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体外克隆形成培养技术研究维拉帕米(VPL)联用阿霉素(ADM),长春新碱(VCR)和足叶己甙(VP-16)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结果显示,VPL2.2μmol/L能明显增加单一应用的不同浓度ADM,VCR或VP-16对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成单位(L-CFU)的抑制作用,而不增加其对正常粒巨系克隆形成单位(GM-CFU)的毒性,0.92μmol/LADM,0.0250μmol/LVCR及1.70μmo  相似文献   

2.
采用体外克隆形成培养技术研究维拉帕米(VPL)联用阿霉素(ADM)、长春新碱(VCR)和足叶己甙(VP-16)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结果显示:VPL2.2μmol/L能明显增加单一应用的不同浓度ADM、VCR或VP-16对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成单位(L-CFU)的抑制作用,而不增加其对正常粒巨系克隆形成单位(GM-CFU)的毒性。0.92μmol/LADM、0.0250μmol/LVCR及1.70μmol/LVP-16联合应用下,L-CFU集落存活率为11.61%%,再联用2.20μmol/LVPL则为3.52%;而相同条件下GM-CFU集落存活率分别为35.81%及26.05%(与相应L-CFU组相比,P<0.01),提示VPL能明显增加上述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下的选择性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风藤酚、甲基海风藤酚、海风藤醇A和海风藤醇B均有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IC_(50)分别为17.9、9.2、142.0、14.0μmol·L~(-1)。经阿司匹林(ASA)、磷酸肌酸/磷酸肌酸激酶(CP/CPK)预处理的兔洗涤血小板,甲基海风藤酚和海风藤醇B仍能抑制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IC_(50)为9.0、16.5μmol·L~(-1)。同时,4种成分对于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较弱,海风藤B能使PAF诱导血小板聚集量-效曲线平行右移,EC_(50)由1.59nmol·L~(-1)升为20.6nmol·L~(-1)。结果表明:4种成分能选择性拮抗PAF对兔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结果表明,以Fura-2/AM负载家兔洗脱血小板,当Fura-2/AM的浓度低于2μmol/L时,3μmol/L和10μmol/L花生四稀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透光度增加:72.5±7.84%)及释放反应(ATP释放:1.12±0.21μmol/4×105血小板)不受影响,但随Fura-2/AM浓度增加,AA的聚集和释放反应明显减弱(P<0.05或P<0.01)。Fura-2/AM浓度对单一血小板内钙([Ca2+]i)的静息水平无影响,但Fura-2/AM为2μmol/L时,AA诱导的[Ca2+]i动员最明显。另外,标本中血小板的数量也明显影响[Ca2+]i的测定结果(P<0.05或P<0.01)。提示,Fura-2/AM浓度过高,很可能导致过多的钙离子被螯合,降低了血小板的功能,同时,细胞内游离钙与Fura-2/AM的结合过程存在着饱和性。  相似文献   

5.
