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组合应用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0 引 言肠外瘘是腹部外科的严重疾病之一 ,并发症和病死率高。为了加速瘘的愈合 ,缩短治疗时间 ,我科提出了营养支持联合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以促进肠外瘘快速自愈的方案。近一年来 ,治疗了 2 5例外院转入的肠外瘘病人 ,获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人选择 凡具备以下条件的病人均可接受本方案治疗 ,例如 :1近期内发生的管状瘘或可以转换为管状瘘的唇状瘘 ;2瘘口为单发 ;3无明确影响瘘自愈的因素 (如远端肠梗阻、肠管完全断裂、肿瘤、特异性疾病等 ) ;4腹腔内无严重的感染、脓腔等。1 .2 一般资料 接受肠… 相似文献
2.
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营养支持在小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营养支持在小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组共22例,均为小肠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距瘘诊断间隔时间为6~97 h,其中15例在瘘发生后48 h内手术.21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行肠瘘楔形切除修补术;术后给予生长抑素 重组人生长激素 营养支持.术后3天内给予生长抑素,3天后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共5~7天.结果:22例病人均获成功,术后未再发生肠瘘.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9.6±5.9)天;完全恢复经口进食时间平均为(13.1±6.2)天.结论:对小肠外瘘病人进行早期确定性手术后,采用生长抑素 重组人生长激素 营养支持方案,能确保肠吻合口的愈合,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较长时间接受肠外营养(PN)支持患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研究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时的营养支持方法及其作用。 方法 :2 3例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病人行TPN→PN +EN→TEN→EN +口服饮食序贯营养支持。收集各阶段的营养物质供给量、天数、所占比例及各营养支持阶段末期的肝酶谱 ;统计肠内营养给予途径、全组病例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TPN支持前、TEN支持后 1 5天病人的体重、上臂中点周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 结果 :2 3例病人住院总天数为 1 498天 ,使用TPN 90 1天 (60 1 %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35 .9± 2 3 .4)kJ/(kg·d) ,氮 (0 .2 1± 0 .0 6) g/(kg·d) ;使用PN +EN 445天 (2 9.7%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2 3 .4± 1 4 .2 )kJ/(kg·d) ,氮 (0 .1 8± 0 .0 3) g/(kg·d) ;使用TEN 1 52天 (1 0 .2 % ) ,供给非蛋白质热量 (1 1 6 .3± 1 9.6)kJ/(kg·d) ,氮 (0 .1 7± 0 .0 4 ) g/(kg·d) ,肠内营养途径依次是鼻肠管1 3例 ,空肠造口管 5例 ,堵瘘 3例 ,鼻胃管 2例。全组死亡 4例 ,治愈 1 9例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2例 ,肝酶谱改变 6例 ,腹胀、腹泻 3例 ;TEN支持后阶段营养指标明显改善。 结论 :TPN→PN +EN→TEN→EN +口服饮食的序贯营养支持模式是肠外瘘合并胆或胰外瘘病人的合理、有效营养支持方法 ,其中PN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16例炎性肠梗阻病人进行治疗(试验组)。生长抑素用思他宁6mg/d连续静滴,肠外营养支持配方根据临床常规给予,并与以往13例未使用上述治疗措施者(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中转手术率分别是12.5%和61.5%(P<0.01);两组中转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分别是0%和37.5%(P<0.01)。结论:生长抑素和肠外营养支持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严庆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0,8(3):167-169
目的总结消化道瘘的临床治疗,尤其是肠外营养应用的经验。方法分析消化道外瘘17例的临床及治疗经过,其中16例为高流量瘘,8例属难治性瘘,瘘流量平均为1061ml/d。PN支持平均39.5天,最长218天。结果瘘口自然闭合10例(58.8%),PN期间手术闭合4例(23.5%),死亡2例(11.8%)。结论PN对于促进消化道瘘自然闭合,以及难治性瘘赢得时机手术闭合,都具有不可取代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长抑素八肽(善得定,Sandostatin)为合成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衍生物,由8个氨基酸组成,其作用和半衰期均较Somatostatin延长。本文总结了17例肠外瘘和2例胰外瘘应用善得定的治疗经验,对适应证、用药方法、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胰腺炎的全肠外营养与生长抑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在禁食、胃肠减压和预防感染的基础上 ,加用生长抑素和全肠外营养对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影响。 方法 :将 1990年 1月至 1994年 12月底收治的急性胰腺炎 2 6例 ,归为A组。自 1995年以来收治的急性胰腺炎 2 8例 ,归为B组。两组胰腺炎的病因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别。B组病人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治疗。 结果 :A组病人入院时血清白蛋白为 (30 .0± 1.2 ) g/L ,治疗 15天后 ,白蛋白仍在 (30 .4± 0 .8) g/L。B组病人于入院后即行全肠外营养支持 ,时间为 (17± 6 )天 ,施他宁使用时间为 (7± 2 )天。其血清白蛋白入院时为 (2 9.0±1.3)g/L ,治疗 15天后 ,白蛋白上升至 (35 .7± 0 .9) g/L ,明显高于入院时 (P <0 .0 1)。