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Rxa对L02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分析和对Ki—67,CyclinD1,PCN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丹参提取物Rxa对正常肝细胞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L02细胞Rxa处理组和未处理组0、2、4、8、12小时G0-G1、S、G2-M期细胞指数,同步进行Ki-67、CyclinD1、PCNA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La细胞胞增殖速率较快,Ki-67抗原表达相对较强,CyclinD1、PCNA表砂相提前。结论Rxa可能促进L02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53、p16、Cyclin D1表达与胃癌细胞增生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8例胃癌中p53、p16、CyclinD1和PCNA的表达状况,并对PCNA免疫阳性细胞作半定量分析。结果 p53、p16、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30/58)、48.3%(28/58)、53.4%(31/58);p53、Cyclin D1阳性组织中,单位面积PCNA阳性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选择术前临闲是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20例,于术前选择肿瘤供应动脉行区域灌注化疗。10d后行根治手术,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并比较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水平,同时选择同期未行动脉灌注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直接接受根治手术,作为对照组。结果 化疗组及对照组PCNA标记指数(LI)分别为16.4%&;#177;15.2%及38.1%&;#177;17.8%(P=0.02);cyclinD1LI分虽为8.7%&;#177;8.0%及27.4%&;#177;16.5%(P=0.0002)。细胞增殖指标PCNA及cyclinD1的表达在化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可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CyclinD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p53基因、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探讨其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定量DNA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CyclinD1、P53基因在32例HCC和6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cyclinD1蛋白的过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71.8%,23/32对0%,0/32;P<0.01)。cyclinD1蛋白的表达与HCC的P53基因表型状况及其它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HCC中S期细胞比例在不同cyclinD1蛋白水平的HCC中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yclinD1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发展。cyclinD1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可作为HCC的辅助病理学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细胞周期蛋白D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 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 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1 例膀胱TCC 组织中cyclin D1 的表达。 结果 39 例(54 .9% )TCC 中cyclin D1 呈阳性表达,其中G1 11 例(68-8 % )、G2 23 例(60-5 % )、G3 5 例(29-4 % ) 。32 例为胞核阳性,7 例为胞浆阳性,其中G2 3 例,G3 4 例。60 例初发者阳性35 例(58-3 % ) ,11 例再发者阳性4 例(36-4% ) 。 结论 膀胱TCC 是cyclin D1 高表达的肿瘤类型之一,cyclin D1 的过表达是膀胱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其与肿瘤病理分级显著相关,再发性TCC 中表达有减少趋势,胞浆阳性代表着更高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CyclinD1基因扩增和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和分析了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乳腺良性组织及正常朱标本中CyclinD1基因扩增占22.6%(14/62),蛋白过度表达占48.4%(30/62),二者有一定相关性,而其它各种乳腺组织的CyclinD1基因扩增及蛋白过度表达与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yclinD1基因  相似文献   

7.
p16和cyclin D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p16和cyclinD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50例膀胱癌p16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1)膀胱癌组织中p16阳性率为44%,明显低于正常膀胱粘膜(P<0.01);cyclinD1阳性率为62%,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P<0.01)。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和临床分期的进展,p16阳性率下降,cyclinD1阳性率升高。p16在未复发组、存活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组、死亡组(P<0.01)。cyclinD1在存活组的表达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2)p16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3)有15%的病例存在p16和cyclinD1同时表达或失表达。结论p16与cyclinD1异常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Ki-67、p16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 G I S M T) 人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7 、抑癌基因p16 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微波修复抗原及免疫组化 S P 法检测人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7 ,免疫组化 S P 法检测抑癌基因p16 在86 例 G I S M T 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Ki67 表达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Ⅰ、Ⅱ、Ⅲ级的顺序依次明显上升( P < 0 .01) ,而p16 的表达却依次明显下降( P <0 .05) 。同时, Ki67 、p16 的表达与肿瘤的良恶性生长方式、肿瘤大小、中心有无坏死亦有明显的关系( P< 0 .01) 。 Ki67 低表达组的5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 P < 0 .05) ,p16 阳性表达组的5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 P < 0 .05) 。结论  Ki67 、p16 在 G I S M T 中表达呈相反趋势, Ki67 、p16 可作为判断 G I S M T 良恶性、恶性程度、转换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肾脏中一氧化氮(NO)依赖性3′,5′环磷酸鸟苷(cGMP)的改变,推测NO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分离肾小球及内髓集合管(IMCD)细胞,采用放免法测定cGMP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肾小球cGMP基础水平明显升高,NG单甲基L精氨酸(LNMA)仅可部分纠正该异常,肾小球对L精氨酸、乙酰胆碱及硝普钠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IMCD细胞对L精氨酸的反应也下降。结论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及IMCD细胞均存在NO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0.
