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乳腺癌中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及预防和治疗情况.结果 全组65例中,发生皮下积液9例(13.8%),未合并皮瓣坏死,其中4例皮下积液量>30 mL·d-1,予以重新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均在20 d内治愈;5例拔管后出现局限性积液,于立位时积液的最低点放置浅静脉留置针,并接负压吸引或局部适当加压包扎,均在14 d内治愈.结论 乳腺癌术后易发生皮下积液;为减少和防止皮下积液的发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不同处理办法间的差异,将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97例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组( 61例)和常规处理组(36例),铜绿假单胞菌组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局部皮下、残腔及腔周各注射1/3的量.常规处理组则行细针穿刺和置管引流,腔内注入四环素、泛影葡胺或50%葡萄糖等,比较两组患者积液消失的时间.铜绿假单胞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9.836 d,对照组为16.361 d.初步研究结果提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局部应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可明显减少皮下积液的产生,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中、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预防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4例,分对照组、单纯加压包扎组、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及单纯加压包扎组相比,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术后皮下引流量更少(P〈0.05)、术后带管时间更短(P〈0.05)、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术后胸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中、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预防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4例,分对照组、单纯加压包扎组、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及单纯加压包扎组相比,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术后皮下引流量更少(P<0.05)、术后带管时间更短(P<0.05)、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术后胸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申郑堂  廖妮  郭旭辉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2):1545-1546
目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管和改良双管为双套管负压引流两种方法预防皮下积液效果。方法:将190例病人随机分为单管(105例)和双套管(85例)两组,观察二组病人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结果: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管负压引流和双套管负压引流,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17.48%(17/105)和5.88%(5/85),P<0.05,差异显著。结论:乳腺癌术后利用双套管负压引流较单管负压引流较好地预防了皮下积液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用蛋白胶在乳腺癌术后减少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作用。方法将12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同时在手术创面喷医用蛋白胶5m l,对照组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两组术后3d皮下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情况,以确定医用蛋白胶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3天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应用医用蛋白胶,可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用蛋白胶在乳腺癌术后减少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作用。方法将12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同时在手术创面喷医用蛋白胶5m l,对照组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两组术后3d皮下引流量、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情况,以确定医用蛋白胶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3天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应用医用蛋白胶,可有效地减少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且进行引流的患者共70例,其中33例患者进行了传统的加压包扎法引流,37例患者采用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引流,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传统加压包扎引流相比较,双引流管负压吸引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提高患者舒适度。结论:双引流管负压吸引引流术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预防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20例乳腺癌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皮下积液患者,12例行穿刺引流,8例敞开引流,70%(14/20)病例1周愈合,20%(4/20)病例2周愈合。结论防治皮下积液关键是术中结扎淋巴管,出现积液后行穿刺和引流、胸外加压包扎等治疗后可出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侠  张沛 《实用癌症杂志》2016,(9):1456-1458
目的 观察自制乳腺癌专用胸带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7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对照组88例.2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对照组使用普通多头胸带加压包扎,观察组使用我科设计制作乳腺癌专用胸带加压包扎.比较2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在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专用胸带使乳腺癌术后总引流量减少,拔管时间缩短,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减少,降低住院总费用.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术后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24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乳腺癌术后两部位双管引流加弹性包扎对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效果。方法将1998~2007年在我院行标准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的246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26例采用传统的腋下单管引流和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组120例采用腋下、胸骨旁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结果对照组中有25例(19.8%))发生皮下积液,13例(10.3%)发生皮瓣坏死;观察组中8例(6.7%)发生皮下积液,6例(5.0%)发生皮瓣坏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腋下、胸骨旁双管引流及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几种常见的乳腺癌术后引流方式的疗效进而选择出一种最佳的引流方式.