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不同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对病情及抗病毒的疗效进行预测。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丙肝患者进行HCVRNA定量检测,对60例HCV—RNA阳性标本应用PCR进行HCV基因分型。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HCVRNA阳性的丙肝患者中,1b型46例,占77%,2a型为14例,占23%。结论河南地区HCV感染者中以1b型为主,对HCV感染者在治疗前进行有效的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齐玫  沈琳 《医药世界》2010,(5):418-419
目的:探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时间、感染的途径、性别、肝功、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等因素对疾病的发展至肝硬化的影响。方法:35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两组,对感染HCV致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组AST水平高于非肝硬化组,ALT水平、HCVRNA水平、性别构成均无差异;基因型1b患者、感染HCV的时间较长的患者、输血感染HCV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结论:感染HCV致发展为肝硬化的受感染时间、感染的途径、AST水平、病毒基因型等因素影响较大,与ALT水平、病毒载量、性别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福建地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基因型的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合荧光探针技术对13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HCV RNA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134例血清标本中128例可以分型,检出1a、1b、2a、3a、3b、6a型单基因型(分别为0.7%、45.5%、14.9%、6.7%、2.2%、17.9%)和1b+3b(5.2%)、1b+6a(2.2%)混合基因型共8种,其中以1b型(45.5%)为主,6a型(17.9%)次之.男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以1型为主要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7,P>0.05),基因6型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6,P<0.05).基因1型、基因2型平均年龄均高于基因3型、6型、混合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因1型和基因2型之间,基因3型、基因6型和混合型之间年龄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种基因型HCV RNA载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7,P>0.05).结论 福建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分型呈现多样性,1b型流行主导地位呈下降趋势,6a型流行地位处于上升趋势.HCV基因分型在患者性别上分布有所不同,各基因型的患者年龄之间有差别,但各基因型的HCV RNA载量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分布状况,分析HCV不同基因型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及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临床已诊断为丙肝患者进行HCVRNA载量检测,并使用PCR直接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ALT、AST水平及血液细胞学指标。并分析基因型与HCV-RNA含量、ALT、AST和血液细胞学指标相关性。结果112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a型4例(3.57%),1b型38例(33.93%),3a型20例(17.86%),3b型20例(17.86%),6a型30例(26.79%);各基因型间HCV-RNA载量与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细胞学指标除WBC外,中性粒细胞数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PLT和Hb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贵阳地区HCV基因分型与病毒载量、患者肝功能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但不同基因型间血液学相关指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不同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对病情及抗病毒的疗效进行预测。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丙肝患者进行HCVRNA定量检测,对60例HCVRNA阳性标本应用PCR进行HCV基因分型。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HCVRNA阳性的丙肝患者中,1b型46例,占77%,2a型为14例,占23%。结论河南地区HCV感染者中以1b型为主,对HCV感染者在治疗前进行有效的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情况,探讨不同 HCV基因分型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因子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7月在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的19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样本,分别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丙型肝炎基因型,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FN‐α)的含量。结果198份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a型4例(2.02%),1b型71例(35.86%),2a型9例(4.55%),3a型29例(14.65%),3b型47例(23.74%),6a型37例(18.69%),6d型1例(0.50%);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10、T N F‐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2与TNF‐α在各基因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型患者血清IL‐8与IL‐10含量明显高于3a、3b、6a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贵州地区 HCV 基因型分布呈现多样性。