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卒中位居全球常见的死亡原因及致残原因中的第二位,是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不断提前,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并控制ICAS的发生和进展,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本文就ICAS的流行病学特点、机理、检查手段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分析后循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研究其主要发病机制。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后循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血管造影学资料,观察其供血动脉狭窄情况,记录狭窄程度、具体位置。依照患者功能的恶化程度将其分为观察组(进展性脑卒中)与对照组(非进展性脑卒中)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纳入研究的对象中有48例为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狭窄动脉分布于颅内外血管共计60处,其中大脑中动脉9例,大脑前动脉5例,基底动脉5例,椎动脉16例,颈内动脉28例,大脑后动脉7例。其中单发动脉狭窄38例,多发动脉狭窄22例。结论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是导致后循环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方法 对本院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其中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现象的患者,对其狭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 168例患者中,共124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现象,其中33例为颅内动脉狭窄,68例为颅外动脉狭窄,23例颅内外均见狭窄;TCD显示,124例患者共194条血管狭窄,具体分布为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2条)、椎动脉远端狭窄(19条)、大脑中动脉狭窄(33条)、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5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5条);影响因素有长期饮酒、长期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颅外动脉狭窄的几率相对较高,多种内外界因素均可对患者的狭窄情况造成影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和非进展组(10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头部MRI、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部CTA。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28.16%,进展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率为70.00%,明显高于非进展组44.11%,二者之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尤其是中、重度血管狭窄患者,其发生率约为90.00%;颅内血管狭窄的部位也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中最常见于颈内动脉狭窄,其次为大脑中动脉狭窄,二者约占总发生率的77.50%。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颅内血管狭窄密切相关,随血管狭窄程度逐渐加重,其发生率逐渐增大,尤其是大血管中、重度狭窄者,更容易发展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形成、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高尿酸血症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以及高血压同时出现,共同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全身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高尿酸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多,而高尿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少有报道。在我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占所有  相似文献   

6.
张曦  陈安强 《贵州医药》2010,34(1):32-3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因。文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DSA证实约80%存在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若及早诊断颅内外血管病变,适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或脑卒中的再发。目前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05—2009—08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颅内大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在我国高达33%的脑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其预后较差。长期以来抗血小板、调脂等内科疗法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严重颅内动脉狭窄,即使予以正规的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8.
<正>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原因之一,与脑卒中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颈动脉狭窄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通过对Willis环动脉血流频谱及侧支循环的观察,可分析不同部位颈动脉重度狭窄后颅内血流的改变,对其狭窄程度的判断及治疗手段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3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就诊时和住院14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CCA-IMT≥1.13mm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多支动脉狭窄的比率高(P<0.05);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与CCA-IMT增厚有关(P>0.05);住院14d后,CCA-IMT<1.13mm组患者的NIHSS低于CCA-IMT≥1.13mm组患者(P<0.01)。结论 CCA-IMT增厚和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密切,积极控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探讨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论证ABI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的住院或门诊脑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脑卒中大会已举办5届,越来越多的同道们加入脑卒中防治的行列中来,说明了我们对脑卒中防治现状的忧虑和面临的困难。"在"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坛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杨弋教授如是说。据他介绍,脑卒中在我国为第一位死亡原因,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400亿元。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病因,我国有33%~5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症状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访1年内是否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分为两组,各40例。随访1年,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比较靶动脉狭窄情况与复发危险度评分相关性及靶动脉狭窄情况与复发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及独立危险因素。靶动脉狭窄情况与复发危险度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 0.05),靶动脉狭窄情况与复发时间之间呈负相关(P 0.05)。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及独立危险因素,且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复发几率越高,复发时间越早。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颅脑外伤后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人颅脑外伤后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特点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针对7例颅脑外伤后急性期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老年患者,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根据不同的脑血管特点决定治疗方案。结果大多数患者(6/7)受伤前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血管壁溃疡以及附壁血栓形成等改变,提示脑缺血发作主要与这些病变为基础的脑血流下降、血栓脱落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外伤后脑灌注降低、脑血管痉挛是脑缺血发作的诱发因素。结论老年人外伤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发作主要与原有的脑血管基础疾病有关,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外伤后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应基于这些病变特征并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TCD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研究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数目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证实了颅内外血管狭窄数目对脑卒中的发病及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5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同期75例脑梗死患者为对比研究对象,共130例患者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均对他们实施全脑数字的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根据检查的结果来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颅内动脉、脑动脉颅外段闭塞与狭窄的具体情况。结果根据DSA检测结果得知,75例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和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分别有22、10例,占前循环48例患者人数的55.0%,占后循环18例患者人数的66.67%,该组前后循环动脉闭塞、狭窄都以颅内动脉的闭塞、狭窄居多,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TIA患者中,前循环系统的颅内动脉闭塞、狭窄有10例,占前循环15例患者人数的66.67%,后循环系统的脑动脉颅外段闭塞、狭窄有13例,占后循环20例患者人数的65.0%,该组前循环的TIA主要以颅内动脉闭塞、狭窄居多,后循环TIA主要以脑动脉颅外闭塞、狭窄居多,前后循环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是导致脑梗死(前后循环系统)和前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而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是造成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脑卒中患者106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54例为SIP组,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52例为对照组,两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比较。结果 SIP组伴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发热及头颈部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以及吸烟、饮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发热以及颅内外血管狭窄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有很大概率发展成为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约为30%。缺血性脑卒中即脑组织供血不足产生的脑卒中现象,长时间的缺血缺氧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坏死,极易产生行为障碍的后遗症,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影响,且死亡率较高~([1])。所以在临床上预防动脉狭窄很有必要。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作为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剂能够改善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病情~([2]),但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疗效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究他汀类药物给药剂量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施春花  王友莲 《江西医药》2010,45(12):1212-12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总结265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 排除合并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史及其他颅内疾病,用经颅多普勒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结果 颅内狭窄者共84例,狭窄率(31.69%),狭窄组病人年龄、病程、HBA1c、低密度脂蛋白、尿酸水平、合并高血压、吸烟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非狭窄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人的病程、合并高血压、HBA1c及HDL-L水平降低是无症状颅内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病程、合并高血压、HBA1c以及HDL-L水平降低是无症状颅内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分析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355例广州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利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分组。同时按照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组。记录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脑血管造影显示:无血管狭窄70例,不同程度血管狭窄285例。青年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中年以颅内血管狭窄及合并颅内外血管狭窄为主,老年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颅内外动脉狭窄常见部位为:大脑中动脉163条,椎动脉156条。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为脑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年龄组动脉狭窄部位分布有差异,ESRS评分能有效预测脑动脉狭窄风险。  相似文献   

20.
32例进展性卒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32例进展性脑卒中与同期32例非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2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有糖尿病史1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例(P〈0.01);15例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明显高于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1例进展性脑卒中组患者和12例对照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有斑块形成伴狭窄〉60%者,前者7例,对照组4例,差异有显著性(P〈0.01);影像学检查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大面积梗死或分水岭梗塞是进展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结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颈内动脉大血管斑块形成并狭窄是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