RGDS肽抑制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磷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rg-Gly-Asp-Ser(RGDS)肽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膜GPⅡ/Ⅲa反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免疫沉淀提取血小板膜GPⅡb/Ⅲa反磷酸化测定。结果:50μmol.L^-1,ADP引起血小板聚集时,其GPⅡb/Ⅲa反磷酸化明显降低,而应用100和200μmol.L^-1RGDS肽与ADP共同孵育,呈浓度依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可逆转ADP引起的蛋白反磷酸经改变(P〈0.01)。其抑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兔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_(Ⅰα)(6-keto-PGF_(Ⅰα))的含量,比较观察阿魏酸(F)、吲哚美辛(I)、阿魏酸-吲哚美辛结合物(FI)和阿魏酸-吲哚美辛-淀粉高分子载体衍生物(FIS)在抗血栓方面的药理作用特点。方法用比浊法和放免法测定F、I、FI和FIS在体外对兔血小板聚集和对TXB2,6-keto-PGF_(1α)生成的影响。结果F、I、FI和FIS显著地抑制ADP和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和TXB_2,6-keto-PGF_(Ⅰα)的产生。在 12.5-240μmol/L的剂量范围内,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 F为 11.3%-31.8%(ADP诱导)和 3.3%-18.5%(AA诱导)、I为3%-34.3%(ADP诱导)和2%-20.2%(AA诱导)、FI为5.0%-59.3%(ADP诱导)和0.3%-63.1%(AA诱导)、FIS为3.1%-39.1%(ADP诱导)和1.5%-39.6%(AA诱导)。剂量为 240.0μmol/L时对TXB_2和6-keto-PGF_(Ⅰα)产生的抑制率, F为 14.8%和 1.2%、Ⅰ为 24.9%和 26.2%、 FI为 40.6%和29.3%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ArgGlyAspSer(RGDS)肽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膜GPⅡb/Ⅲa反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免疫沉淀提取血小板膜GPⅡb/Ⅲa,反磷酸化测定。结果:50μmol·L-1ADP引起血小板聚集时,其GPⅡb/Ⅲa反磷酸化明显降低。而应用100和200μmol·L-1RGDS肽与ADP共同孵育,呈浓度依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可逆转ADP引起的蛋白反磷酸化改变(P<0.01),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GPⅡb/Ⅲa反磷酸化呈明显的负相关(r=-0.76,P<0.01)。结论:RGDS肽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膜GPⅡb/Ⅲa磷酸化所致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白细胞流变特性及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及意义。②方法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黏附两用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72 例ACI病人、42例脑出血病人及48 例健康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黏附功能(LAF)、白细胞CD18 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sVCAM-1)浓度的变化。③结果 ACI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黏附率(LAR)、白细胞CD18表达及sICAM-1 及sVCAM-1 浓度均明显升高,与脑出血病人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 7.663~14.872,P< 0.001),且这些指标变化随着ACI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ACI病人LFI和LAR与白细胞CD18 表达、sICAM-1 和sVCAM-1 浓度呈正相关(r= 0.680~0.724,P均< 0.001),LFI与LAR呈正相关(r= 0.685,P< 0.001)。④结论 白细胞流变特性和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异常与ACI发病和病变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海风藤酚、甲基海风藤酚、海风藤醇A和海风藤醇B均有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IC50分别为17.9、9.2、142.0、14.0μmol·L^-1。经阿司匹林(ASA)、磷酸肌酸/磷酸肌酸激酶(CP/CPK)预处理的兔洗涤血小板,甲基海风藤酚和海风藤醇B仍能抑制PAF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IC50为9.0、16.5μmol·L^-1。同时,4种成分对于二磷酸腺苷由1.59n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脑梗塞病人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与脂蛋白及红细胞膜脂质含量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外加底物法铡定48例脑梗塞病人和36例健康人血浆LCAT括性,并检测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亚组分(HDL2-C,HDL3-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和B(apoA-1,apoB)、红细胞膜胆固醇(RBCM-CH)和红细胞膜磷腊(RBCM-PL)的含量变化。③结果脑梗塞病人血浆LCAT活性、HDL-C,HDL2-C及apoA-1含量明显降低,血浆LDL-C,apoB,RBCM-CH及RBCM-CH/RBCM-PL比值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4-3.25,P<0.05,0.01),血浆LCAT活性与HDL-C,HDL2-C及apoA-1呈正相关(r=0.384,P<0.01;r=0.298,P<0.05;r=0.319,P<0.05),而与LDL-C,RBCM-CH呈负相关(r=-0.290,-0.323;P<0.05)。④结论脑梗塞病人脂质代谢异常与血浆LCAT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梗死患者全血标本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与纤维蛋白受体(FIB-R)的生物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43例)及腔隙性脑梗死组(47例)于发病1~3d内CD62P与FIBR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有显著增高(P〈0.05或P〈0.001)。脑梗死组的FIBR表达增加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01),至病程第7日FIB-R表达显著高于病程1~3d,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患者中发病前服用阿司匹林与否对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结论脑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急性期均存在血小板活化;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膜表面表达CD62P及FIBR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梗死患者全血标本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与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血栓形成组(43例)及腔隙性梗死组(47例)于发病后1~3d内CD62P与FIB-R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增高.脑血栓形成组FIB-R表达增加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至病程第7日FIB-R表达增高仍有显著性差异.两患者组中发病前服用阿司匹林与否未见对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结论脑血栓形成与腔隙性梗死急性期均存在血小板活化;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膜表面表达CD62P及FIB-R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综合征患者CAP的改变及阿斯匹林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循环活化血小板(CA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P-选择素(CD62P)作为分子标志物,FCM三色免疫荧光分析CAP.