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60例为观察组,健康人群200例为对照组,对BNP和hs-CR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观察组BNP和hs—CRP分别为(481.5±57.8)pg/mL和(12.4±2.9)mg/mL,均高于对照组[(41.2±9.6)pg/mL)和(3.8±1.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7,5.28,均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1.9±6.3)%,低于对照组的(60.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4,P〈0.05);随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变化BNP和hs-CRP均随着分级的增加逐渐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20、10.11、12.42、4.18、5.02、3.98,均P〈0.05)。经Logistic分析,血清BNP和hs—CRP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相关。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BNP和hs—CRP相关,随着分级的增加BNP和hs.CRP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特点及其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91例AMI患者(心肌梗死组)和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梗死范围和病变冠脉支数患者间BNP水平的差别。结果心肌梗死组较对照组BNP(ng/L)(155.03±113.45、71.03±37.01)和左心室舒张末径(cm)(5.11±0.51、4.56±0.43)明显增高(均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50.84±7.98、57.09±6.29)明显降低(P〈0.01);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组较下、后壁心肌梗死组BNP、左心室舒张末径均明显增高(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AMI患者血浆BNP明显增高,尤以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为甚,BNP能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3.
血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uric acid,uA)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对脑梗死患者40例及对照组40例进行血UA的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UA(361.7±71.8)mol/L;hs—CRP(5.58±3.84)mg/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UA、hs—CRP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结论:UA、hs—CR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赵立轩  陈浩  楚若鹏  冯彦平  王生池 《河北医药》2010,32(12):1566-1567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h内患者空腹血糖、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B型尿钠肽(BNP)的表达;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水平对炎性反应与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发病2h以内的非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规定)〉6.1mmol/L为高血糖,〈6.1mmol/L为血糖正常将患者分为2组:血糖升高的心肌梗死患者(血糖升高组),血糖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正常组),每组30例。患者入院空腹(停止进食至少8h)并在未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的情况下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并留取静脉血2ml,离心分离出血清,将处理好的样品-80℃下保存,分别测定血清hs。CRP、IL—1β、TNF-α、BNP水平。结果血糖升高组的血清hs—CRP水平及BNP水平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而TNF-α、IL-1β水平则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升高患者的心功能较血糖正常患者的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20例,设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另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浓度。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的浓度为(3.21±1.04)m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9.38±3.19)mg/L,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浓度为(19.6±7.82)mg/L,正常对照组为(0.83±0.32)mg/L,心血管疾病各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心绞痛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型心绞痛hs—CRP≥5mg/L16例,占80.0%: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5mg/L18例,占90.0%;急性心肌梗死hs—CRP≥5mg/L20例,占100.0%;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异常的例数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hs—CRP异常的例数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患者血清hs—CRP的浓度明碌高于对照组.而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其浓度也逐渐升高,说明hs—CRP可作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抗氧化因子总胆红素(TBIL)、促氧化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ey)和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8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以及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TBIL、Hey以及hs—CRP含量,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中AMI组、UAP组和SAP组TBIL含量分别为(12.1±3.0)p,mol/L,(11.5±2.2)μmol/L,(9.0±1.9)μmol/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3.8±3.6)μmol/L](P〈0.05);此3组Hcy含量分别为(21.3±4.6)μmol/L,(19.4±4.1)μmol/L,(14.8±3.9)μmol/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9.7±3.5)μmol/L](P〈0.05);且冠心病各组间TBIL和Hey含量变化密切正相关。但是hs—CRP含量AMI和UAP组分别为(4.82±1.07)mg/L和(1.33±0.33)mg/L,高于SAP组和对照组[(0.94±0.23)mg/L和(0.89±0.24)mg/L],而SAP组和对照组间hs—CRP水平没有差别。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TBIL和Hey水平呈现出一定相关性,对评估冠心病各临床分型鉴别有一定临床价值;hs—CRP在AMI和UAP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它们风险的独立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邓伟  唐其柱  周恒 《中国医药》2010,5(3):205-206
目的探讨伴2型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产生的影响。方法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I组为不伴糖尿病组,Ⅱ组为伴2型糖尿病且血糖控制良好组,Ⅲ组为伴2型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良组。观察3组患者既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入院后hs—CRP水平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Ⅱ组和Ⅲ组患者hs-CRP水平分别为(7.21±1.37)mg/L、(9.48±1.10)mg/L,明显高于I组(3.56±1.7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组、Ⅱ组和Ⅲ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分别为13.5%(7/52)、31.6%(12/38)和60.0%(12/20),Ⅱ组与I组比较P〈0.05,Ⅲ组与Ⅰ组比较P〈0.01。结论血糖控制不良可抬高伴2型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hs—CRP水平,伴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控制血糖可改善发生心肌梗死后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 《中南药学》2009,7(6):465-46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随机分2组,常规剂量组(A组,n=32),较高剂量组(B组,n=32),其中常规剂量组在发病后给予辛伐他汀20mg·次^-1,1次·d^-1,较高剂量组给予辛伐他汀40mg·次^-1,1次·d^-1,持续6个月,溶栓及其他常规治疗相同。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测量心功能、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肝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2组心功能均得到改善,B组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B组hs—CRP下降更明显(P〈0.01);2组LDL-C和TC均有下降,B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短期就有抗炎作用,且抗炎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较高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可能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换情况,为临床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20例测定血浆BN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于症状发作后2h、4h、6h、24h测定血浆BNP浓度。AMI患者于症状发作后6h同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含量。结果uA组BNP水平(145.07±78.15)pg/mL明显高于SA组(32.05±7.75)pg/mL,P〈0.01;AMI发病后4h、6h、24h血浆BNP水平(220.15±126.30)pg/mL、(335.83±170.41)pg/mL、(489.90±244.73)pg/mL,均明显高于uA组(145.07±78.15)pg/mL,P〈0.01,且随着症状发作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P〈0.01。AMI组患者症状发作6h血浆BNP水平与CTnI呈明显正相关,r=0.874,P〈0.01。结论血浆BNP可以作为AMI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灵  代莉  张宇  田倩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865-86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确诊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71例(观察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正常者38例(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对各组患者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类型冠心病组之间血清hs—CRP测定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类型CHD患者中hs—CRP的表达存在着差异,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右一审的临床音世  相似文献   

