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登革热 (denguefever,DF)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 ,其病原体为登革病毒 (denguevirus,DV) ,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分为 4种血清型 (DV 1~ 4 )。DV可引起人类一系列疾病 :隐性感染、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 ,严重的还可导致登革休克综合征 (dengueshocksyndrome ,DSS)。1.登革热的流行概况 :1779年在雅加达首次发生DF流行 ,此后波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是 1873年在厦门有DF报告 ,194 0~ 194 5年 ,本病的流行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登革热减毒活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登革病毒 (DengueVirus,DV)感染引起的疾病是最重要的虫媒病毒病之一。自 1978年以来我国南方每隔几年就暴发一次。 1999年 8月在福州市城乡结合部发生登革热流行 ,患者达 10 0 0多人〔1〕。南亚、东南亚均是登革热高发区。登革病毒为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 10~ 11kb,编码 3种结构蛋白 (C、PrM、E)和 7种非结构蛋白 (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自然界存在的登革病毒有 4个血清型 (1~ 4) ,每型均可引起患者出现多种症状 ,从较温和的登革热 (DF)到严重的致死性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珠海市部分人群和入境船员中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和珠海市流行的登革病毒株的型别和序列特征。[方法]分别采用胶体金快速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登革热抗体进行检测;采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病毒鉴定,并对其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来自东南亚国家船舶的船员血清中登革病毒IgM抗体检出率为4.40%,IgG抗体为20.33%,其阳性样本经RT-PCR扩增,结果为阴性。而对本室保存的2001年珠海散发的登革热患者阳性血清,经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出1株登革病毒,用登革病毒通用引物和Ⅱ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相应的片段,证实为登革Ⅱ型病毒;该分离株(DV2-1)的基因序列与其他9株登革Ⅱ型病毒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DV2-1)与GD08/98株、FJ11/99株、16681株位于相近的分支,其中与1998年广东流行株GD08/98株系统进化关系最近。[结论]2001年珠海地区登革热的散发流行为登革Ⅱ型病毒所致,推测其可能是输入性传染。  相似文献   

5.
阚飙  王敏 《中国公共卫生》1996,12(6):253-254
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中小学生登革热血清抗体调查阚飙,王敏,赵秀琴,符哲才,陈玉本,陈文洲,唐青,陈化新,赵志国登革热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暴发流行突然,人群普遍易感,传染途径易于实现,尤其是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DHF)及登革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中山市2007年及2012年流行的登革病毒,从分子水平分析其地域来源和系统进化情况。方法用C6/36细胞分离10份2007年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血清和4份2012年登革病毒核酸阳性血清中的病毒,采用Real time-PCR对毒株进行血清型鉴定,RT-PCR扩增毒株E/NS1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其与不同区域流行株和国际标准株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情况。结果共分离鉴定到6株登革I型病毒,其中2株为2007年流行株,4株为2012年流行株,分别命名为2007ZSDengue1-2和2012ZSDengue1-4。2012ZSDengue1-2与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近年流行的登革I型毒株相似性高(大于99.0%),进化距离最短(0.011~0.012)。2012ZSDengue3-4,2007ZSDengue1-2与广东省珠海市2007年流行和新加坡、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近年流行的登革I型毒株相似性高(大于99.0%),进化距离最短(0.007~0.024)。中山流行株与登革I型国际标准株、非洲和美洲流行株相似性在90.0%~94.0%之间,进化距离较远(0.065~0.108);与登革Ⅱ、Ⅲ、Ⅳ型国际标准株NGC、H87、H241相似性约为68.0%、66.0%、71.0%,进化距离最远(0.369~0.505)。结论中山市2007年及2012年流行株为登革I型病毒,可能属于东南亚国家输入性毒株,但输入源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实验室资料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结果2006年广东省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010例,年发病率为1.1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10例以上的暴发疫情共14起。疫情涉及广州、汕头、佛山等7个市。全省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共经历3个发病高峰,3个高峰依次降低。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0~39岁为主(41.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农民、学生为主。14例输入性病例的输入地来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实验室检测发现,2006年广东省登革病毒的流行株均为登革Ⅰ型,各1例输入性病例分别分离出登革Ⅰ、Ⅲ型毒株,其与本地检测的流行株无关联。结论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流行呈波及面广、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广东省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1990~1994年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的流行病学新加坡1990~1994年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发病率为32.9~100.1/十万。DHF占报告病例的1.9~16.6%。16例死于登革休克综合征(其中12例经血清学证实),病死率为...  相似文献   

9.
从登革出血热病人血清分离到一株登革病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登革出血热病人血清分离到一株登革病毒左丽1程明亮2刘乐和3郭辉玉3丁一生2凌天翼11贵阳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550004)2贵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3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近年来,由登革病毒(DV)引发的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东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1-2006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2 897例,报告外地病例320例,年发病率在0.01/10万~1.77/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市,主要集中于广州(73.89%)、汕头(6.99%)、阳江(5.10%)、中山(4.78%)等市。3-12月均有病例报告,6-11月为流行期,8-10月为发病高峰期(占88.90%)。男女性别比例为1∶1.0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15~54岁年龄组居多(占73.72%),发病率以20~44、60~69岁年龄人群居高;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学生、工人和离退人员为主。每年均有国外输入病例报告,病例输入地主要以新加坡、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为主。51起本地暴发疫情中,除1起疫情为登革Ⅱ型病毒引起外,其余均为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结论广东省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的传染病,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应为广东省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所致,其并发症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的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5亿人口中流行,登革出血热(DHF)已经是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地方性流行及儿童的10种主要死亡病因之一,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的病死率更高。1956~1992年泰国、缅甸和印度尼西亚3个国家报告DHF272393例,死亡15216例,平均死亡率5.6%。DHF还向另一半球扩散,1981年古巴报告  相似文献   

