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围手术期胰腺癌患者的胰瘘发生率、炎性介质水平、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15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90例,通过分层随机的方式将围手术期患者分为乌司他丁A组、乌司他丁B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乌司他丁A组术前5 d和术后5 d给予乌司他丁治疗,B组术前3 d和术后3 d采用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采用术前3 d和术后3 d生理盐水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后7 d腹腔液引流量、引流液淀粉酶含量、炎性介质、免疫指标及预后情况。 结果 乌司他丁A组和B组的腹腔引流量、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A组和B组炎性介质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A组与B组CD4+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3组间CD3+、CD8+占总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A组和B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A组生存率略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乌司他丁可降低围手术期胰腺癌患者胰液的渗出及胰瘘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IL-8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AP模型组、乌司他丁治疗组,每组各30只。各组分为第6h、12h和24h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利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建立SAP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门静脉注射乌司他丁,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淀粉酶、IL-8及TNF-α的水平。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与SAP模型组比较,胰腺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血清淀粉酶、IL-8及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SAP大鼠胰腺的病理改变,其作用可能与下调IL-8及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乌司他汀联合奥曲肽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按入组序列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休克、补液、抗感染、及时抑制消化液等常规治疗,同期观察组给予早期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及淋巴细胞(Lym)、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7d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增高程度低于对照组,12 d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同时白介素-10(IL-10)水平持续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7、12d后Lym、CD3+、CD4+百分比及CD4+/CD8+较对照组增高明显,CD8+百分比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等氮、等热量的全胃肠外营养(TPN)10 d,观察组氨基酸中0.5 g/kg由谷氨酰胺提供,同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周.检测治疗前1 d及治疗后10 d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IgG、IgA、IgM、CD4、CD8和CD4/CD8.结果 治疗后10 d观察组氮平衡、前白蛋白、转铁蛋白、IgG、IgA、IgM、CD4、和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1 d(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 联合使用谷氨酰胺及乌司他丁较单纯营养支持更能有效地改善烧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手术所致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限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乌司他丁组(n=20).乌司他丁组按5000 U/kg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于手术前(T1),术中恢复双肺通气后10 min(T2)、24 h(T3)、48 h(T4)各监测时点抽取静脉血3 ml,并于T1和T2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 ml.用ELISA法测定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IL-8的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T2、T3、T4时点的血浆及T2时点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及IL-8浓度均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乌司他丁组IL-6、IL-8增高幅度较C组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手术存在炎性反应,乌司他丁可抑制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及IL-8浓度.  相似文献   

6.
黄朝刚  李垒  刘保池 《中国全科医学》2015,(11):1330-1332,1336
目的分析HIV感染者围术期发生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乌司他丁辅助治疗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306例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脓毒症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分析两组术前免疫学指标(CD+4、CD+8T淋巴细胞及CD+4T/CD+8T)及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脓毒症组中31例患者在综合性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应用乌司他丁治疗(乌司他丁亚组),以仅行综合性抗感染治疗患者31例为对照亚组,比较两亚组的治疗效果。结果306例HIV感染患者术后脓毒症发生率为31.7%(97/306)。脓毒症组(n=97)术前CD+4、CD+8T淋巴细胞,CD+4T/CD+8T,术前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n=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亚组治疗3、5 d后体温明显低于对照亚组(P<0.05);两亚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2.6)、(16.2±2.3)d,t=2.566,P=0.013〕;两亚组均有1例死亡;出院时复查CD+4、CD+8T淋巴细胞,CD+4T/CD+8T及血常规,两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感染者术后有较高的脓毒症发生率。术前CD+4T淋巴细胞和CD+4T/CD+8T,血红蛋白、清蛋白水平降低与HIV感染者术后脓毒症的发生相关;综合性抗感染治疗辅助应用乌司他丁可以较快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及乌司他丁对其的影响,研究乌司他丁对百草枯中毒的疗效,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除基础治疗外,还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14 d的临床指标,并留取7 d、14 d血液标本,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8、TNF-α、MMP-9的含量,采用清淀粉样蛋白P(serum amyloid P,SAP)酶标法检测外周血CD3+、CD4+、CD8+的水平以及CD4+/CD8+的比值。 