11.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劲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09-241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肌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肌同功酶(CK—M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cTnI、CK—Mb呈显著正相关(P〈0.05)。心肌梗死灶越大,血清hs—CRP水平越高,心肌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组织蛋白酶S(Cat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5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对照组36例,检测两组血清CatS、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检测ACS组治疗后血清hs—CRP、Cats水平的变化。结果:ACS组在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脑梗死、高血压患病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治疗前血清CatS水平为(0.51±0.03)nmol/L,hs—CRP为(10.21±5.03)m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43±0.04)nmol/L和(3.64±1.8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治疗后血清CatS、hs—CRP水平分别为(0.45±0.06)nmol/L和(6.05±3.25)mg/L,较治疗前的(0.51--4-0.03)nmol/L和(10.21±5.03)m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CatS及hs—CRP的水平的变化提示CatS及hs—CRP可能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推测CatS可能作为ACS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其中冠心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MI〉UAP〉SAP,P均〈0.01)。CHD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安博维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安博维组和对照组,于用药前和服药后1年,测量左心室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速度和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速度、A/E值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测定血浆脑钠素(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A、A/E值、LVMI、BNP和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E、A、A/E、LVM1、BNP和hs—CR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提高,A及A/E值下降,LVM1下降,血浆BNP及hs—CRP水平下降,但安博维组治疗前后各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安博维组的各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博维能够有效保护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血浆BNP及hs—CRP是预测左心室舒张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282例,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由单支到多支)hs—CRP水平呈递增趋势,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狭窄各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清hs-CRP增高明显,各组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175,0.173。结论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相关性,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hs—CRP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以及hs—CRP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_2012年12月间进行诊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并选择同一时期晚期健康妊娠的44例孕妇,比较两组孕妇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hs—CRP水平为(2.05±0.88)mg/L,HDCP组为(5.78±2.28)mg/L,HDCP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CP组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的血清血清hs—CRP水平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疾病的发展,其血清hs—CRP水平也会逐渐增长。结论血清CRP能够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损伤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肾脏的功能。血清hs—CRP不但能够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变化进行真实的反应,同时还能够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早期肾损伤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塞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其临床变化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组)的一般资料,采用美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并将健康体检并合格的60例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同种方法测定血清hs—CRP含量。观察和比较测定的结果。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于发病后24h内、第7天及3个月检测hs—CRP含量分别为(6.43±2.11)mg/L,(6.26±5.13)mg/L,(4.03±3.47)mg/L,对照组检测hs—CRP含量为(2.92±1.32)mg/L,观察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采用监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超敏hs—CRP的含量变化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提示hs—cRP能够更灵敏地反映脑血管病患者的炎症存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脑梗塞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从而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牛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性皿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标准的NSTE—ACS行PCI患者100例,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均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并分别于PCI术前开始7d开始服用辛伐他汀20mg/次、1次/d和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d,连用7d。术后2组均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术日,患者均按标准程序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检测并记录入院次日、手术当日、术后24h血hs—CRP和vwF水平。结果①PCI术当日,2组hs—CRP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s—CRP下降幅度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6)mg/L比(3.4±2.3)mg/L,P〈0.05]。PCI术后24h,2组hs—CRP均较本组PCI术当日上升;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9)mg/L比(3.7±3.4)mg/L,P〈0.05]。②PCI术后24h,对照组vWF值较本组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和PCI术当日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后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vWF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54)μg/L比(204±125)Ixg/L,P〈0.05]。结论PCI术前短期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减低NSTE—ACS患者围术期hs—CRP水平,并减少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hs—CR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选择住院期间成功行PCI术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例,术前1小时及术后72小时测hs—CRP,根据hs—CRP值,分为两组:A组(hs-CRP≥10mg/L)和B组(hs—CRP〈10mg/L),随访6月,观察两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YL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小时两组在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总体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只在总体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hs-CRP可预测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术前CRP预测较术后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