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其在医院的病原学、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免费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全年各月均有发病,非流行区病例以到九寨沟县、黑水县和甘肃、新疆流行区感染后发病的居多。发病男性高于女性。流行区16岁以下发病较多,占35.09%;非流行区以16岁及以上发病居多,占97.85%。病程最短者为7d,最长者达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占100.00%,进行性肝脾肿大占98.00%;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83.33%和93.18%。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00%,rk39试纸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P0.01)。结论加强流行区居民和流动人口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入手控制黑热病;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关键是了解流行病学资料,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掌握骨髓或rk39试纸条检查方法,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3.
4.
四川省北川县黑热病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北川县黑热病初步调查报告吴远祥,李国茹,高斌(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市610041)刘昌弟(四川省绵阳市卫生防疫站)1北川县基本情况北川县位于绵阳市西北部,四川盆地的西北缘,龙门山北段西侧,全县以山地为主,地势出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海拔...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新疆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pss 19.0和Epi Info 3.5.3软件,对中国疾病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2004—2014年新疆黑热病疫情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新疆累计报告黑热病1 588例,年均发病率0.686 7/10万;累计发病数(或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喀什地区,最高的县为伽师县;病例主要集中在秋季(9—11月)、占总发病人数的35.92%,10月是发病的最高峰;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55.88%,10岁以下年龄组为高发人群、占总发病数的77.58%,其中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数最多、占总发病人数的53.09%;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7∶1。结论近十一年来新疆黑热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灭蛉与普查和普治患者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症,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增多,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收集了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自1996~2001年资料记载完整的黑热病30例,总结其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新疆喀什市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和防控措施,为喀什市制定黑热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1—2020年喀什市黑热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喀什市报告黑热病病例69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呈低度流行状态;发病率2011年最高为5.63/10万(22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浩罕乡(24例,34.78%)和伯什克然木乡(20例,28.98%),男性(40例)高于女性(29例),男女性别比1.38∶1;发病高峰在0岁~组儿童、占31.88%,10岁以下儿童共报告27例、占39.13%;散居儿童位居首位、占34.79%,其次为农民(30.43%)、学生(14.49%)和家务及待业人员(11.59%)。结论 近十年新疆喀什市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态势,应继续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人群监测,控制黑热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地方病通报》2022,(1)
目的 探索新疆喀什市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和防控措施,为喀什市制定黑热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1—2020年喀什市黑热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喀什市报告黑热病病例69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呈低度流行状态;发病率2011年最高为5.63/10万(22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浩罕乡(24例,34.78%)和伯什克然木乡(20例,28.98%),男性(40例)高于女性(29例),男女性别比1.38∶1;发病高峰在0岁~组儿童、占31.88%,10岁以下儿童共报告27例、占39.13%;散居儿童位居首位、占34.79%,其次为农民(30.43%)、学生(14.49%)和家务及待业人员(11.59%)。结论 近十年新疆喀什市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态势,应继续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人群监测,控制黑热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陈生邦(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兰州市730030)甘肃省的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iesh-maniasis,VL)始见于1919年King的报道[1];1925年,该氏又报道了经临床诊断为VL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黑热病流行学的现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中国黑热病流行学的论述,5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报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兆俊(1957),柴君杰(1963)、熊光华等(1974) 和管立人等(1976)的报告。他们均分别论述了我国黑热病流行特征和类型。至于近15年来关于我国黑热病流行学的现状尚缺乏系统的总结。作者自60年代初开始即连续在我国西北、西南特别是西北新开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2004年5月20日出生于甘肃省文县,出生后40d到新疆石河子市147团居住,父亲以打零工谋生.2005年3月1日患儿出现感冒症状,并伴有间歇性发热. 相似文献
13.
14.
15.
黑热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近一年来,我市黑热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病死率较高。鉴于我市做过本病系统性调查及相关报道,病原学检查常出现阳性,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时间.笔者就1990~2000年库尔勒市黑热病发病情况做一分析。1材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我市历年法定传染病月报、年汇总表,以及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登记本,黑热病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自我市统计局每年的“统计年鉴”。2结果2.1概况:1990~2000年全市共报告黑病病例11例,平均发病率 0.3/10万。死亡病例 2例,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黑热病的认识,最终在本地区消灭黑热病。方法 对我院2003—01/2005—12收治的83例黑热病从病例来源、发病年龄、季节、临床表现、检验、治疗及护理等多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疆喀什地区特别是疏附县佰什克拉木乡仍高发,且波及到其他县区。男女发病之比为1.18:1。全年散发,但3~8月份发病较集中,发病率与白蛉活动关系密切。80.72%发病年龄在30岁之前。临床以发热、腹胀、乏力、鼻衄、牙龈出血为主要症状,以脾大、贫血、营养不良、肝大为主要体征。WBC、PLT、EC、Hb降低。骨髓穿刺阳性率92.86%,但不易接受。rk39快诊阳性率为100%,适合黑热病普查。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有效率91.43%。平均每日住院费用134.91元,平均每人住院费用1729.55元。结论黑热病完全可以预防和根治,重点在于投入物力、人力和财力在白蛉孳生活跃季节灭蛉和防蛉,在感染早期确诊和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陇南地区黑热病流行现状及流行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邻陕西省,南连四川省,西接甘南、定西,北衔天水市。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海拔550~3500m。交通不便,经济文化仍处于比较落后状态,大部分农户住房与畜圈相邻,没有蚊帐,无纱门纱窗,养犬普遍。 一、流行现状 1987~1991年五年累计发病844例,死亡2例。年发病率分别为9.99/10万、7.67/10万、7.46/10万、4.89/10万、6.03/10万。全区9个县中有6个县有该病发生。其中文县、武都县发病最高,分别为459例和262例,两县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85.43%。其余4县依次为礼县62例,占7.35%;西和县39例(死亡1例),占4.62%;宕昌县21例(死亡1例),占2.49%;徽县1例,占0.10%。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黑热病流行动态分析,提示在山丘地区黑热病流行因素复杂,犬利什曼病是主要传染源。当犬利什曼病发病较低时,不一定引起人类发病,即使发病也是散在的。犬利什曼病感染率升高时,病人可随之上升,局部爆发流行。白蛉的密度与黑热病关系密切。白蛉的孳生繁殖受海拔高度的制约,海拔1200米以下和2300米以上,即使有白蛉,密度很低,也无病人。外来人员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收治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误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骨髓穿刺或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病例均有流行区居住史;各月均有发病,以2-6月居多,占全年发病的68.09%;病例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16岁及以下发病较多,占发病数的80.85%,发病至确诊时间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95.75%,病程长短与误诊时间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100.00%)、进行性贫血(100.00%)和脾肿大(95.74%);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病例的89.63%和57.45%。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47例黑热病病例均有流行病学规律和一些临床特点;了解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点,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测是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新疆南部地区人源型黑热病和荒漠型黑热病的寄生虫学和流行产现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控制本病的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流行病学问题。论证了免疫预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