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6月-2013年6月我院CT增强扫描患者2000例随机分成护理干预组1000例,对照组1000例。对照组检查前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CT医师根据护理评分结果,在不影响诊断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观察2组造影剂外渗情况。结果护理干预组造影剂外渗8例,其中一般人群2例,易发人群6例;轻度外渗7例,中度外渗1例,重度外渗0例。对照组造影剂外渗20例,其中一般人群2例,易发人群18例;轻度外渗16例,中度3例,重度1例。护理干预组外渗率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前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过程中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造影剂的配套技术.方法 规范操作,严密观察,细心护理.结果 2560例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做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仅13例出现皮下局部造影剂渗漏,10例轻度过敏反应,无空气栓塞,无心血管疾病发生.结论 做好患者增强扫描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静脉,提高穿刺技巧,严格规范探作,防止空气栓塞.预防造影荆渗漏,可以确保高压注射器推注造影剂配合CT增强扫描的顺利完成,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加强乳腺癌术后患者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效减少造影剂外渗。方法对3637例次乳腺癌术后CT增强扫描。采用22Q或24G静脉留置针,选择患者非手术侧肘正中静脉、前臂静脉和前臂贵要静脉为注射血管。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碘海醇或典比乐,浓度300g/ml。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内造影增强,造影剂注射用量为75ml~95ml,注射速度(2.5~5)m/s。结果发生造影剂外渗者15例,发生率0.4%。表现为局部不同程度的肿胀、麻木、疼痛,经过及时正确处理,症状在2~3天消失。1例8小时后出现水泡患者,对症处理后一周好转,末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造影剂外渗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造影剂外渗,要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减少因造影剂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对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期间意外出现外渗患者及时给予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抬高肢体及冷敷.结果 216例CT增强扫描检查接受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患者中,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外渗,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1例.经及时处理治疗,局部肿胀消失,8例外渗患者均在2 d内恢复正常.结论 硫酸镁局部湿敷是及时治疗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扫描中应用时出现的问题。方法 对100例进行螺旋增强扫描的患者,扫描注射时床前观察10~15s,之后再进行扫描。结果 100例扫描注射时未进行床前观察的患者,出现造影剂大量外渗5例,严重不良反应20例。100例进行扫描注射时床前观察10~15s的患者,无1例出现造影剂大量外渗,严重不良反应3例。结论 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应进行扫描注射时床前观察,可减少造影剂大量外渗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9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增强扫描是通过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以提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差,进一步显示病灶强化特点的常用CT扫描方法.由于需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快,故易发生造影剂外渗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者还可导致皮肤坏死[1].为总结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经验,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时发生造影剂外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樊小芳 《微创医学》2014,(5):653-65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渗漏后的处理办法及护理。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多排螺旋CT,注射器选用西门子公司高压注射器增强,碘海醇给药量按1.5~2.0 ml/kg计,注射速率2.5~4.0 ml/s,时间为25~40 s,重点观察碘过敏反应的症状、体征等。结果 816例患者中发生外渗11例(1.3%),其中中等程度渗出8例,重度渗出3例,经过积极对症处理,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增强扫描中预防碘海醇外渗要在注射前做好预防措施,一旦渗漏要积极快速地进行有效处理,减少造影剂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时有效预防造影剂渗漏的护理措施及发生外渗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 380例CT增强的患者,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通道注入造影剂.结果 380例患者中发生外渗6例(1.32%),其中大量外渗1例(造影剂渗出大于50 ml),中等量外渗5例(造影剂渗出大于20 ml).6例外渗患者处理及时,疗效好,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关键的环节,可以避免和减少造影剂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提高CT扫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CT设备的更新扫描速度越来越快,对注射造影剂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正好满足了这种临床需求。高压注射器是现代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最广的仪器,其具有操作简单、剂量准确、速度可调、压力稳定等优点。因此造影剂渗漏是CT高压注射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造影剂渗漏是指在CT增强扫描时外周静脉被高压注射而血管破裂,造影剂渗漏到邻近组织间隙,造成相应组织充血肿胀[1]。而造影剂一旦外溢,其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较大,轻者局部皮肤红肿、疼痛、麻木或产生水泡,重者引起皮肤组织溃疡、坏死,这不能不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回顾分析2012年1~12月以来2522例患者的护理资料,作者对其中发生渗漏的23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地探讨地塞米松不同的用量及注射方式对降低CT增强扫描时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对1996年6月—2011年7月共1558例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地塞米松使用方法不同分为3组。药物I组为10mg地塞米松与造影剂混合一起高压注射器团注,共164例。药物II组为注射造影剂前15min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松,共622例。药物III组为注射造影剂15min静脉推注5mg地塞米松,共772例。观察注射造影剂时及后30min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结果药物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8%,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6.12%,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3.88%,药物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78%,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9.44%,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0.56%,药物I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53%,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9.56%,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0.44%。药物I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药物II和药物III组(P〈0.05),药物II组与药物III组轻度和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前15min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能显著降低轻度及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用量以5mg为宜。  相似文献   

11.