B组病人的病死率及住院日、中转手术率、淀粉酶的恢复天数较A组病人有明显改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 结论 :在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原则的基础上 ,通过加用全肠外营养和生长抑素可最大程度地抑制胰腺的分泌 ,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肠瘘病人容易发生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探讨肠内营养(EN)治疗对肠瘘合并NTIS病人甲状腺功能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肠瘘合并NIIS并接受EN治疗的病人,统计纳入病人住院期间甲状腺功能和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结果:80例病人EN支持治疗后,66例NTIS病情缓解,14例未缓解,有效率82.50%.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表明,从入院到开始接受全量EN治疗的时间为NTIS获得缓解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EN治疗有助于缓解肠瘘病人NTIS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营养支持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ICU住院患者中需机械通气患者共150例,试验组(营养支持联合rhGH)80例,对照组(单纯营养支持)70例,热量按Harris-Benedict公式换算供给,供氮量0.25 g/(kg·d),试验组予rhGH 0.1U/(kg·d)皮下注射7 d,对比研究两组在各营养状况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临床指标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结果 治疗后7 d,试验组比对照组在各营养状况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方面有明显改善,一次脱机成功率高.治疗后7d,试验组患者转铁蛋白(3.0±0.6)g/L、前白蛋白(226.46±27.02)mg/L、CD3(53.8±3.3)%、CD4(0.41±0.14)%、NK(16.1±2.1)%,均较对照组患者的(1.9±0.4)g/L、(188.68±17.27)mg/L、(47.4±4.1)%、(0.25±0.05)%和(10.9±3.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营养支持联合rhGH比单纯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具有更佳的疗效,同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儿童心脏术后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方法 :6 0例病儿分两组 ,试验组 4 0例 ,对照组 2 0例 ,全部病例均于术后常规补液、进食 ,试验组术后 4 8h皮下开始注射金磊生长激素 0 .2u/ (kg·d) ,连用 7天。膳食由营养科管理 ,术后的前 3天给予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 ,3天后逐渐过渡到软食。监测指标为体重、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厚度、尿肌酐浓度、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 结果 :试验组术后体重增加或保持术前水平的占 5 2 .5 % ,对照组占 2 0 .0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试验组术后 6天 2 4h肌酐排出量、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与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心脏术后在常规使用营养支持的情况下 ,加用生长激素 ,可以促进机体有效利用营养物质 ,增加蛋白质的合成 ,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ICU患儿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及营养支持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1 156例患儿,入院后48 h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儿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护理方式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临床结局、 ICU滞留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结果 不同疾病类型患儿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以脓毒症患儿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联合营养支持组的感染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和肠内营养支持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其他两组,I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 ICU患儿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给予肠内、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有助于降低患儿的感染风险,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肠瘘伴低白蛋白血症病人中前瞻性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前瞻性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tedhumanGrowthHormone,rhGH)在肠外瘘伴低白蛋白血症病人的作用。选择1995年12月~1997年6月间住院的肠瘘伴低白蛋白血症(<30g/L)病人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rhGH组15例,重组人生长激素(瑞士,Serono产品)4U×3/d,肌肉注射,连续7天。实验前(0天)、实验第4和第8天,测定病人体重、血生化、血浆蛋白。结果示(1)两组病人治疗后体重均无明显的变化(P>0.05),两组病人的血糖、血清肌酐、AKP、ALT和总胆红素亦无明显差异。(2)rhGH组第8天的血清白蛋白浓度(35.4±4.5g/L)显著高于治疗前(28.7±3.0g/L)(P<0.01),而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浓度无显著提高(P>0.05)。在实验第8天rhGH组的血清白蛋白浓度(35.4±4.5g/L)显著高于对照组(29.14±3.0g/L)(P<0.05)。(3)rhGH组病人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浓度(4.5±1.8g/L)显著高于治疗前(2.9±1.7g/L)和对照组(P<0.01)。(4)rhGH组病人治疗后血清转铁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 相似文献
17.
