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脊液检查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8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涂片及荚膜抗原检查资料.结果 首次腰穿脑脊液常规异常60例占72.3%.生化检查中葡萄糖定量异常57例占68.7%,总蛋白质异常66例占79.5%.细胞学异常81例占97.6%,细胞学分析发现隐球菌51例占61.4%.脑脊液离心涂片墨汁染色阳性75例占90.4%.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2+以上)76例占91.6%.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离心涂片墨汁染色与荚膜抗原检测阳性率最高,细胞学检出隐球菌的阳性率最低,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可反映脑膜炎症与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菌阳结核性脑膜炎、15菌阴结核性脑膜炎及1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水平差异。结果菌阳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9例阳性,4例阴性,阳性率69.2%,菌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10例阳性,5例阴性,阳性率66.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1例阳性,10例阴性,阳性率0.09%,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χ2=6.78,P=0.001),三组阳性率有差别,经组间两两比较,菌阳结核性脑膜炎与菌阴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4.31,P=0.07),菌阳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7.37,P=0.013),菌阴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26,P=0.024)。结论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检测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查找新型隐球菌.结果 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均镜检到新型隐球菌,而对照组未镜检出一例阳性.结论 因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很相似,实验室几乎均未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往往不能及时确定而被误诊.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应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而日常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资料,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般资料、诊断检测方法及治疗情况。结果共15例患者,有基础疾病者8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HIV/AIDS)2例,肾病综合征2例,不明原因发热1例,其他6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者3例;墨汁染色首次找到隐球菌者7例(7/15),非首次(第2或3次)找到隐球菌者2例(2/15),脑脊液找到隐球菌者6例(6/9)(该病例资料9例送检细胞学),乳胶凝集试验抗原阳性15例(15/15);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1例(1/15)。治愈2例,好转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6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明显增高,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HIV/AIDS增多有关,通过比较分析CM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笔者认为脑脊液细胞学、乳胶凝集实验是快捷便利的早期诊断方法,可先于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外周血象和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64例脑膜炎患者,其中病毒性脑膜炎106例、化脓性脑膜炎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1例和结核性脑膜炎23例,对4种脑膜炎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外周血象以及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脑膜炎所占比例最大,发病年龄最小,意识障碍发生率最低,脑脊液葡萄糖和氯化物接近于正常,颅脑CT或MRI异常率最低;化脓性脑膜炎的体温最高,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最高,且以多核细胞为主,血白细胞升高最明显;隐球菌性脑膜炎肢体无力和视力下降的发生率最高,脑脊液压力最高;结核性脑膜炎除了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特有体征,有神经系统外结核病灶,脑脊液抗酸染色查到抗酸杆菌,脑脊液中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经正规抗结核治疗1个月以上有效以外,未发现其完全区别于其他3种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和外周血象可初步鉴别这4种脑膜炎,影像学可提供脑膜、脑室或脑实质受累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玻片细胞沉淀细胞学方法,对2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60份脑脊液标本分类进行动态分析以评估疗效及预后。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总数升高,早期表现可不典型,呈淋巴细胞为主型或混合细胞型反应,随着病情发展,中期可以混合细胞型反应为主,恢复期则转为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操作简单,流程迅速,结果准确,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的差异蛋白质,筛选二者的鉴别诊断标志物.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4例TBM和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进行电泳分离,以PDQuest8.0软件根据蛋白的等电点PI、分子量、匹配率、灰度值等进行差异蛋白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核性、隐球菌性两组脑脊液分别检测到蛋白点数为111和114,蛋白点分子量均分布为10~130 kDa,等电点PI为4.4~6.7间.两组脑脊液蛋白图谱匹配率为95%,产生2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3个蛋白点只在TBM中表达,2个蛋白点只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表达,19个匹配蛋白点存在2倍差异表达.结论 双向电泳技术可得到分辨率和重复率较高的结核性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质凝胶图谱,二者存在差异蛋白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5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及各个时期的变化规律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采用脑脊液细胞直接玻片沉淀法,利用细胞自然沉淀趋势和滤纸的毛细管作用,使水分吸出。自然沉淀10~15分钟,细胞最后筛滤在玻片上,取出风干后进行MGG染色,光学显微油镜下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结果5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全部异常,其中43例呈混合细胞反应,5例呈嗜中性粒细胞反应。2例呈淋巴细胞和转化型或淋巴样细胞反应。与病程长短有关。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以混合细胞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特点。方法:腰椎穿刺术获得脑脊液,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查找带有荚膜的新型隐球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隐球菌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及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2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在(10~300)×106/L之间,多以淋巴细胞为主。随着疾病病程的进展和治疗,出现隐球菌先增后减与白细胞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CD4+T细胞则随疾病的治疗逐渐减少。结论:脑脊液中CD4+T细胞可作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院1973~1985年住院的21例新形隐球菌性脑膜炎作一分析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6例;年龄9~58岁,其中20~45岁15例。所有病例病程均在一个月以上,最长为3年。经脑脊液涂片或培养查到新形隐球菌者20例,另1例经病理解剖于病灶内找到新形隐球菌而确诊。入院前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者8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者3例,另7例分别误诊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体外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2021年收治的13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基础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38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墨汁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3.9%,CrAg检测阳性率为100%,42例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疾病,49例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另外47名患者无基础疾病。