唐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49-3551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的使用方法及护理要点,提高CT增强扫描的成功率,减少造影剂的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 140例使用高压注射器行CT增强扫描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总结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的使用经验和护理要点。结果 7 140例中,第一次穿刺成功6 789例,第二次穿刺成功329例,第三次穿刺成功22例。注射进行不顺利的原因包括:出现针管阻塞、活塞偏歪、造影剂反向喷出针管、造影剂外溢、患者依从性差等。达到诊断要求率为98.91%。结论使用高压注射器时的有效护理可提高CT增强扫描的成功率,安全高效地获取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高质量的CT增强图像,提高疾病的诊断质量和治疗效果,减少反复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高压注射法和手推团注法在MRI增强扫描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使用磁显葡胺注射液进行颅内肿瘤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300例,采用前瞻性试验研究,根据不同推注方法进行分组:实验组150例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照组150例使用手推法团注.结果 高压法增强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手推法增强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高压注射法图像质量满意度为98.67%,手推法满意度为94.67%.结论 MRI增强对比时高压注射法较传统手推法更加安全可靠,而且成像效果优于手推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作好对比剂注射前的护理预防和观察工作对减少副反应的和医患矛盾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科室住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500例,其中男性2000例,女性1500例,年龄35~93岁,平均56岁。选择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威士派克32g/100ml:碘帕醇15g/50ml。注射过程中和注射后连续观察患者用药反应。结果在所有的心血管介入患者中,除5例患者有轻度过敏反应出现,无一例出现中度或重度过敏反应,无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发生,远低于同级医院对比剂副反应发生的水平。结论我们的实践表明,作好注射对比剂前的护理预防和观察工作能有效减少副反应的和医患矛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刘德亮  区学明  刘平文 《吉林医学》2014,(22):4841-4842
目的:总结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及颅硬脑膜修补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总结54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并常规行硬脑膜减张严密缝合(人工硬脑膜补片或自体颞肌筋膜)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过程。结果:术后并发症有颅内再出血、脑嵌顿(骨窗疝)、脑穿通畸形、脑积水、癫痫。无脑脊液漏及感染,无皮下积液。死亡15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5例,中残8例,良好2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用人工脑膜补片(主要牛心包膜)或自体颞肌筋膜减张缝合硬脑膜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愈后提供良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MSCTA)技术与高压注射器应用的匹配问题。方法选取720例(年龄18—85岁,平均60.2岁;男465例,女255例)作CT检查的患者,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扫描机及德国Ulich高压注射器和优维显370mgl/ml浓度的非离子型对比剂静脉团注,观察CT的影像效果。结果高压注射器与MSCTA扫描的合理匹配可取得良好的影像效果。结论正确熟练掌握高压注射器,使MSCTA扫描时间和团注速度、剂量相匹配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疾病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28层CT尿路成像对非结石性尿路梗阻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190例非结石性尿路梗阻患者,行CT薄层平扫及多时相CT增强扫描,数据经工作站后处理重建获得CTU图像。对尿路梗阻部位及程度、肾周渗出程度、肾功能受损程度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病例CTU图像均对梗阻的病因有明确的定位和定性,梗阻部位的形态及周围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对扩张的尿路整体形态显示良好。190例中膀胱癌51例,输尿管癌45例,腹膜后转移瘤23例,结肠癌15例,直肠癌11例,宫颈癌10例,血管压迫8例,肾盂癌8例,卵巢癌7例,先天发育畸形6例,膀胱炎3例,输尿管炎2例,腹膜后纤维化1例。其中病变在输尿管中、下段及膀胱入口处造成中度梗阻51例,重度梗阻119例;肾周渗出共57例,其中A级29例,B级24例,C级4例;肾功能受损37例,其中轻度18例,中度10例,重度9例。 结论 128层CT尿路成像对非结石性尿路梗阻性疾病的定位、定性以及梗阻程度、肾周渗出程度及肾功能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38例颈椎病患者发放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应用PEMS3.1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7~132分,平均(111.84±12.84)分,处于中等水平25例(65.79%),高水平13例(34.21%)。焦虑得分为32~72分,平均(51.76±8.15)分,与全国常模[(29.78±0.4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2,P〈0.05),其中,无焦虑3例(7.89%),轻度15例(39.47%),中度12例(31.58%),重度8例(21.05%)。抑郁得分为36~65分,平均(52.76±8.15)分,其中,无抑郁15例(39.47%),轻度15例(39.47%),中度8例(21.05%)。疾病不确定感总得分、不明确性、不可预测性、复杂性、不一致性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均P〈O.05)。结论颈椎病患者存在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颈椎病患者身心健康。对颈椎病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降低颈椎病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水平,患者应自觉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Y Amitai  S Almog  R Singer  R Hammer  Y Bentur  Y L Danon 《JAMA》1992,268(5):630-632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high doses of atropine in children accidentally injected with automatic atropine injectors. These were distributed in Israel during the Persian Gulf Crisis as an antidote for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DESIGN AND SETTING--A national survey in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Israel, involving 22 medical centers, with prospective data collection in 14 centers. PATIENTS--Children (n = 268) presenting to emergency departments following misuse of automatic atropine injectors. MAIN OUTCOME MEASURES--Documentation of atropine dos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etermination of a clinical severity scor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tropine dose; measurements of serum atropine levels in six patients. RESULTS--Over a period of 4 months, 268 cases were reported, of which 240 were clinically evaluated.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injection (75%) was the finger or palm. Doses were up to 17-fold higher than standard doses for age. In 116 children (48%), systemic effects of atropine were observed, and 20 (8%) had severe atropinization. Seizures and life-threatening arrhythmias were not reported, and there were no fatalities. The severity of atropiniza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dose following a classic nonlinear,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Serum atropine levels (6.2 to 61.0 ng/mL)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bserv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rapeutic doses. CONCLUSIONS--The high incidence of injection in the hand implies accidental use of automatic atropine injectors among children. The lack of mortality or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from injection of large doses of atropine attests to its relative safety in children. The low risk from atropine injections weighed against expected benefit as a lifesaving antidote justifies the distribution of personal atropine injectors to children at risk of organophosphorus nerve agent atta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