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尿失禁是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存活者中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4%~69%[1]。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的定义,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确定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且客观上能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流出。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其疾病管理也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关注。现就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治疗及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血管病早期、恢复期的尿失禁患者可部分恢复排尿控制,但仍有12%—19%的尿失禁持续存在[1],造成持续性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电刺激盆底肌群是非侵入性治疗尿失禁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对卒中后96例尿失禁患者进行阴道、肛门内电刺激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评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病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 0例脑卒中尿失禁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接受心理干预、关爱护理、正确评估饮水量及自控排尿的训练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经为期12周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总有效率(92 .3 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 <0 .0 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促进脑卒中尿失禁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急迫性尿失禁的最佳治疗方法,应用生物电反馈加超声波对93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观察,同时与93例同期应用定时排尿刺激法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对照组)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痊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36%,说明生物电刺激配合超声波骶神经调理对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康复效果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王玉珍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756-1757
尿失禁是指在不适当的时间,不自主地流出尿液,即尿道括约肌不能控制膀胱排尿,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也是脑卒中病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大部分病人在患脑血管意外后发生又称卒中后尿失禁.据报道,脑卒中存活者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4%~69%[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使用导管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目前尚无针对卒中后尿失禁的特效药物,多以综合治疗护理为主.我科自2007年1月起对301例尿失禁患者根据性别不同分别采取保鲜袋、接尿器、纸尿裤、更换尿布等不同的处理办法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明显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以及针灸、生物电反馈并超声波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06例,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以及生物电反馈和超声波治疗。结果脑卒中后尿失禁主要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针灸、生物电反馈和超声波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症状。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采用针灸、生物电反馈并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情况以及针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07/2006-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艾灸以及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等综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结果:10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治疗组占37%(22/59),对照组占41%(19/4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脑卒中性质和病灶部位对患者尿动力学结果无显著影响(P>0.05)。③治疗组经综合治疗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膀胱最大收缩压:(5.16±2.04),(6.65±2.43)kPa;膀胱最大容积:(363.50±194.14),(317.11±159.72)mL;尿道闭合压:(8.53±3.23),(5.23±2.17)kPa;膀胱充盈初始量:(174.73±105.32),(188.30±84.95)mL,P<0.05]。④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6%,53%;有效率:80%,71%,P<0.05)。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针刺、艾灸、微波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疲劳是脑卒中后常见并且长期存在的并发症[1—3]。Ingles等[1]研究发现,40%的患者认为疲劳是他们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疲劳会影响对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疗法的进程[2],并且会负面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1]。脑卒中后疲劳与预后密切相关,一项对脑卒中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存在脑卒中后疲劳的患者的3年死亡率更高[3]。近年来,在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治疗中,脑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  相似文献   

9.
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同时接受膀胱功能训练、站立训练、心理情感护理等综合护理。60d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能促进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饮水计划及排尿功能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5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分为实验组35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生物反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饮水计划及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尿失禁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3.33%,两组比较,χ2=5.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饮水计划及排尿功能训练对促进脑卒中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和排尿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以测压管连通导尿管,可以直视患者膀胱内压的变化,获得逼尿肌顺应性、膀胱内压力变化、安全容量等信息,以指导膀胱训练和治疗.结果:40例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减少(P<0.05),日均每次排尿量、首次膀胱充盈感容量和最大膀胱容量均有所增加(P<0.05).结论:视觉反馈训练用于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治疗,可以增加膀胱的容量,减轻患者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膀胱管理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10家医院的723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卒中情况、既往史、膀胱管理情况等。结果:723例调查对象中,尿失禁患者共有321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总发生率为44.4%。其中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发生率为34.6%,恢复期发生率为50.9%,后遗症期发生率为54.5%。67.9%的尿失禁患者每天有数次漏尿,48.6%的尿失禁患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未进行膀胱再训练。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膀胱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医护人员应重视此类患者并取得其本人及家属的配合,尽早开展膀胱训练,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卒中并发尿失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其与病变性质、部位、ADL能力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425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卒中后10 d内有无尿失禁分为2组,A组157例,伴尿失禁;B组268例,无尿失禁.比较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部位、病变性质及卒中后1个月时的病死率; 10 d及 30 d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与功能独立性测定(FIM)评分.结果脑卒中后10 d内尿失禁的发生率为 36.9%,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P>0.05),而随年龄增长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左侧半球病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P<0.01);同侧皮层+皮层下病变发生率与单纯皮层或皮层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01),而出血性或缺血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脑卒中后 30 d时的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P<0.01).存活患者中A组在脑卒中后10 d及 30 d 时MBI及FIM评分显著低于B组(P< 0.001).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与脑卒中的部位及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伴有尿失禁的患者生存和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认知障碍和ADL能力下降是尿失禁的重要因素,随着认知功能和ADL能力的提高,尿失禁状态亦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促进女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最佳证据的应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中心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制订了5条审查标准,应用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个神经内科病房开展质量审查,包括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证据应用和证据应用后的再审查。结果证据应用后,5条审查标准的执行率从0. 00%~7. 50%上升至92.30%~100. 00%。护士的平均知识得分由38. 18分上升至93. 42分,患者的平均知识得分由3. 33分上升至7. 64分。进行盆底肌训练的12例女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其出院后1个月尿失禁评分较入院时下降(P 0. 05)。结论女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最佳证据的应用,能规范护士在尿失禁护理实践中的行为,提高护士对尿失禁患者评估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2005年4月~2007年3月,我们对178例男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采用中号保鲜袋接尿法,较好地解决了患者尿失禁问题,对康复治疗起了积极的作用。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从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与结局相关的3项早期因素:尿失禁、体温、血压。其中尿失禁对2年后患者的残疾程度、再次入院率有不利影响。尿失禁患者每周FIM增加值、出院时的FIM值均小于对照组,出院时仍尿失禁的患者回到家庭的概率也较对照组小,而进入长期护理机构的概率较大。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体温<36.5℃的患者死亡率较低。高血压明显增加了患者14d内再次脑卒中的危险。入院时收缩压>20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较收缩压正常的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超过50%。血压每升高10mmHg死于脑水肿的危险性增加5.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2016年6月~2016年12月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48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观察组采用某有限公司AM1000B生物反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尿失禁治疗效果、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表评分、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尿失禁的有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膀胱过度症状评分、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有显著效果,同时降低了失禁性皮炎的发生,提高了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法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电刺激治疗组,各35例。电刺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法(TEAS)。常规护理组行常规护理。7天后两组进行生活质量评分(I--QOL)的比较。结果干预7天后两组I—QOL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经皮电刺激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不同性别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将168例脑卒中尿失禁患者根据性别分组,女76例为女性组,男92例为男性组,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参考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 )。结果:女性组I-QOL评分在行为限制领域、心理影响领域、社会障碍领域及生活质量总评分等方面均明显低于男性组(P<0.05)。结论:女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男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应重视对女性脑卒中尿失禁的治疗,提高脑卒中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肯定的近期疗效[1] 。脑卒中偏瘫患者需要出院后继续坚持康复锻炼,维持性康复1a后随访有70 %患者基本生活自理[2 ] 。良好的遵医行为能使住院期间的近期疗效保持并发展下去,为此,笔者对自己曾经康复治疗过的患者进行了遵医行为的调查,以了解患者遵医情况及需求。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 0 0 1年8月~2 0 0 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曾经康复治疗过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 2例,其中男32例(76 .2 % ) ,女10例(2 3.8% ) ,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6 0 .6 7±11.6 5 )岁。1.2 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