p16,cyclin D1和PCNA表达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P16,cyclin D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和显微摄像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研究185例各类胃粘膜病变和42例早期胃癌中P16,eyelin D1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蛋白阳性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A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B组)和会肠化生萎缩悸胃炎组(C组)均显著高于早期胃癌组(E组)(P〈0.05~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手术应激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手术后辅助TPN能否减轻免疫抑制仍有争论,手术应激,TPN与肠道细菌易位关系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且已有最新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与免疫、肠道细菌易位关系密切,方法:24例胃癌病人均行胃癌根治手术(D2)随机分为且和TPN组。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静因细菌种类,CD3、CD4、CD8及CD4/CD8比值,NK细胞,同时测定NO和NOS一,并作统计学处理和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气、高氧、60钴照射后体外培养及裸鼠体内培养对甲状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blot蛋白分子杂交技术直接检测各方法处理后的甲状腺组织HLA抗原表达量,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各处理方法对HLAⅠ抗原无显著影响,空气、高氧、单纯60钴照射后体外培养对HLAⅡ抗原无显著影响,经60钴照射后裸鼠体内培养对甲状腺HLAⅡ抗原有明显减少作用。结论经60钴照射后裸鼠体内培养对甲状腺HLAⅡ抗原的减少作用较其他方法为佳,且具有不受体外培养易被污染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类(主要为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生长激素(GH)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 51例糖尿病患者与40 例对照组的BMI、IGF、GH、血糖、BD、Ca、P等值的测定,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结果 糖尿病患者随年龄的增长、血糖的升高、BMI的增加、GH 水平的降低、IGF-Ⅰ的分泌水平的减少、骨骼的BD、Ca、P等值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结论 IGF是人类重要而又作用广泛的内分泌因素之一,它不仅具有促细胞分化、增殖活性及胰岛素样作用,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而且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即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糖尿病病人存在骨代谢障碍即骨质疏松,血中IGF、GH 水平减少的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高血压病患者骨代谢变化,检测其血清钙、磷、镁、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结果表明;女性高血压病患者血磷、血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比男性高血压病患者显著升高,血镁比正常女性显著升高。男、女性高血压病患者骨钙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病人骨代谢障碍与骨钙紊关系须进一步研究,高转化型骨代谢障碍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锌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伤前对照组,正常饲料组(N组),创面补锌组(W组),口服补锌组(H组),后三组动物致烫伤。各组分别于伤后1,3,7天活杀8只大鼠,留取血清、烫伤皮肤,观察不同途径补锌对烫伤大鼠血清锌、生长激素、皮肤锌、羟脯氨酸的影响。结果N、W组血清、皮肤锌伤后第1天下降,而H组明显上升,分别为N组的2.4,2.0倍(P<0.01),W组伤后3,7天皮肤锌明显增加,分别为N组的1.3,1.5倍(P<0.01)。伤后各组生长激素均呈上升趋势,第3天达高峰,以H组上升最明显,分别为伤前和N组的2.5,1.8倍(P<0.01)。烫伤皮肤羟脯氨酸各组均呈下降趋势,N组最明显,伤后7天低于伤前1/2,而W组羟脯氨酸伤后7天回升,约为N组的1.5倍(P<0.01)。结论口服补锌能快速提高血清、皮肤锌含量和生长激素水平,创面补锌明显增加羟脯氨酸含量,两种补锌途径应同时并举,以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肝胰十二指肠整块联合移植术式的可行性,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大鼠SHPD模型,并评价了术后大鼠生存以及移植物功能状况。结果表明大鼠异位SHPD切实可行,手术成功率高,术后1周存活率达75%,能长期存活,术后行相关检查,表明移植物血管通畅,供肝和供胰有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烧伤病人伤后血清、尿和水泡液中Zn、Cu、Fe、Ca、Mg的含量,观察了106例烧伤病人(L组烧伤≥30%TBSA,57例;S组烧伤<30%TBSA,49例)伤后1,2,3,7,14,21,28天血清、尿和水泡液中Zn、Cu、Fe、Ca、Mg的动态变化。发现除血清Fe第1天高于正常值外,其它各元素都减低,L组比S组减低明显。尿Zn、Cu、Fe排出明显增多,尿Ca、Mg排出减少。水泡液Zn、Fe、Ca与血清正常值近似,Cu、Mg略低于血清正常值。说明烧伤后血Zn、Cu、Fe、Ca、Mg的降低与从尿液及创面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肝病患者超声波骨质、血清降钙素、钙、磷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各型肝病181例,进行超声波骨质,血清降钙素、钙、磷检测。结果各型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波骨质、血清钙、磷降低,降钙素升高。结论肝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性骨营养不良,其变化值与肝病病情一致,利用超声波骨质测量仪可进行骨质代谢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细胞p53基因突变与细胞凋亡及细胞倍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p53 基因突变、细胞倍性、细胞凋亡三者的关系,探讨突变型p53 基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 P C R S S C P( 单链构象多态性) 检测p53 基因突变,用流式细胞仪 Facscan 检测大肠癌细胞染色体倍性、凋亡率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大肠癌标本p53基因突变率为50 % ;其中突变组肿瘤细胞凋亡率(22 .11 % ) 明显低于未突变组细胞凋亡率(40 .57 % ) ,( P< 0 .05) ;突变组异倍体细胞百分率( 占76 .9 % ) 明显高于未突变组( 占46 .2 % ) ,( P< 0 .05) ;异倍体肿瘤细胞凋亡率为34 .0 % ,二倍体肿瘤细胞凋亡率为40 .7 %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 。结论 p53 基因突变使肿瘤细胞凋亡率下降,进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p53 基因突变多见于异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与细胞倍性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