结果 治疗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发生率、存活率、ICU住院时间、死亡患者存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浆中IL-8、TNF-α、MMP-9含量和CD8+显著降低,CD3+、CD4+、CD4+/CD8+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提高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且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和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查岭  谷玉行  赵明 《重庆医学》2018,(8):1124-1125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SA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乌司他丁40万U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天,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346,P<0.05);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T NF-α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SAP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单用乌司他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就诊的7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70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参照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乌司他丁组手术麻醉诱导前静滴乌司他丁。方法术前、术后患者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1)术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天两组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上升,术后3天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均下降,而术后乌司他丁组患者炎性因子IL-6、IL-8、IL-10、C反应蛋白以及TNF-α上升或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2)术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8+均降低,但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乌司他丁组对比参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4+以及CD4+/CD8+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胃肠道术后炎性因子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大,可有效促进机体炎性介质释放,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升机体抵抗力,减轻手术所致应激和功能性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TNF-α和肺换气功能的影响,以了解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所致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40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乌司他丁组按1.2万u/kg体重计算乌司他丁用量,分别在麻醉诱导和心肺转流CPB开始时,按0.6万U/kg静注乌司他丁共两次;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用法同乌司他丁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10min(T1),CPB 30min(T2),CPB结束后1h(T3),CPB结束后3h(T4),CPB结束后6h(T5)抽取桡动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的浓度.同时测定T0、T3、T4、T5等时间点的肺死腔率 (VD/VT)和血浆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02).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体表面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前心肺功能、病种、总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别和手术时间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T1-T5两组TNF-α均较T0明显升高,(P<0.05),均在T2达高峰.T3至T5两组VD/VT、A-aD02均较TO明显升高(P<0.05),VD/VT在T3达高峰.A-aDO2在T4达高峰.U组T1至T5时TNF-α和T3至T5时VD/VT、A-aDO_2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鸟司他丁能明显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TNF-α的过度释放,减轻术后早期肺死腔率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对改善肺氧合保护肺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多发伤后发生感染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20例创伤患者按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2组,即严重创伤组(A组,ISS≥32)和非严重创伤组(B组,ISS<16),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C组).分别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的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C组相比,A组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2 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 组,n=36) 和对照组(C 组,n=36).U 组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将乌司他丁20 万U 溶于0.9% 氯化钠注射液20ml 缓慢静脉推注,若手术时间>2h,则相同剂量追加1 次.C 组应用等量0.9% 氯化钠注射液.术前24h(T0)、手术90min(T1)、术后1d(T2)、3d(T3)、7d(T4) 采集血样,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 细胞亚群含量及NK 细胞含量.结果 术前两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T1、T2 和T3 时点C 组CD3+、CD4+、CD4+/CD8+ 以及NK 细胞含量较术前下降,CD8+ 较术前上升(P<0.05 或P<0.01),T4 时点除CD8+,CD4+/CD8+ 外,其他指标恢复到术前水平.U 组T1 时点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T2、T3和T4 时点CD3+、CD4+、CD4+/CD8+ 以及NK 细胞含量较术前上升,CD8+ 较术前下降(P<0.05 或P<0.01).术后两组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结论 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乌司他丁能促进T 细胞亚群恢复,对细胞免疫具有保护和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人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及23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包括CD 3+、CD 3+CD 4+、CD 3+CD 8+、CD 19+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3+CD4+/CD 3+CD 8+比值。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CD 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 3+CD 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3+CD4+/CD 3+CD 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及ITP治疗后组减低(P〈0.05),CD 3+CD 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19+B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及ITP治疗后组升高(P〈0.05),正常对照组与治疗后ITP组四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B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参与了ITP的发病,对其检测可能对ITP的诊断及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免疫调节剂胸腺肽-α1(Tα1)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善得定持续静脉点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Tα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E Ⅱ评分、CRP、T细胞亚群(CD4+、CD8+)和NK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及CRP下降、CD4+升高、CD8+下降、CD4+/CD8+比值和NK细胞比例升高,与其治疗前相比以及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结果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α1可改善SAP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状态,对SAP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241例初诊ITP儿童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2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并对两组中大于4岁的儿童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估ITP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而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治疗5日后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TP患儿血小板计数、CD4+/CD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T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TP患儿治疗干预方面得分最高,为(1.89±1.06)分.