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预防性应用菌必治在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方法对720例剖宫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术前30min用菌必治2g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每6h1g,重复2次;对照组术后应用青霉素320万U,甲硝唑0.5g,静脉滴注,2次/d,连用3d。结果观察组的腹壁切口感染率、宫腔感染率和术后病率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术前进行预防性给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且可降低药物在乳汁中的含量,减少药物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不同用药方法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剖宫产分娩产妇100例,随机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术前30min静注头孢唑林钠,术后12h再次静脉滴注等剂量头孢唑林钠;对照组术后回到病房后静注头孢唑林钠。结果:两组产妇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切口处的感染率、住院时间和子宫复旧的不良率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孕妇在围术期术前就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其用药剂量更少,用药时间更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药学》2018,(1):112-114
目的:评价头孢唑林钠不同时段给药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预防作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行剖宫产分娩产妇150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与B组产妇分别在术前1.5 h与0.5 h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预防感染,C组产妇术后给予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比较3组产妇术后切口愈合率和感染发生率的差异,以及用药后产妇术中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B组产妇用药后的切口甲级愈合率优于同组乙级愈合率(P<0.05),也明显优于C组甲级愈合率(P<0.05);而A组、B组产妇的甲级愈合率与乙级愈合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产妇的术中出血量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B组产妇的总感染率均低于C组(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术前0.5 h采用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可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产妇术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住院符合研究条件的剖宫产产妇100例按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50例。A组选用头孢唑啉钠1g,于手术前30min内单次静脉给药,术中甲哨唑200ml冲洗宫腔、子宫切口;B组术后常规头孢唑啉钠+甲硝唑用药3d。比较2组术后病率、术后体温变化、腹部切口感染率及抗生素用量。结果 2组术后最高体温、抗生素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病率、腹部切口感染、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安全有效,合理、低成本的良好方法。术中甲硝唑冲洗对预防感染有一定的作用,与术后静脉使用甲硝唑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36例,Ⅰ组剖宫产术前30min给予头孢噻肟钠2g,溶于生理盐水100ml快速静脉滴注,术后常规使用头孢噻肟钠2异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3d。Ⅱ组术前不用任何抗生素,术后用药方法同Ⅰ组。Ⅲ组用药方法同Ⅱ组,时间为5do观察3组术后体温变化、退热时间、术后病率、子宫内膜炎及切Ⅵ感染的发生率。结果Ⅰ组术后病率与子宫内膜炎、切口感染发生率均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术后体温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术后退热时间短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安全、有效,且剂量小、疗程短,优于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6.
叶华英 《海峡药学》2016,(12):209-210
目的 观察剖宫产围术期中应用头孢唑林钠的预防效果.方法 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8例,实验组产妇围术期中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钠1d,对照组产妇围术期中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钠3d,观察两组产妇术后热病率、切口感染及生殖道感染发生率,观察两组产妇术后体温情况,并记录发热患者退热时间,血象升高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热病率、切口硬结红肿发生率、血象升高发生率、术后体温及退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殖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围术期中预防性应用头孢唑林钠1d即可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择期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用药时间、剂量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5例择期剖宫产手术病人 ,根据预防性用药方法不同分为 3组 :A组 (围手术期用药组 ) 2 1例 ,选用甲硝唑与头孢噻肟钠 ,于手术前 30min内单次静脉冲击给药 ,术中冲洗宫腔、子宫切口及腹腔留置 ;B组 (手术期及术后用药组 ) 2 4例 ,术中甲硝唑冲洗宫腔、子宫切口及腹腔留置 ,术后头孢噻肟钠用药 3d ;C组 (传统术后用药组 )2 0例 ,术后头孢噻肟钠 +甲硝唑全身用药 5d。结果 术后最高体温、退热时间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术后病率、腹部伤口感染、子宫内膜炎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术后副反应中白细胞计数、胃肠道反应及药物性皮疹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择期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安全、有效 ,且剂量小、疗程短 ,优于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53例剖宫产产妇,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用药方法分为对照组(n=130例,仅在术后采用2.0 g头孢唑林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静脉滴注,2次/日,连续用药3 d)和观察组(n=123例,在术前预防性使用1.0 g头孢唑林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术后予以同等剂量静脉滴注,间隔8 h,共3次),比较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热病率及经济学差异。结果 两组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伤口感染、最高及平均体温、热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和用药费用、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有效预防感染,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2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使用青霉素+甲硝唑;对照组使用头孢唑林钠。观察2组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所用药物费用、褥病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药物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3例,停药后好转;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青霉素+甲硝唑用于剖宫产术后预防感染效果明显,头孢唑林钠的应用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06年12月100例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A和B2组,对其抗生素的应用情况及用药费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病人术后感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A组抗菌药物用药天数、抗菌药费用和住院总药费均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头孢唑林钠联合甲硝唑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最佳时机是术前30min,而且,这种方法更安全、有效、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1.
