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以往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研究。通过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治法方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艾毒伤元""脾为枢机""气虚为本"的病因病机学说,明确了艾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拟定了艾滋病基本证候辨证量表,确立了艾滋病"培元解毒""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研发了"扶正排毒片""益艾康"等治疗药物,初步构建了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艾滋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述基于“艾毒伤元”理论假说的临床调查表的构建方法和效果.方法 围绕“艾毒伤元”理论假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证素为核心,对假说的理论内涵进行分解,设置优选条目,建立调查表,进行临床调查.结果 设置优选了以证素为基础的调查条目四十余条,并结合艾滋病病期设置5个调查表,开展临床调查,显示效果良好.结论 以证素为基础,对“艾毒伤元”假说进行分解,构建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调查表,方法可行,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艾滋病的中医发病机制。方法:结合前期"艾毒伤元"假说,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厘清了"艾毒"命名的重要性,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切入点,以"藏象学说"为依据,明确了艾滋病的发病机制。结论:丰富"艾毒伤元"假说的理论内容,对临床辨证施治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艾毒伤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长期临床实践、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文献为基础,提出了艾滋病艾毒伤元的病因病机假说。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疫病,艾毒是其直接病因。艾毒是一种疫疬之邪,其性质兼有湿、热、毒、疠等病邪特征,以湿热为主;艾毒直接损伤并渐进性地消耗人体元气,最终导致元气耗竭而死亡,伤元是艾滋病的基本病机;培元解毒是艾滋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期的艾滋病临床实践经验与国家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重大专项——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提出并验证了"艾毒伤元"的艾滋病发病学说,"艾毒"是致病因素,"伤元"是基本病机,在元气损伤的过程中,湿邪始终贯穿其中,且因于"同气相求"的中医理论演绎出艾滋病更易发于湿邪体质的人体。  相似文献   

6.
关于“艾毒”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讨论了艾滋病中医病因命名的必要性、原则及依据,认为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较为合适,较为准确,对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继之厘清了艾毒与疫毒、疠气等病因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艾毒属疫毒之一,可归属于杂气(异气)之中;致病严重,造成流行者,又可为疠气之一。最后介绍了艾毒的病邪特性、致病特点及笔者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艾毒本身的本质特性是毒、疫,可兼具湿、热等六淫病邪,可导致、杂合为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艾毒致病既有伏气温病的特点,又有内伤杂病的特点,具有深伏缓发、伤元损脏、繁杂变多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银翘散为主方治疗艾滋病外感发热之属于卫分证者具有良好疗效.临床此病证具有毒、湿、热、风等病邪的特点,并且常常具有内虚的表现.治疗应内外兼顾,清热解表兼补虚培元,处方宜当随症加减.笔者结合临床论述了艾滋病外感发热卫分证的病因病机.艾滋病外感发热的主因是艾毒,艾毒入侵人体,不断地戕伤元气,元气日衰,则脏腑之气日亏于内,又加...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对艾滋病的研究尚属探索阶段。艾滋病病因是"外毒";病位在"髓";病机为毒、郁、瘀、虚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本文从"外毒伏髓"认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以丰富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启发后学。  相似文献   

9.
蒋自强教授是河南省中医药艾滋病救治项目组知名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深入艾滋病临床一线工作,对艾滋病相关的多种机会性感染及疑难病症有独特的见解。蒋自强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以"艾毒伤元,虚实夹杂"立论,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治疗以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为主,健脾利湿、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辅;常用方选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瓜蒌红花甘草汤等,针对患者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调查表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讨论总结的形式,对长期工作在防治艾滋病一线的15名中医药专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专家认为艾滋病的最常见病因为疫毒、湿毒、湿邪、热邪;临床常见病机为元气亏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病邪侵犯部位出现较多的依次为脾、肾、肺、胃、肝。结论:艾滋病系湿热疫毒之邪为患,艾滋病疫毒为直接致病因素,艾滋病毒邪直伤本元之气为其主要病机特点,病变部位以脾肾为主。  相似文献   

