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定位体征的脑干腔隙性梗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部分脑干腔隙性梗塞(腔梗)患者,因无定位体征而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为了对这些患者作出早期诊断,以利治疗及对预后的估计,对21例无定位体征的脑干腔梗组(A组)与30例V-BAI(B组)患者的临床表现、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组以持续症状为主,治疗效果较差,其TCD改变不如B组明显,而BAEP的Ⅲ、Ⅴ波峰潜伏期(PL)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比B组明显。结论:凡症状持续、疗效较差、TCD改变不显著而BAEP示听神经中枢段障碍明显者,要高度怀疑脑干腔梗。MRI是脑干腔梗可靠而敏感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梗塞患者脑诱发电位及经颅多谱勒分析张茂悦,俞善纯,万纯臣,沈巽,梅元武一、资料与方法63例腔隙性梗塞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男55例,女8例,5天内同步作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经颅多谱勒(TCD)、CT或M...  相似文献   

3.
脑桥被盖腔隙梗塞的临床与MRI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20例脑桥被盖腔隙性梗塞患者的临床和MRI改变。临床表现为感觉性卒中(SS)6例、共济失调轻偏瘫(AH)5例、纳吃-手笨拙综合征(DA-Ch)6例和无定位体征的脑桥被盖腔梗1例。MRI发现SS患者的病灶均位于脑桥被盖外侧,DA-Ch和AH患者的病灶则位于脑桥近中线区,AH的病灶多位于下部脑桥。无定位体征的病灶均见于背内侧区。认为MRI是确诊脑桥腔梗病灶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4.
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磁共振表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7例SCD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有3例异常,均位于胸段脊髓,2例T2加权为片状或条状高信号区,1例胸髓变细。结论MRI对SC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采用TCD检测微栓子(ME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年龄在35 ̄57岁的单侧MCA狭窄患者,经CT/MRI证实为脑梗死。均进行30分钟的双焦距TCD监测。结果 4例(19.0%)检测到MES。其中3在狭窄远端检测到,1例近,远端均检测到。均为大面积脑梗死(4/13,30.8%),而腔隙性梗死未发现MES。结论 双焦距TCD检测MES对于确定栓子来源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与临床表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的脑MRI表现特点与HLD病程及神经体征间有无相关性,以及MRI是否有助于HLD的诊断。方法对16例具有角膜K-F环阳性、锥体外系体征以及生化检验异常的HLD患者进行了头部MRISE序列横轴面和矢状面扫描。结果异常信号多呈长T1长T2且分布广泛,对称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为本病较具特征性的改变,病变分布以豆状核、丘脑及脑干为显著,其分布与某些神经体征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与病程间无相关性。结论MRI有助于HLD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临床,CT与MR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性脑梗塞(LI)为脑血管疾病的特殊类型。本文报告100例LI,并对其临床表现CT与MRI进行比较及分析。CT问世后虽提高了LI的检出率,但MRI可更早更完整地显示腔隙性病灶,尤其对位于脑干及小脑的微小病灶有独特优越性。因此MRI是临床研究LI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怀疑脑干腔梗(或小片状梗死)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方法:对20例临床以椎一基底动脉缺血为主患者进行BAEP检查并以2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早期怀疑脑干腔梗(或小片状梗死)患者中,13例BAEP异常(占65%),其中6例经CT证实为脑干小片状梗死,6例经MRI证实为脑干腔梗,这些腔梗和小片状梗死多涉及桥脑被盖侧方,1例MRI未见异常,7例BAEP均属正常范围(占3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腔隙性脑梗死(腔梗)的临床及CDS改变的异同。方法:对患者进行眼底、颈椎X线片、脑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CDS)扫描。结果:VBI组、腔梗组,眼底动脉硬化Ⅰ度、Ⅱ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无颈椎骨质增生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CDS检查两组均有明显的脑动脉硬化,VBI组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减慢,腔梗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异常增快。结论:颈椎病与VBI密切相关;脑动脉硬化确是缺血性脑血管的病理基础;CDS检查有助于VBI和腔梗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是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 ,约半数死亡或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防治脑血管痉挛方法有多种 ,本文用 6 5 4-2治疗CVS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本文所选病例都是经腰穿、头颅CT或MRI及TCD确诊为SAH后CVS的病例。CVS的诊断依据 :①经确诊SAH患者逐渐出现沉默不语、嗜睡、甚至昏迷或出现神经定位体征 ;②头颅CT或MRI排除再出血或急性脑积水 ;③TCD符合脑血管痉挛。1 2 一般资料 本文 2 3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例 ,男 7…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是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 ,约半数死亡或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防治脑血管痉挛方法有多种 ,本文用复方丹参治疗脑血管痉挛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本文所选病例都是经腰穿、头颅CT或MRI及TCD确诊为SAH后CVS的病例。CVS的诊断依据 :(1)经确诊SAH患者逐渐出现沉默不语、嗜睡、甚至昏迷或出现神经定位体征 ;(2 )头颅CT或MRI排除再出血或急性脑积水 ;(3 )TCD符合脑血管痉挛。