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早期干预有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减轻症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狭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措施和进展。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其常见的病因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分离、纤维发育不良、Takayasu大动脉炎和放疗。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 其机制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头颈部放射治疗可能会加速斑块形成, 进而造成颈动脉狭窄。另外, 放射治疗也会造成血管内膜和外膜损伤, 加重颈动脉狭窄程度。这种由放射治疗所致的颈动脉狭窄在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面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有所不同。因此, 充分了解致病机制, 对于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早期干预有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减轻症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狭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措施和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1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测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采用R 3.5.3软件和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校准曲线和ROC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14例患者中有41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9.2%;根据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卒中组(n=41)和未卒中组(n=1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狭窄程度≥50%且<70%、斑块超声特点为非强回声和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将原始数据重复抽样1 000次对该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I为0.80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AUC为0.8...  相似文献   

6.
<正>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有15%~20%是因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据不完全统计,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年脑卒中发生率达10%~17%,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患者年脑卒中发生率达2%。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近几年采用的方法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究竟哪种治疗方法更好,仍然是当今医学界所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1 针对CEA和CAS的循证医学研究已经有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包括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协作组(NASCET),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CAS)和欧州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都证实,CEA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CTA)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IC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有完整病史的36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住院的38例无ICVD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2周内行CTA,检测其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分布。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39.5%(P=0.029);研究组中斑块检出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52.6%(P=0.041),且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是造成ICV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急性缺血性卒中(IS)患者中验证新型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ECAS评分)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实用性。方法以任丘康济新图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将ECAS评分中的九个变量通过网络计算器(www.ECAS-SCORE.com)计算出颈动脉狭窄中度、重度风险值,以颈动脉超声实际检查结果为状态变量,做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评价ECAS评分预测颈动脉中度、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实用性。结果共纳入4758例患者,年龄65.00(57.00~72.00)岁,颈动脉超声检查狭窄<50%、50%~69%、70%~99%或闭塞分别为14.90%、5.29%、3.15%。ECAS评分在脑梗死组:中度狭窄(AUROC=0.664,95%CI 0.630~0.698),重度狭窄(AUROC=0.663,95%CI 0.620~0.706);TIA组:中度狭窄(AUROC=0.738,95%CI 0.661~0.815),重度狭窄(AUROC=0.729,95%CI 0.628~0.829)。预测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脑梗死组分别为:73.7%,79.5%;TIA组分别为52.8%,73.9%;预测中、重度狭窄的特异度脑梗死组分别为51.3%,50.3%;TIA组分别为86.8%,69.1%。结论 ECAS评分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有效模型,尤其在TIA患者中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实用价值更高,对于医疗条件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预防和延迟致死性脑中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造影,在狭窄的颈动脉段置入自膨式支架。结果所有支架置入位置准确,释放后复查造影显示颈动脉狭窄段血管不同程度较前扩张,颅内血液灌注量较前增多,无一例死亡。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不符合NASCET纳入标准的高危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例不符合NASCET纳入标准的高危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62~76岁(平均69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脑梗死9例.所有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70%(NA-SCET标准),其中-侧颈动脉重度狭窄9例(2例为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6例,一侧颈动脉闭塞伴对侧重度狭窄5例(1例为鼻咽癌放疗术后).所有患者均使用栓子保护装置,均采用预扩张和自膨式支架.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残余狭窄率均<30%.所有患者术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心率和血压下降,1例患者并发微栓子栓塞.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内无缺血性卒中发作.术后复查颈动脉超声见狭窄显著改善.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均未发现同侧缺血性卒中和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治疗外科手术高危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并为脑卒中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经随机整群抽样法,以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共筛查5 010例,选择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斑块和狭窄者共2 456例为研究对象,动态观察其颈动脉狭窄及狭窄加重的情况,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2年颈动脉超声提示斑块和狭窄者2 456例,2013年颈动脉提示有狭窄及狭窄加重者223例,其中男性123例(5.0%),女性100例(4.1%);其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脑血管病史、吸烟、被动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缺乏体力运动、房颤、冠心病史、外周血管病病史、牙周病史的构成比分别为50.0%、20.3%、23.9%、20.1%、40.1%、24.0%、10.6%、19.5%、15.6%、2.0%、16.1%、6.0%、8.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收缩压、LDLC、脑血管病史是颈动脉硬化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推进戒烟运动,有效控制血压和LDLC,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史的人群,能有效控制和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赵彦新  李晓红  孙学东 《山东医药》2010,50(31):107-108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5%。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己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但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血管再狭窄(RS)发生率较高。目前CAS术后发生R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其其危险因素在R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先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伍龙  李文华  刘一尔 《内科》2007,2(3):424-426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以高达13%,无症状者为1‰~2%,与狭窄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1]。目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超声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之友》2013,(2):49-49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颅外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多于7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高达26%。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它通过3种途径引起缺血性事件的发生:(1)低血压诱导狭窄远段低灌注;(2)斑块局部出血或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3)斑块破裂,栓子脱落阻塞远段的血管,导致急性闭塞。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已普遍应用,现将我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由颈动脉狭窄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法,为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对35例由颈动脉狭窄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得出结论。本文35例患者均采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药物保守治疗,若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疾病,则应给予针对性的疾病控制措施。结果 35例颈动脉狭窄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100.00%),且有效率高达100.00%,经随访6个月可知,仅8.57%患者发生再狭窄情况,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结论临床医师应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实际情况及各项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从而确诊发病原因并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短暂性脑出血发作患者和脑梗死患者80例,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结果 80例患者颈动脉双源CTA检查无颈动脉狭窄18例(22.5%)、轻度狭窄18例(22.5%)、中度狭窄24例(30.0%)、重度狭窄20例(25.0%),总狭窄率为77.5%;四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度以上狭窄率最高(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低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患侧,梗死中心区患侧血流量低于梗死中心区健侧(均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可以很好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发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高达10%~17%,而无症状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也可达2%。提示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在内的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开展。文章对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颅内脑血流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重度颈动脉狭窄可引起颅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2002~2004年,我们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检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旨在探讨颈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