贵州地区丙型肝炎1b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可能是导致其慢性化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弘  李菲  衡明莉  卢诚震  孙云红  王泓午  曹武奎   《天津医药》2016,44(12):1472-1475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 (PR) 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 (丙肝) 患者出现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 PR 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 175 例, 测量身高、 体质量, 计算体质指数 (BMI), 用营养风险筛查 2002 (NRS 2002) 来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并分为有风险组 (140 例) 和无风险组 (35 例)。结果 2 组间年龄、 HCV 基因型、 临床类型、 治疗时间及干扰素或利巴韦林是否减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高龄(OR 值 16.068, β 值 2.777)、 干扰素减量 (OR 值 3.096, β 值 1.130)、 利巴韦林减量 (OR 值 3.382, β 值 1.219) 以及进展至肝硬化的慢性丙肝 (OR 值 5.092, β 值 1.628) 为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 而 HCV 基因型为非 1b 型者 (OR 值 0.384, β 值-0.957) 为营养风险的保护因素。结论 接受 PR 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高龄、 对 PR 不耐受、慢性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患者为发生营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非 1b型 HCV 感染者不易发生营养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检测在HCV单独感染和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9例HCV感染者检测抗-HCV、HCVRNA和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并对其中的HCV、HBV合并感染(HBV+HCV组,27例)和HBV单独感染患者(HBV组,50例)检测HBVDNA。结果:129例HCV感染患者中,抗-HCV和HCVRNA同时阳性者占68.2%,抗-HCV阳性而HCVRNA阴性者占27.9%。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者占3.9%。肝硬化和肝癌组的HCVRNA阳性率84.2%(32/38)较慢性肝炎组的67.0%(61/91)升高(P〈0.05)。ALT和(或)TBiL均异常的HCV患者HCVRNA阳性率79.8%(71/89)较ALT和TBiL均正常者的55.0%(22/40)升高(X^2=8.42,P〈0.01)。在HCV和HBV合并感染组,HCVRNA阳性率55.6%(15/27)低于单纯HCV感染组的76.5%(78/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的阳性率29.6%(8/27)低于单纯HBV感染组的76.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HCVRNA检测的同时,结合多项血清病毒学和一些生化相关指标分析,对HCV感染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颜学兵  吴文漪  魏来  张言超 《江苏医药》1999,25(12):912-913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丙型肝炎(H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90例血清HCVRNA阳性HC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徐州地区HCV流行株基因型主要为Ⅱ型(78.9%),同时存在Ⅲ型(18.9%)及Ⅱ/Ⅲ混合型(2.2%)。本地区HCV基因型分布符合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的总特征,可能反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HCV基因型分布。(2)Ⅱ型患者肝报重于Ⅲ型,而其免疫原性低于Ⅲ型,两者在致病机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3)Ⅱ/Ⅲ混合型感染与反复输血制品及多次血液透析有关,在致病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臻峥 《药学进展》2011,35(7):332-333
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易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目前尚无预防药物,而现有治疗手段主要为注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口服抗病毒药利巴韦林,但疗效并不很理想,基因型1型患者治疗后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定义为停药后24周时血液中检测不到HCVRNA)率一直低于50%。  相似文献   

11.
许家璋  闫军凯 《江苏医药》1995,21(12):787-789
HCVRNA阳性的丙型肝炎46例,均经临床和/或组织学确诊。治疗组24例用IFNa-nl或a-2b3×106IU,隔日一次;对照组22例用一般护肝药物。HCVRNA12周转阴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9.0%(P<0.001)。ALT和AST复常率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观察满48周者治疗组15例中HCVRNA持续转阴11例(73.3%).对照组5例均持续阳性。治疗组中5例做了Ⅰ~Ⅲ型HCV基因分型,结果均为Ⅱ型。同时对急、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和病理诊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型肝芡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与丙型肝炎病毒(HCV)单独感染人群的免疫功能差异,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28例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者和30例单纯HC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三代ELISA夹心法检测抗HCV抗体,荧光定量PCR法定量检测HCVRNA,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CD4^+、CD8^+细胞,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28例合并感染者中有9例抗HCV抗体阴性。