1 2 一般资料 本文 2 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2例 …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EEG,TCD与CT所见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EEG、TCD、CT/MRI所见分三组(Ⅰ组:脑形态结构有改变但部位较深面积小;Ⅱ组:脑梗塞面积大、部位靠近颅底动脉主干;Ⅲ组:无脑形态结构改变的TIA)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Ⅱ组CT诊断价值最高,其次为EEG、TCD;Ⅱ组EEG、TCD、CT诊断价值均较高;Ⅲ组TCD的诊断价值最高,其次为EEG。根据病情适当选用三种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EEG,BEAM和CT,MRI检测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实施监测,观察其敏感性,变化特点以及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方法:对65例早期腔梗的患者作EEG和BEAM监测,同期做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对照,并设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腔梗组发病3天内阳性率分别为: BEAM89%,CT,MRI22%。BEAM主要改变为局限性异常,多在颞额,中央区以θ频带功率增高为主,部分病变侧颞区较对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脑干占位性病变行立体定向活检术仍有争议,作者对30例脑干占位性病变的MRI、PET影像学检查与MRI、PE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组织学检查进行了比较。方法 1991年 7月~1998年 12月,作者在 MRI结合 PET引导下对 30例脑干占位性病变行立体定向活检术。PET检查时,16例病人用荧光脱氧葡萄糖作为示踪剂,2例用甲硫胺醇,12例同时使用这2种示踪剂。活检标本行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单用 MRI或 PET检查与组织学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 63%和 73%。 19例/30例 MRI检查和PET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成像对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4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MRI表现为双侧对称的白质异常信号,主要位于枕、顶、颞叶,视放射和胼胝体压部,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有增强效应。多维成像和高对比强度使MRI比CT有更强的敏感性,能明确病变的部位及其严重程度,故MRI是诊断ALD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MRI线性测量局部脑萎缩对早期阿尔兹海默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MRI线性测量脑萎缩程度对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RI线性定量测量对30例轻度痴呆的AD患者、20例多发脑梗塞性痴呆(MID)和20名正常老年人进行局部额叶(双额指数、额叶半球间宽度)、中颞叶(海马钩回间距、中颞叶最小厚度)及海马结构(海马高度、脉络膜裂宽度、海马脑干间距及颞角宽度)等指标测量。结果颞角宽度指标是区别AD患者与MID患者及正常老年人的最敏感的指标;其敏感性达90%,特异性达85%。如结合脉络膜裂宽度、海马高度、海马与脑干间距及海马钩回间距,其敏感性达93%,特异性达95%。结论MRI线性定量测量局部海马萎缩能够作为早期诊断AD的准确可靠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发作间期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99mTc-己撑半脱氨酸(ECD)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对顽固性颞叶癫痫(TLE)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53例脑电图(EEG)定位明确的顽固性TLE患者分别行发作间期18F-FDGPET和99mTc-ECDSPECT检查。其中21例磁共振(MRI)显示有结构性病变并与EEG定位结果一致。结果:MRI异常组均在PET和SPECT相应部位出现低代谢和低灌注表现。MRI正常组,PET定位准确性为84.5%,显著高于SPECT的56.3%(P<0.05)。结论:对于无结构性病变的颞叶癫痫,发作间期PET检查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SPECT的临床意义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高血糖时红细胞聚集与急性脑梗塞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目的探讨高血糖时红细胞(RBC)聚集在急性脑梗塞(C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87例急性CI患者依有无糖尿病(DM)及空腹血糖水平分组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DM组EET显著延长,与高血糖反应组均有ESR及其方程K值显著增高;正常血糖组以全血低切粘度、聚集指数增高为著。结论高血糖时CI患者红细胞聚集增强,糖尿病伴发CI患者尤著。RBC聚集性增强可能是DM伴发腔隙性梗塞的原因之一,对高血糖时CI面积增大及脑水肿的加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脑梗塞患者的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与CT等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6例脑梗塞患者的脑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TCD)进行分析,并与CT/MRI检查作对照,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异常率82.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异常率74.4%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为90.7%。脑梗塞位于大脑半  相似文献   

20.
小脑梗塞的临床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2例小脑梗塞的MRI检查,并与CT和临床检查对照。讨论了其病因、分型、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所见,诊断和治疗。在小脑梗塞刀性期,T1加权像(T1W1)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1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及复查扫描对小脑梗塞与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大面积小脑梗塞如能早期确诊仍可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