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2和IL-6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具体了解尖锐湿疣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方法 对 30例尖锐湿疣、 2 8例血清缓解组、 4 0例正常对照组 ,采用 EL ISA法测定血清 IL- 2、IL- 6的水平。结果 尖锐湿疣及其缓解组血清 IL- 2、IL- 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结论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尖锐湿疣造成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测定了35例脑外伤患者血清TNF-α、IL-8、IL-6的含量,以探讨细胞因子在脑外伤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就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IL-6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IL-6蛋白在脑出血患者中表达特点与脑出血时间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脑组织IL-6蛋白的表达。结果:65例脑出血灶周边脑组织标本中,IL-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2.3%(60/65),10例正常脑组织中IL-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1/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后〈24h,IL-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1.5%(43/47);出血后〉24h,IL-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4.4%(17/18);出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参与了脑出血脑水肿的病理生理过程,而脑出血后脑水肿又导致IL-6浓度的异常变化,从而加重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一组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并与自身的免疫和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探讨临床意义,我们对3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血清IL-17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1d及术后7d不同时段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5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A组)、术后1d(B组)、术后7d(C组)血清中的IL-17浓度,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术前、术后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 A组、B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组血清IL-17浓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B组血清IL-17浓度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肿瘤神经束侵犯有关(P〈0.05),T4b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T1~3、T4a患者(P〈0.05),低分化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患者(P〈0.05),Ⅲ期患者血清IL-17浓度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有肿瘤神经束侵犯患者IL-17浓度明显高于无侵犯患者(P〈0.05)。IL-17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脉管有无侵犯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 IL-17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其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血清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4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观察组)和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血清 IL-2和TNF-α水平,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 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 IL-2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IL-2和TNF-α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IL-6、IL-18的变化水平,探讨Th1/Th2平衡失调在狼疮性肾炎病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的方法检测3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及经甲泼尼龙与环磷酰胺双冲击治疗1、3、6、12个月后血清IL-6、IL-18水平,并同期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评分(SLEDAI),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后SLEDAI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清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治疗3~12个月后其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L-6水平在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治疗1个月后即显著下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12个月后几乎降至正常。结论 Th1/Th2平衡失调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经有效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徐承俊 《现代医药卫生》2009,(21):3315-3317
近年研究表明,在肝炎病毒(HBV)的作用下,肝脏发生炎性反应和相继的纤维化并导致肝硬化。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在窦周间隙大量沉积,其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肝纤维化的转归。细胞因子有两类,一类为促炎和促纤维化因子,如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介素(IL)-6、IL-8等;另一类为抑制炎症与抗纤维化的细胞因子,如IL-10、IL-4、IL-13等。  相似文献   

11.
何敬远 《中国医药科学》2014,(12):123-125,12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丙型肝炎患者、30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结果相比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0.01);经治疗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IL-6、IL-12及IL-33介导的免疫应答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中有-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球蛋白在乳腺癌患者的体内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检测微小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在本院普外科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选择29例,同时在乳腺良性增生的患者中选择29例进行研究,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均相匹配。29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29例良性乳腺增生患者为对照组,58例乳腺疾病患者术后的离体标本均保留在-70℃的环境下,以保证标本的有效性。乳腺癌患者在离肿瘤最近处进行皮肤组织取材,乳头乳晕复合体则经正中切面取材,取29例离体癌组织标本;良性乳腺增生的患者只在相同的位置进行皮肤取材即可同时取29例离体增生组织标本进行研究。本次试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来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应组织中乳腺球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29例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球蛋白表达均为阳性;乳头乳晕复合体中阳性率为17.2%.皮肤组织阳性率为10.3%。对照组在增生的良性组织中及正常皮肤中乳腺球蛋白均为阴性。皮肤阳性率与皮肤橘皮样变及酒窝症等改变的程度有关;乳头乳晕复合体的阳性率与肿瘤的位置有关。结论乳腺球蛋白的阳性提示着者癌变微转移的出现,同时研究表明乳腺癌累及皮肤组织和乳头的机会比较小。在临床手术中可以考虑为患者实行皮肤及乳头保留性的乳腺癌根治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及肝功能、HCV-RNA,探讨血清IL-21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各项参数及HCV-RNA的关系,研究IL-21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L-21的水平。同时检测患者HCV-RNA、肝功能等指标,并与患者的其他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LT升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且其血清IL-21水平与ALT、AST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47,P〈0.01;r=0.591,P〈0.0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HCV-RNA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IL-21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炎症密切相关,是反应慢性丙型肝炎炎症程度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4.
曾宏  刘集鸿  周华坚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02-160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可溶性Fas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抗病毒有效者,血清IL-18和IL-10及sFas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无效者前后改变不明显。结论:上述细胞因子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与肝脏炎症活动性和肝损害密切相关.对观测抗病毒疗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6(IL-6)和白细胞介素 18(IL-18)水平的变化,探讨替比夫定对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设立健康对照组100例,CHB组96例,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中IL-6和IL-18的变化;CHB组加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中IL-6、IL-18及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CHB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②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中IL-6、IL-18及HBV DN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降低CHB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水平,可以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和HBV-DNA水平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73例和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147例,通过荧光定量法和微粒子酶免法对HBV-DNA和血清标志物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其相关性。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中,39例(53.42%)患者HBV-DNA〉107拷贝/mL;其中,C、D组抗-HBs水平以及D组HBeAg和抗-HBe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V-DNA水平与抗-HBs呈负相关(r=-0.662),与HBeAg和抗-HBe呈正相关(r=0.531,r=0.820)。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中,102例(69.39%)患者HBV-DNA〈104拷贝/mL,HBV-DNA与抗-HBs水平呈负相关(r=-0.572)。结论不同血清学模式之间其HBV-DNA水平与血清学标志物含量的分布特征并不相同,临床工作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IL-6 IL-8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患儿血清IL6、IL8的变化。方法对142例ITP患儿血清IL6、IL8进行放免分析测定。结果ITP患儿血清IL6、IL8均升高,不同程度出血及出血期、恢复期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血清IL6、IL8在ITP患儿中明显增高,并随着疾病的恢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IL-6 IL-10 IL-13及IL-1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抗体夹心法测定46例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40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清IL-6、IL-10、IL-13、IL-17的含量,对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进行比较,同时对其中重症患儿、普通患儿进行比较,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期重症组与普通组IL-6、IL-10、IL-13及IL-17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与普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重症组与普通组IL-6、IL-17较急性期下降,普通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IL-10、IL-13重症组和普通组均较急性期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症因子IL-6、IL-17在急性期水平显著升高,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升高持续到恢复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清脑钠肽水平在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60例患者,动态监测患者术前、术后6、24、48h及术后1周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术前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血清BNP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48h及术后1周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浓度最高,术后1周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水平的变化可以准确反映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功能的状况,对术前病情评估、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处理的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