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2007年2月的183例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引流方式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 双胃管腋窝胸骨旁环形引流+负压吸引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9.1%,皮瓣血运不良的发生率为8.2%;单胶管腋窝引流+负压吸引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31.1%,皮瓣血运不良的发生率为22.2%;双胶管腋窝胸骨旁引流+负压吸引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21.4%,皮瓣血运不良的发生率为25%.结论 腋下胸骨旁双胶管引流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单纯腋下单管引流,有明显差异;单纯负压吸引组术后皮瓣血运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负压吸引+加压包扎组,有明显差异;双胃管引流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双胶管引流,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腋窝处皮瓣外固定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5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共115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机分为外固定组(52例)和对照组(63例),外固定组术中使用腋窝处皮瓣外固定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缝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结果:外固定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小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中腋窝处皮肤外固定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有利于皮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综合措施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防治中的作用,对45例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术中电刀的合理应用、彻底止血和淋巴管结扎、纤维蛋白胶的使用、重视术后切口的包扎及术后适时拔除引流管,观察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仅4例患者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89%,均经细针穿刺抽液后消失.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综合措施能够明显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观察乳腺癌术后2种引流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所采用的单纯腋下普通硅胶管单管负压引流和腋下+胸内侧潘氏管双管持续低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单管引流组与双管引流组术后引流总量、皮下积液量、拔管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切缘皮瓣缺血率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皮瓣点式缝合联合万特普安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236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使用万特普安分为两组,术中使用了万特普安的为试验组104例,另一组为对照组132例。比较两组术后总引流量、留管天数、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皮下积液量、发热率及并发症等。 结果 试验组总引流量(486.78±32.54)ml少于对照组(502.56±40.12)ml(P=0.001),试验组留管天数、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及皮下积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而试验组并没有明显增加发热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 在乳腺癌常规术后皮瓣点式缝合基础上,局部使用万特普安可明显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的产生,促进伤口愈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张剑辉  栾世超  周宪方 《肿瘤学杂志》2018,24(11):1132-1134
摘 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引流方法的选择对皮下积液以及皮瓣坏死的预防效果。[方法] 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接诊的12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按患者术后不同引流方法,分为三组中心负压组(n=41)、单纯引流组(n=42)和一次性负压组(n=43)。[结果] 中心负压组首日引流量和总引流量高于单纯引流组和一次性负压组(P<0.05);中心负压组腋窝置管、胸壁拔管和住院时间短于单纯引流组和一次性负压组(P<0.05);与一次性负压组相比,中心负压组和单纯引流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更低(P<0.05);中心负压组积液严重程度低于单纯引流组和一次性负压组(P<0.05);中心负压组无皮瓣坏死发生。[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引流,能提高引流量、缩短腋窝置管、胸壁拔管和住院时间,能有效降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发生的方法。方法:2006年10月-2011年10月我院280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口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A组75例采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单根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B组75例采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普通橡胶管接胃引流壶负压吸引;C组65例采用单纯电刀分离皮瓣,术后单根硅胶管持续负压吸引;D组65例采用单纯电刀分离皮瓣,术后普通橡胶管接胃引流壶负压吸引。比较各组皮瓣坏死发生率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结果:A、B、C、D四组皮瓣坏死发生率分别为4.00%(3/75),13.33%(10/75),13.85%(9/65),29.23%(19/65),A、B,A、C,B、D,C、D两组间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四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5.33%(4/75),16.00%(12/75),18.46%(12/65),33.85%(22/65),A、B,A、C,B、D,C、D两组间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手术术中应用手术刀加电刀分离皮瓣,术后采用单根硅胶管接持续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皮下积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至2009年11月期间11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51例术中采用超声刀(超声刀组),63例患者为常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副损伤、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检出率和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无副损伤发生.超声刀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应用超声刀行乳腺癌手术安全、可行;超声刀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是理想和必备的手术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3例术中采用超声刀清扫腋窝淋巴结(超声刀组),89例采用高频电刀(电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副损伤、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检出数目和皮下积液的发生情况。结果超声刀组与电刀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超声刀组均较电刀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血管、神经等副损伤。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刀清扫腋窝淋巴结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