干部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内科以及烧伤科。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可指导临床治疗,同时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变迁资料,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及长时间住院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万珊  莫非  蒋朝晖 《中国保健》2006,14(24):124-125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探讨其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对20株临床分离的Pa菌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检测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等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药敏表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EM、SHV、OXA、PER、GES、IMP、VIM、7种耐药基因,并与相关药敏表型比较.结果20株Pa菌中,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阳性率TEM、DHA的阳性率为15%;SHV和OXA阳性率为10%;VIM和IMP的阳性率为5%.而PER、GES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携带TEM、SHV、OXA、VIM、IMP是导致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9年3月-2010年7月岳阳市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水平,并分析亚胺培南耐药株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用常规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若结果判定为耐药和中介,则进一步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其他9种抗菌药物的MIC。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3.5%,20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普遍较高,有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受试的10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密切关注本地区细菌耐药性的变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