结论:ITP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升高,ITP患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对ITP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肺结核患者不同病情与免疫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传染病科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76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参照影像学及药物敏感性测定,将患者分为初治组29例,复治组23例,难治组24例,同时选取在同一时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检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比率及CD4+/CD8+)比例及NK细胞,分析肺结核患者不同严重程度与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肺结核患者间在性别、年龄及体质指数(BMI)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及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方面,对照组分别为(68.39±5.12)%、(42.15±9.37)%、(1.64±0.24)、(17.64±3.56)%,显著高于结核组的(55.22±9.37)%、(33.26±8.67)%、(1.38±0.26)、(14.36±4.51)%,(P<0.01),在T淋巴细胞亚群(CD8+)上,结核组为(27.34±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39±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严重程度肺结核患者间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经LSD检测,在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及NK细胞上,初治组>复治组和难治组,在T淋巴细胞亚群(CD3+)上,初治组>复治组>难治组,在T淋巴细胞亚群(CD8+)上,复治组、难治组>初治组.结论 肺结核患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间免疫功能受损程度存在差异,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水平变化对肺结核病情严重程度起到相应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D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取22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采用NYU脊髓损伤仪制作重物坠落SCI模型。于SCI前、SCI后1、3、5、7和14 d采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T、CD3+CD4+T和CD3+CD8+T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SCI前与SCI后1、7和14 d CD3+CD8+T细胞比例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SCI后第3、5 d均高于SCI前14 d(P0.01)。SCI后1、3、5 d及7 d的CD3+T细胞、CD3+CD4+T细胞比例,以及CD3+CD4+/CD3+CD8+比值均明显低于SCI前(P0.01)。在SCI后14 d,上述各T细胞亚群的比例均恢复到术前水平,两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I后,SD大鼠总T细胞和CD4+T细胞明显降低,CD3+CD4+/CD3+CD8+下降。提示SCI后的早期阶段,可能存在T细胞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交感神经干离断(TCST)对2型糖尿病大鼠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IL)-2、IL-6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12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复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9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剖腹探查组(DO组)和糖尿病+ TCST+剖腹探查组(DTO组),每组30例.于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1周后,DTO组行右侧TCST术制备TCST模型,D组和DO组仅分离右颈交感神经干,不离断.DO组和DTO组于TCST模型制备成功1周后行剖腹探查术,分别于切皮前(T0)、术毕(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和术后第7天(T4)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3组大鼠尾静脉血糖,采集血样后处死,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IL-2和IL-6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 与D组比较,DO组T1~T4时血糖、血浆NE和IL-6浓度明显升高,CD3+、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和IL-2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DO组比较,DTO组T1~T4时血糖、血浆NE和IL-6浓度明显降低,CD3+、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和血浆IL-2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TCST可升高2型糖尿病大鼠围术期CD3+、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和血浆IL-2浓度,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癌患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检测55例肺癌患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与15例肺良性肿瘤患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1)肺癌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 recepfor rosette,RR),CD3+,CD4+,CD8+,CD4+/CD8+比值低于正常人(P<0.05),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1CR)依次高于肺良性肿瘤组,正常人(P<0.05),(2)Ⅲa,Ⅲb期肺癌,RBC-1CR高于正常人(P<0.01),I,II期病人CD3+,CD4+,CD8+低于正常人(P<0.01),RBC-1CR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肺癌患RBC免疫和T细胞亚群的测定,对肺癌的诊断,治疗及病情预后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及下游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GT孕妇100例(GT组)和健康女性5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淋巴细胞群(CD3+、CD4+、CD16+56+、CD8+、CD19+及CD4+/CD8+比值)和下游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GT组患者CD3+、CD4+、CD16+56+细胞水平和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和CD19+细胞水平、IL-17和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T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及下游细胞因子对GT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