结果:正常人静止血小板膜表面FIB-R和CD62P表达较低.79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中表达FIB-R,CD62P的CAP数量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P<0.01).阿斯匹林治疗后高血压病患者CAP的FIB-R,CD62P表达呈下降趋势(P<0.001,P<0.01).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中FIB-R,CD62P明显增高,阿斯匹林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病患者FIB-R,CD62P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分析测定丹参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结果:丹参有保护血小板FIB-R和CD62P被活化、同时部份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功能。结论:丹参有抗血小板活化的功能,在血栓性痰病的防治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观察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的影响,评估临床使用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2.1.1至2012.5.31期间在华山医院首次确诊为ACS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57~72岁。分别于所有治疗开始前以及治疗后第8天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血小板静息状态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表达比例,以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活化后的PAC 1、CD62p表达比例;使用血小板双通道聚集仪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另设20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ACS患者静息血小板PAC-1和CD62p高表达;使用ADP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高于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使用ADP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ACS患者血小板PAC-1和CD62p较治疗前下降,其中,PAC-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ACS患者PAC-1、CD62p表达高于健康人,循环活化血小板数量升高,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显著抑制患者血小板功能。合理使用全血流式细胞术可以用于临床抗血小板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循环活化血小板FIB-R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中循环活化血小板(circulating activated platelets,CAP)的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inogen receptor,FIB-R)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名正常人、20例有血栓形成倾向和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FIB-R的表达量。结果: 有血栓形成倾向和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的血小板FIB-R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FIB-R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流式细胞术检测FIB-R能准确反映体内血小板的活化水平,对脑梗死的预测、治疗、疗效监测、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中  周京国 《四川医学》2003,24(11):1121-1122
目的 探讨丹参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功能和血小板数 (platelet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eanplateletvolume ,MPV)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分析测定血小板表面激活标记物纤维蛋白原受体 (FIB R)和P 选择素(CD62 P)的表达 ;用CD170 0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LT和MPV。结果 测定组的FIB R和CD62 P表达水平与PLT和MPV的值同对照组比较P >0 0 5 ,没有显著性差异。激活组的FIB R和CD62 P表达水平与PLT和MPV的值同对照组比较 ,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丹参有保护血小板FIB R和CD62 P被活化 ,阻止血小板聚集 ,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atherosclerotic ischemic stroke,AIS)与血浆活化血小板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美国TOAST分型标准,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infarction,LAA)患者血浆中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CD62P、CD63、CD41的表达,并与30例无症状性颈部大动脉硬化(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ACS)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比较。结果LAA患者血小板CD62P、CD63、CD4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在LAA组和AC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然而,血小板CD41的表达LAA组显著高于ACS组(P〈0.001);A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而血小板CD41表达的上调还可能是预测AIS发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在2型糖尿病患者(NIDDM)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了85例NIDDM患者(无微血管病变35例,有微血管病变50)及30例健康珍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FMPCD62p及GMPCD63的表达。结果:患者血小板GMPCD62p及CD63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有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的CD62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脂筏干扰剂甲基-β-环糊精(MβCD)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影响。方法: 采静脉全血静止20min后加二磷酸腺苷(ADP)20μmol/L刺激10min,或预先用MβCD(10mmol/L)处理后再加ADP刺激;同时设立未加ADP为实验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中表达膜表面活化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阳性比例及其平均荧光强度(MFI)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DP刺激组血小板中FIB-R阳性比例(%)、FIB-R (MFI)和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5.93±10.27、329.19±121.72和23.03±4.96,实验对照组则分别为66.66±12.58、73.78±21.91和2.53±0.72,其中后两种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βCD预处理加ADP刺激组的三项指标均比ADP刺激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具有转移细胞膜胆固醇的MβCD在体外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