内分泌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内分泌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选择2008年9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于患者人院次日早晨实施,并调查患者2周内(或至出院时)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之间的关系。NRS2002≥3分为有营养风险,体重指数(BMI)〈18.5kg/m。并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判定为营养不足。结果共有152例患者入选并全部完成NRS2002筛查,NRS2002的适用率为100%;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7.9%和27.6%。老年患者(≥60岁)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6.8%,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18—59岁)的20.2%(P=0.023)。在42例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有9例(21.4%)接受了营养支持;在无营养风险的110例患者中,有12例(10.9%)接受了营养支持。所有患者肠外和肠内营养的应用比例为1:3.2。结论NRS2002适用于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内分泌科有一定量的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足,营养支持应用仍存在某些不合理性,应推广和应用基于证据的营养支持指南以改善此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吉林省3个地区5家中小医院胃癌、结直肠癌(病组I)及胃肠溃疡、肠梗阻、克罗恩病(病组1/)两病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连续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长春地区、松原地区、白城地区等5家中小医院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普外科住院患者4330例,排除年龄〈18岁或〉80岁、住院时间不足24h或次日8时前手术、神志不清、拒绝参加本研究、不符合预定诊断的、符合预定诊断且未手术的病例后,筛选出诊断为胃结直肠癌、胃溃疡、肠梗阻、克罗恩病等患者687例,其中病组Ⅰ140例、病组Ⅱ547例,被纳入的患者入院后24h内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营养不足发生率并记录住院期间营养支持应用情况。结果两病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167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4.3%;两病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占73.7%,未接受营养支持的占26.3%;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为520例,接受营养支持的占8.8%,未接受营养支持的占91.2%。病组Ⅰ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占64.3%,病组Ⅱ营养风险发生率占1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687例患者中以体重指数〈18.5kg/m^2计算营养不足发生率为3.2%,而以营养状况评分≥3分计算营养不足发生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5家中小医院符合纳人标准的患者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24.3%,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3.2%-8.3%,低于大医院的营养不足发生率。5家中小医院均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尚未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9.
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对肠瘘合并胆汁淤积病人感染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肠瘘合并胆汁淤积的疗效. 方法:总结分析18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肠瘘合并胆汁淤积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穿刺置管均一次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3例病人穿刺前有发热,穿刺后24h体温均有所下降.13例白细胞(WBC)高于正常值,穿刺后24 h白细胞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后1周呈逐渐下降趋势.18例病人谷酰转肽酶(GGT)均升高,穿刺后3d显著下降(P<0.05);所有病人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清蛋白、前清蛋白逐渐上升(P<0.05).18例病人中3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于穿刺后7~20 d死亡,其余均在穿刺后3~4周夹闭导管无异常后将其拔除. 结论: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可有效地解除胆囊腔内压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肠瘘病人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