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在《内经》时期对水肿就有了专篇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尤以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旨在总结仲景治疗水肿病的学术思想,阅读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水肿病的相关篇章,并分类整理,同时收集后世运用经方治疗水肿病的相关报道和医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仲景治疗水肿病的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经方治疗水肿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3.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4.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5.
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是继晋·王叔和之后最早精研仲景学说的经方家。思邈早年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见到仲景著作,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直到晚年,在他著《千金翼方》的时候,才见到仲景《伤寒论》,叹为神功,并鸠集论中要妙,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将《伤寒论》方证重新归类,单独构成两卷,编入《千金翼方》之中,成为唐代仅有的研究《伤寒论》著作,为后世研究《伤寒论》开拓了法门,从《千金翼方》对妇人、小儿病的论治中,可以看出思邈师仲景法融汇贯通而生神,用仲景方加减自如面生巧,为后世临床医学中运用仲景学说树立了楷模,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浅谈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皆为世人所熟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学术思想.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从伤寒的发病、传变、治疗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和比较《脾胃论》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指出《脾胃论》的学术根基源于经典,《脾胃论》除大量引用《内经》、《难经》原文外,还引述了仲景学说;在对脾胃病、五脏相关理论及升降理论的阐述上,《脾胃论》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深化和发展;同时,《脾胃论》在组方原则、处方用药、用药宜禁、调护脾胃等方面,亦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故认为《脾胃论》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李东垣为仲景之后人。  相似文献   

8.
孙思邈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他对张仲景推崇备至,该书不仅在保存仲景著作方面功绩昭著,而且在继承和发展仲景学术思想方面亦有独到之处。本文就其对《金匮》妇科学术内容的继承与发展略陈管见,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希冀后学领会仲师针灸立法之精微,以供临证参考。[方法]从《伤寒论》针灸条文中总结其针灸治疗的特点与规律。[结果]《伤寒论》中对针灸疗法的记载简要,其中论述针刺者10条,论火灸法者7条,论火逆证者18条,体现出针与灸的使用范围、针药并用、灸药并用、针法治未病,治病求本等思想。[结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不无裨益,其在针灸史上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医圣张仲景治疗肺系病证的学术思想 ,探讨其对后世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有关条文 ,分别从清肃为治肺常法 ;临证应有变通、温宣并用、肺脏可调 ;益肺重在气阴等 3个方面 ,对其作了深入探讨 ,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医圣张仲景治疗肺系病证的学术思想,探讨其对后世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有关条文,分别从清肃为治肺常法;临证应有变通、温宣并用、肺脏可调;益肺重在气阴等3个方面,对其作了深入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承宗张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予以搜集汇编,为伤寒学派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不仅重视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而且在《素问》及《难经》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融创新于继承中。  相似文献   

14.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承宗张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予以搜集汇编,为伤寒学派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不仅重视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而且在《素问》及《难经》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融创新于继承中。  相似文献   

15.
饮食变化在发病、辨证、护理、治疗禁忌以及预防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伤寒论》有关条文,探讨仲景在临床辨证中审察饮食变化,重视脾胃、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脾胃分治、顾护胃气、脾胃之气资助营卫的思想。在继承仲景白虎汤清热救阴、承气汤急下存阴的同时,以麦门冬汤为基础方发展演变出清养胃阴与甘凉濡润通腑的治疗方法,以大半夏汤为基础方发展演变出通补阳明法,通过补胃气、温胃阳、建中气等手段以治疗胃失和降,达到通降胃气的目的。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充分展现了其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翼》为清·柯韵伯主要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之作 ,是《伤寒来苏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从辨证、立法、处方、选药等方面论述了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 ,主要表现为 :临证立法处方应“知其机得其情” ;“六经各有主治之方 ,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 ,“合是症 (证 )便用是方” ;独重桂枝、柴胡二方 ;重传变 ,重预防 ;六经为百病立法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等。其学术思想极大地拓宽了后世医家的眼界和思路 ,为运用仲景学说指导辨证论治 ,为扩大经方的临床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 ,使顾护脾胃思想贯穿其辨证施治的始终。从扶正祛邪时之健脾胃 ,用药峻烈时之护脾胃、病后调养时之养脾胃三个方面总结论述了仲景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以使这一学术思想更好的指导临证应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治未病”重在脾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通篇《伤寒论》体现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从“未病重防、保护脾胃,欲病防作、补养脾胃,既病防变、顾护脾胃,病痉防变、调养脾胃”四个方面探讨了仲景“治未病”重在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分析《伤寒论》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方法]结合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与治疗咳喘相关条文的注解,及自己的学习心得,剖析仲景在《伤寒论》中咳喘治疗的用药特点。[结果]《伤寒论》治疗咳喘的用药特点有三点:(1)重视宣降并举、顺应肺气的思想;(2)重视肺经药物,尤重麻黄及其配伍应用;(3)重视培土生金、顾护胃气。[结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拓宽临床治疗咳喘的思路,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加深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