12.
中国登革热控制概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登革热(denguefever,DF)是一种古老的急性、发热性、病毒性疾病,由蚊子传播。从1779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开罗流行时,始被人类从临床表现认识以来,已有两个多世纪。嗣后于1907年证实登革热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DV)引起,医学界人士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50年代初期,登革热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流行时,分别从病人体内分离出DV,并证实存在登革病毒1~4型(DV1~4型);亦证实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DF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的亚洲、非洲、美洲及西、南太平洋的62个国家或地区。1981~1990年多数…  相似文献   

13.
应用登革斑点(DengueBlot)试验检测登革热抗体黄祖星,孔繁钧,吴育青近年来,有学者证实应用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登革热抗体与常规免疫荧光和补体结合试验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1993年9~11月登革热流行期间,我们应用登革斑点(Den...  相似文献   

14.
深圳登革热患者血清中2型病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深圳市2004年-2006年登革热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M、IgG抗体。用C6/36细胞对早期病例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以MGB荧光PCR方法鉴定。并用逆转录-半套式PCR(RT-semi-nested-PCR)方法和荧光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别鉴定。结果:从10份抗体阳性的病人血清标本中成功分离到一株登革病毒,经鉴定为登革2型病毒,将其命名为DEN2-SZ0521。结论:首次从深圳市登革患者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登革2型病毒,为进一步研究和控制该地区登革热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证杭州机场截获发热患者为登革热,为口岸卫生检疫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离患者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登革热Ig M抗体;同时提取血清中的病毒核酸,采用登革热通用型实时荧光RT-PCR、RT-LAMP及RTPCR法进行检测,并进行核酸分型检测,同时对RT-PCR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登革1型病毒株进行比对,分析该病毒的来源。结果血清学检测登革热Ig M抗体为阳性,登革1型病毒RT-LAMP检测结果为阳性,经序列分析该病毒株与印度株(JN940920.1)最为接近,同源性最高,达到97%。结论杭州机场截获的输入性发热患者确证为登革1型病毒感染,该患者为浙江口岸首次发现的输入性登革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登革4型病毒(DV4)广东株的基因序列,比较其同源性,追查DV4的地理来源。方法RT—PCR扩增DV4 NS2a—NS2b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 T载体,分析其序列。结果1990年分离的4个毒株在所分析的区段具有相同的序列,与DV4H241、814669株、1978年广东株(GD785682)和1993年广东株(GZB5)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7%(98%)、94%(96%)、93%(98%)和99%(98%)。GD785682株与DV4H241、814669株和1993年广东株(GZB5)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3%(98%)、96%(97%)和98%(93%)。结论1990年引起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的毒株很可能只有1个,1990年的毒株与1978年的毒株可能来自不同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地区常发生流行和爆发。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大部分热带地区的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的发病率急剧增加。近十年的发病人数已超过以往25年(1956~1980年)病例总数。我国自1978年广东省  相似文献   

18.
198 3年广州市发现首例HFRS患者〔1〕,迄今 ,每年都有HFRS病例发生 ,主要带毒鼠种为褐家鼠。在广州曾分离出毒株G9〔2〕,但未做动物回接和分子水平的鉴定。我们从广州市区捕获的褐家鼠分离到HFRS病毒株GB - 2 3 5 ,对其进行了血清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的采集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捕获褐家鼠活鼠 ,无菌剖取肺组织冰冻切片 ,经直接免疫荧光HFRSV抗体检测抗原强阳性 (++++) ,作为病毒分离标本。1 2 参考血清 本市确诊为HFRS的病人血清 ,登革热、病毒性肝炎、鼻咽癌病人…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首次出现两个血清型登革热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4~11月,广州市发生了两个血清型别的登革热流行,病例数258例,发病率4.35/10万;死亡3例,病死率1.17%。前期以散发的登革Ⅳ型为主,后期呈局部性登革Ⅰ型病毒流行。在分离到的51株登革病毒中,登革Ⅰ型病毒45株,Ⅳ型6株。123例双份血清补结试验结果表明,有74例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其中Den-1为60例,Den-4为14例。DHF/DSS病例占9.67%。实践证明,广州市对登革热流行采取的预防监测系统的控制措施,已达到监测散发病例的水平,两个血清型别的流行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0.
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与我国南部沿海省份隔海相望的东南亚诸国,几乎每年都有病例的发生,甚至暴发,呈地方性流行.1978年首次在广东省佛山市报道登革热暴发疫情,继而,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自治区)也先后报道 [1],尤其广东省近期频频发生登革热疫情,究竟是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还是本地已形成了地方性流行?对此,笔者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