患者多伴有头痛、发热、呕吐、四肢乏力和意识障碍等症状。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糖和氯化物减低,脑脊液蛋白升高。138株隐球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4~≥16μg/mL、≤0.5~1μg/mL、1~16μg/mL、≤0.125~0.5μg/mL、≤0.06~0.5μg/mL。5种抗真菌药物中5-氟胞嘧啶敏感性为95.60%,氟康唑敏感性为94.93%,伊曲康唑敏感性65.22%,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含免疫功能抑制疾病);CrA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墨汁染色检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离菌株对不同抗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用脑脊液细胞学常规检查诊断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描述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特征和 MGG 染色下隐球菌的结构特征。并复习文献,重点讨论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和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资料,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者14例(66.7%),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者12例(45%);颅内压显著升高大于3.92 kPa者5例;脑室扩大经侧脑室引流者3例;鞘内注射9例;单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3例,AMB+氟胞嘧啶(5-FC)治疗者10例,AMB+5-FC+氟康唑(FCZ)治疗者8例,AMB的平均用量2.5 g,疗程67 d~2 a;治愈13例,好转3例,死亡或自动出院5例。结论 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仍首选AMB+5 FC鞘内注射,侧脑室引流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脑脊液和临床表现特点,为诊断及治疗结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7年来我科收治的3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影像、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等资料.结果 87.5%(28例)的患者颅压升高;患者细胞数升高者占100%;CSF生化异常率为100%,表现为蛋白质升高和糖、氯化物降低;CSF培养阳性率为3.13%;抗酸染色阳性率为3.13%.结论 CSF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改变异常率高,对成人结脑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应结合临床表现,早期治疗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抗感染药学》2017,(5):968-971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提出适当的治疗对策。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以发热待查收治入院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97例病例资料,其类型为病毒性脑膜炎48例、结核性脑膜炎28例、化脓性脑膜炎12例和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分析和比较这4种脑膜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以及脑脊液(CSF)和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结果:9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中,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类型脑膜炎(P<0.05),其患者发病年龄低于其他类型(P<0.01),患者意识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其他类型(P<0.05),其CSF葡萄糖和氯化物值接近正常;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体温高于其他类型(P<0.01),其发生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及病理征阳性率高于其他类型(P<0.01),其血白细胞(WBC)计数、CSF细胞数均高于其他类型(P<0.01),且其CSF细胞以多核细胞为主;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发病年龄高于其他类型(P<0.01),其热程长于其他类型(P<0.01),热程时间低于其他类型(P<0.01),患者视物模糊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P<0.01);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CSF蛋白定量高于其他类型(P<0.01),其氯化物含量低于其他类型(P<0.01)。结论:根据各类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SF和外周血象检查结果,按不同类型的脑膜炎采用不同的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贺兴友 《贵州医药》2005,29(5):445-446
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系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脑及脑膜的弥慢性炎症。通常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偶有急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如诊断治疗不及时,预后很差。我院1996~2003年共收治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均由基层医院转入,且无一例首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其中8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2例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1例误诊为上感,误诊率为100%。现简要讨论其诊治及其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并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近8年来本院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有6,3,2,2例分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比较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联用与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用,其治疗痊愈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率较高,建议对可疑病例做反复腰穿、墨汁涂片和霉菌培养。  相似文献   

18.
熊林  宋涛 《中国实用医药》2013,(32):117-118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早期脑脊液细胞学情况.方法 分析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膜炎病例40例临床资料,依据脑膜炎感染来源不同分为结核性脑膜炎20例和病毒性脑膜炎20例.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相对明显,其嗜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虽然也有噬中性粒细胞反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早期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比较可以为两种脑膜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为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银春莲  黄欣欣 《中国药房》2011,(36):3415-3416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降颅内高压、应用激素、保肝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两性霉素B注射剂,以1mg·kg-1·d-1为首次剂量逐渐递增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康唑注射剂200mg·kg-1·d-1,首次剂量加倍。2组均治疗45d,均于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脑脊液蛋白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脑脊液蛋白量下降至正常率为84.6%,对照组为5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5例(19.2%)、对照组有4例(15.4%)发生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可明显降低脑脊液蛋白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ADA与结核抗体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测ADA含量与结核抗体分析判断其诊断价值。结果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为混合型细胞反应。结脑早期ADA含量增高,结核抗体、ADA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率。结论脑脊液细胞学、ADA与结核抗体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预后和临床疗效的判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