合并感染者HCVRNA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单纯HCV感染者,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单纯HCV感染者,ALT(54.1U/i。:33.5U/L,P=0.000)、AST(55.2U/L:35.5U/L,P=0.018)均明显高于单独感染组。结论:检测HCVRNA及相关免疫功能对于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者的治疗、减缓肝病的进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方法以年龄≥60岁的64例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以年龄〈60岁的56例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HCV感染情况。结果 64例老年HCV感染者输血时间主要集中在1989至1996年;观察组中,慢性丙型肝炎3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0例,原发性肝癌7例。对照组中,慢性丙型肝炎49例,丙型肝炎肝硬化7例,未有肝癌发生。观察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37例患者自输血至首次诊断丙型肝炎时间(13.9±1.3)年37例;自输血至首次诊断肝硬化时间(13.6±1.5)年37例;自输血至诊断肝癌时间(16.2±2.6)年7例。结论老年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肝癌发生率较青壮年高,且合并多脏器疾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的全球性传染病.HCV的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据统计,全球已有>1.7亿人感染HCV,我国人群的感染率达3.2%,成人在感染HCV后80%转为慢性并且无明显症状,不易早期诊断和治疗.据流行病学文献报道,慢性丙肝20年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率达10%,30年内达20%.丙型肝硬化患者中肝癌患者达1% ~4%.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的抗-HCV(OD/CO)值与HCV—RNA阳性率及载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对137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抗-HCV与HCV—RNA检测。结果137例丙肝患者中抗-HCV(OD/CO)值≥1,HCV—RNA(+)有95例,阳性率为69.3%,HCV—RNA阳性率及载量随抗-HCV(OD/CO)值的增大而增高。结论抗-HCV(OD/CO)值与HCV—RNA阳性率及载量呈正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沈阳地区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分型情况,为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和预防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丙型肝炎病毒RNA全序列,在5NCR区设计引物,通过套式PCR扩增,特异性产物测序分型。结果检测HCV感染样本75例,共检出4种基因型,分别为1a,1b,2a和3a型,其中1a占2.7%,1b占54.6%,2a占32%,3a型占10.7%。结论沈阳地区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其次为2a型,与中国其它地区HCV基因型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CV-RNA定量检测和HCV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12例血清HCV-RNA或抗-HCV阳性标本,采用第三代ELISA夹心法检测抗-HCV,仝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应用RT-PCR法对78例标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212例标本中HCV-RNA和抗-HCV双阳性的155例,两者阳性符合率73.1%(155/212),井且HCV-RNA载量和抗-HCV(+)例数里正相关(r=-0.92,P〈0.05);HCV-RNA载量与ALT异常例数(r=0.57,P〈0.05)呈正相关;78例标本丙肝基用分型HCVⅡ/1b型占92_3%。结论:HCV-RNA定量或抗-HCV检测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应用HCV-RNA定量或抗-HCV检测使诊断更为准确:我国人群丙肝感染以Ⅱ/lb型为主,基因分型诊断为选择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核心抗原(HCV-cAg)和丙肝抗体检测在丙型肝炎(简称丙肝)诊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对安阳市中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期间512例健康体检者和968例住院患者进行HCV-cAg和丙肝抗体(抗.HCV)联合检测,HCV-cAg阳性标本用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CV-RNA确认。结果512例健康体检者6例(1.17%)抗-HCV阳性,O例HCV-cAg阳性;968例住院患者15例(1.5%)抗-HCV阳性,7例(0.7%)HCV-cAg阳性,HCV-RNA确认5例,二者符合率为71.4%。结论HCV-cAg较抗-HCV的检测将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提前了,是HCV的早期诊断指标,HCV-cAg与抗-HCV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HCV的诊断率,对于HCV筛查有重要意义,是有效防范丙肝传播的重要手段,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最终可导致肝癌。a干扰素已广泛用于治疗HCV或HBV,然而,本品是否可预防肝硬化导致的肝癌至今尚不明了。文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21个医疗中心的80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并Child’SA型肝硬化病人进行了研究。这些病人均显示HBSAg或丙肝抗体阳性。380例为干扰素治疗组,533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人的基础资料无差异。干扰素平均治疗7个月(~30个月),每周平均剂量99~3O)X106IU,平均累积剂量276(216~324O)X10‘IU;15%有持久疗效,28%暂时有效,57%无效。本品…  相似文献   

20.
虽然已有资料表明丙肝病毒(HCV),尤其是它的基因型1b与中间无肝硬化阶段的肝细胞癌(HCC)发生有关。作者在苏格兰人群中证实了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主要危险。作者对院内65例经组织学确诊为HCC病人,进行了抗HCV抗体的血清学检查,用第三代RIBA试验发现其中13人(20%,男性11人,女性2人)有慢性丙肝病毒感染,从而证实了HCV感染是HCC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所有这13例HCV感染病人,其HBsAg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