11.
刘颖  邹雯  咸庆飞  董继鹏  王健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468-2471
该文选择我国艾滋病流行的10个主要地区的485例患者,采用专家判读的方式,探索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病期、不同干预手段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索艾滋病中医证候及其分布和演变规律.结果显示,经性传播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气滞证,经采供血途径传播的感染者最多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在艾滋病期出现较高,肝郁脾虚证出现在经性传播和单用HAART患者中较多.初步总结出艾滋病以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气虚弱、湿热蕴结等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方法,在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地区,选择不同感染途径(性传播878例,静脉吸毒527例,有偿供血652例)的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对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随访,初步总结出不同感染途径艾滋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机等特点.3种传播途径主要病性中虚证以气虚、阴虚和阳虚为主;实证中,血液传播以痰湿为主,性传播以气滞为主,静脉吸毒以热(火)毒为主.性传播者以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为主;静脉吸毒者以气阴两虚、湿热蕴结证为主;采供血者以肝胃不和、脾虚湿盛证为主.  相似文献   

13.
细胞焦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参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近期研究表明细胞焦亡是艾滋病T淋巴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占95%以上。在前期课题组对HIV/AIDS肺脾气虚证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发现差异表达基因CASP1、CASP4、IL1B与细胞焦亡相关,探讨了细胞焦亡在HIV/AIDS肺脾气虚证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明确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另一方面为艾滋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中医防治艾滋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发热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会军 《环球中医药》2011,4(5):333-336
目的 通过研究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发热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探讨HIV/AIDS发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发热临床调查表>,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填写调查表.结果 通过症状体征分析,提示HIV/AIDS发热以低热常见,多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内伤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IV/AIDS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HIV/AIDS患者276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者1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4+、CD19+、CD56+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对HIV/AIDS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观察组各证型与对照组比较,除痰湿内蕴型外,其余各证型CD3+、CD4+T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各证型之间比较,CD3+T细胞水平气血亏虚兼痰湿型最低,与气血亏虚兼血瘀型、气血亏虚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痰湿内蕴型最低,与气血亏虚型、气血亏虚兼血瘀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湿内蕴型CD14+T、CD19+T细胞水平较低,CD56+T细胞水平较高,与其它各证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IV/AIDS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研究HIV/AIDS中医证型及病机演变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脾肺气虚证者尿液的代谢组学特征.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比较12例HIV/AIDS脾肺气虚证者和8例健康对照者的尿液代谢产物代谢谱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HIV/AIDS脾肺气虚证者尿液相关代谢产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两组的数据在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对80例HIV感染者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对其进行体质分型。结果:平和质4例,占总病例数的5%,病理体质者76例,占总病例数的95%。病理体质患者中,气虚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和湿热质。结论:兼杂体质是HIV/AIDS患者的病理体质特点,常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阴虚质和阳虚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IV/AIDS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入组276例HIV/AIDS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11个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将入选患者参考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六种常见证型,检测两组外周血细胞中CD+4、CD+8、CD4/CD95、CD8/CD95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证型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较,CD+4、CD4/CD95均低于健康人,而CD8/CD95均高于健康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均高于健康人,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证型比较,痰湿内蕴组CD+4低于气血两虚兼血瘀和气血两虚组,痰湿内蕴组CD8/CD95高于气血两虚兼血瘀和阴虚火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IV/AIDS患者不同证型间T淋巴细胞凋亡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证型发生转化时,其T淋巴细胞凋亡水平发生变化。个别指标在辨证两种证型时具有辅助辨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气虚发热的影响,并观察对患者术后气虚证候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2例。2组均根据患者病情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资料制订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常规抗感染、营养、补液治疗。对照组对术后体温在38.5℃以下的发热者予物理降温治疗,38.5℃以上者予注射用赖氨匹林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加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干预治疗。2组均治疗7 d,观察比较2组术后出现发热例数、发热时体温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气虚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第1、7 d 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4+)/CD~(8+)及免疫球蛋白G(Ig G)、Ig A、Ig M水平变化。结果 2组术后出现发热例数及发热持续时间、发热时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发热例数少于对照组,发热时体温低于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气虚证候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及懒言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中医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 d 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4+)/CD~(8+)及Ig G、Ig A、Ig M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水平相当(P0.05);2组术后第7 d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Ig G、Ig A、Ig M水平较术后第1 d均上升,且中医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气虚发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气虚证候,预防发热的发生,降低发热温度,缩短发热持续时间,促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恢复,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78例艾滋病内伤发热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并与CD4+T细胞计数分层相对照研究,探讨艾滋病内伤发热与CD4+T细胞的关系。方法:将艾滋病内伤发热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且与CD4+T细胞分层比较,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CD4+T细胞分层比较,脾肾阳虚在3组中所占比例均最大,且CD4+T细胞<200个/μL组和CD4+T细胞在200-350个/μL之间的两组,4个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期内伤发热的患者多蕴含脾肾阳虚的征象,艾滋病的临床中医药治疗中,对患者进行补脾益肾的中医药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