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林高  项小婵  李佳  林洁 《中国药房》2010,(16):1496-1498
目的:比较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291例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根据用药情况随机分为A组(n=140)、B组(n=151),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0g;术后2~5d,每12h静脉滴注头孢唑啉2.0g。B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头孢呋辛2.0g;术后2~5d,每12h静脉滴注头孢呋辛2.0g。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并发症、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未见药品不良反应。结论: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在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我院产科择期进行剖宫产的1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80例。A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2g头孢唑啉、术后5d内间隔12h静脉滴注2g头孢唑啉。B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2g头孢呋辛、术后5d内间隔12h静脉滴注2g头孢呋辛。观察两组疗效。结果:A、B两组患者术后3d血常规检测中WBC、N%、Hb三项指标及用药时间、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剖宫产术切口感染中头孢唑啉与头孢呋辛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彭玲  张珂 《中国药房》2012,(24):2245-2246
目的: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术后情况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06年3月-2010年10月剖宫产患者1062例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前30min快速以2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在脐带结扎后立即静脉滴注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200mL。术后再以1g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bid,3d+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qd,3d。对照组将观察组用药中的头孢唑林钠替换为头孢孟多酯钠,其他用法用量同观察组。观察2组手术后产褥病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切口感染、子宫腔感染、术后第3天血常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2组术后产褥病率、切口感染、子宫腔感染、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第3天复查的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57.30元vs.849.90元,P<0.05)。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11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头孢唑林2.0 g进行预防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断脐后开始使用;对照组在手术前30 min开始使用,术后停止用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发热症状、术后感染、产褥病及宫腔感染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采用断脐后立即使用头孢唑林2.0 g进行预防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术后感染的概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麦角新碱不同用法和用量对子宫收缩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5月于抚州市东乡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20例,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3组(A、B、C组,n=40),术中均实施麦角新碱干预。A组给予麦角新碱0.2 mg肌肉注射,B组给予麦角新碱0.2 mg+2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C组麦角新碱以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联合的方式干预,即胎儿娩出后,静脉注射麦角新碱0. 1 mg,之后将麦角新碱0.1 mg+2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比较3组产妇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A组胎盘剥离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均高于B组和C组,B组胎盘剥离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 h和24 h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均高于C组(P <0. 05);3组干预后血压、心率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麦角新碱以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联合方式应用于剖宫产产妇中,能够更好控制其出血量,促进胎盘剥离。  相似文献   

16.
王春蕾  唐龙英  陆国椿 《中国药房》2012,(22):2073-2074
目的:探讨有效、合理、方便、经济的剖宫产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性用药方案。方法:2所医院170例剖宫产者采用2种不同的用药方案,其中2011年摩洛哥拉西迪亚省立医院妇产科85例设为Ⅰ组,产妇在术中断脐后静脉点滴氨苄青霉素2.0g,术后氨苄青霉素1.0g,q6h,给药4次;2011年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产科85例设为Ⅱ组,术前30min静脉点滴头孢唑林1.0g,术后头孢唑林1.0g,q12h,持续3d。比较2组术后发热、产褥病率、伤口愈合情况、产后恢复和预防感染的效果。结果:Ⅰ组的抗生素用药剂量少、用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预防感染效果与Ⅱ组相同。结论:Ⅰ组方案优于Ⅱ组。  相似文献   

17.
谷文萍 《中国药房》2012,(48):4558-4559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手术时产妇抗焦虑、抗应激、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美国麻醉师协会I级的22-35岁产妇100例,按用药情况均分为A、B组。A组切皮前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1静脉注射;B组切皮前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1静脉注射,2min后芬太尼0.75gg·kg^-1静脉注射。观察2组产妇血压(BP)、心率(HR)等临床指标。结果:与麻醉前比较,2组产妇用药后抗焦虑作用效果显著(P〈0.05);A组用药后BP、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无显著变化(P〉0.05);B组用药后BP、HR、SpO2、RR均有所下降,与A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的牵拉反应、镇静状态、术后24h遗忘率均相似(P〉0.05)。2组产妇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有满意的镇静、抗焦虑、术后遗忘及抗内脏牵拉反应效果,但单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对产妇呼吸、循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甲强龙和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13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M组:术毕静注甲强龙40 mg(2 mL);D组:术毕静注地塞米松8 mg(2 mL);N组:术毕静注生理盐水(2 mL)。观察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及救援止吐的情况。结果术后24 h内M组、D组、N组的PONV发生率分别为30.2%、34.9%、61.4%,M组、D组明显低于N组(P<0.05),但M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D组、N组术后救援止吐率分别为9.3%、11.6%、34.1%,M组、D组明显低于N组(P<0.05),但M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强龙、地塞米松单独使用均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术后救援止吐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