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0年12月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82例,通过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P<0.05).但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才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对于预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复发转移后生存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18例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118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与预后问的相关性,明确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整理2002-2004年间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18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68.6%.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临床分期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P<0.001).ER、PR、C-erbB-2均为阴性表达者("三阴"乳腺癌)生存率较非"三阴"乳腺癌明显降低(P=0.022).根治术后行内分泌治疗者较未予内分泌治疗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P=0.011).术后放疗者较末予放疗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P=0.048).结论 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三阴"乳腺癌以及术后进行内分泌、放射治疗均与预后密切相关.其中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临床分期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38例可手术的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通过生存分析研究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1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7.46%,5年总生存(OS)率为8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DFS及OS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放疗(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是乳腺癌患D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并对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在嘉兴市中医医院、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16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乳腺癌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pCR的关系,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预测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腋窝转移淋巴结pCR和non-pCR的术后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116例患者中,有52例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达到pCR,占比44.83%。单因素分析显示,通过比较pCR和non-pCR,发现年龄、脉管浸润、乳腺原发肿瘤pCR、NAC前后Ki67差值、NAC方案、NAC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脉管浸润、乳腺原发肿瘤pCR是腋窝转移淋巴结pCR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腋窝转移淋巴结pCR与non-pCR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80.40% vs. 54.60%)和总生存率(90.4% vs. 70.10%)(P<0.05)。结论 部分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后淋巴结能够达到pCR。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pCR的相关性,发现NAC后腋窝转移淋巴结pCR与年龄≤50岁、无脉管浸润、乳腺原发肿瘤pCR有关。同时发现,腋窝转移淋巴结pCR较non-pCR的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46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性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1999~2001年有确切随访资料的246例乳腺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与Cox回归模型评估各因素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246例乳腺癌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79.02%,使用SPASS软件进行Pro 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与绝经状况、肿瘤大小复发情况、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均显著相关而与PR、ER、病理类型和年龄无明显关系。单因素分析淋巴结状态和复发情况是乳腺癌患者独立危险因素,且多因素分析淋巴结状态和复发情况是女性乳腺癌患者最明显的预后协同危险因素。结论患者绝经状况、肿瘤大小、复发情况、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的不同水平5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情况不仅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更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联合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莉  王晋川  敖睿  胡洪林 《四川医学》2004,25(9):956-958
目的 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影响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的预后因素,探讨乳腺癌综合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例74例,其中Ⅱa期31例、Ⅱb期25例、Ⅲa期9例、Ⅲb期5例、Ⅳ期4例。全部病例术后均接受锁骨上、腋窝及内乳区域淋巴结放疗,Dr40~53Gy/4.0~5.5周。其中36例合并胸壁放疗,Dr35~52Gy/3.5~5.3周。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的多个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及生存率影响的Cox回归分析。结果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局部复发(包括胸壁复发和区域淋巴结复发)及远处转移发生与T、N分期、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胸壁复发与放疗后合并化疗呈负相关。Cox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T、N分期、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放疗前合并化疗是影响生存的保护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放疗前合并化疗两个协变量最终保留在模型中,前者是影响生存的高危险因素(OR值=7.572),后者是影响生存的强保护因素(OR值=0.173)。结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是否合并化疗是影响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的重要预后指标。预后指标对正确选择适宜的综合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预后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236例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量、TNM分期、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的疗效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3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68.6%。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TNM分期与患者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的生存率较非三阴乳腺癌明显降低(P=0.022)。术后进行化疗、放射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均高于未进行综合治疗的患者(P〈0.05)。年龄、绝经与否、激素受体表达与5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三阴性乳腺癌以及术后是否进行化疗、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均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其中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TNM分期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128例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生存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1998年1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128例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生存,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期分别为49和64个月,5年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率分别是44.7%和53.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大小与生存不相关;淋巴结转移个数大于20、转移淋巴结比例大于0.8和有脉管瘤栓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较差;受体阴性者总生存较差;放疗可改善无病生存,辅助化疗不低于4周期和内分泌治疗对无病生存和总生存均有改善;多发转移者生存明显低于局部复发者,亦低于单发转移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淋巴结比例和脉管瘤栓是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独立预后因素;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使复发和死亡风险分别下降43%和65%,放疗可使复发风险下降72%;4周期以上化疗可使死亡风险下降51%;复发转移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受体状态成为独立预后因素,积极解救治疗可改善生存。结论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具有高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与肿块大小无关,淋巴结转移比例、脉管瘤栓是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积极的多学科治疗可以提高本组患者疗效,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改善生存。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评估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腋窝淋巴结阳性(N1)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同时卵巢抑制治疗,对远期复发、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0月该院诊治的激素受体阳性、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167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根据化疗期间有无接受卵巢抑制治疗,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5例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该组接受6周期化疗且化疗开始前给予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进行药物卵巢去势,化疗结束后接受5年、规范的内分泌治疗。B组112例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该组患者仅接受6周期化疗+5年内分泌治疗。结果  截止2015年底,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A组的5年无病生存期优于B组;A组与B组的总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5年生存期提高10%,具有临床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卵巢去势、脉管浸润结果及组织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年龄≤45岁、激素受体阳性及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同时接受卵巢去势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治疗疗效。脉管浸润情况及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激素受体阳性、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90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84例经病理科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回顾性分析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及肿瘤复发转移的方式。结果:284例乳腺癌患者中90例为TNBC,随访时间13~84个月。TNBC确诊时年龄比非TNBC(n-TNBC)患者小(P<0.01),TNBC患者确诊时肿瘤长径较n-TNBC患者肿瘤大(P<0.01)。手术时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1);TNBC中复发或转移82例,比n-TNBC患者更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P<0.01)。TNBC比n-TNBC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肺和脑转移(P<0.01)。TNBC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3%和71.1%,n-TNBC组分别为4.6%和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族史、组织学分级、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辅助放疗及辅助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TNBC与n-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诊断为乳腺癌时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均是影响TNBC患者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n-TNBC患者比较,TNBC发病年龄较轻,确诊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多见于肺、肝和脑及5年总生存及无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转移抑制蛋白nm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腋淋巴结转移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nm23的表达,分析其与腋淋巴结转移和5年无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蛋白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8.75%(55/80),与腋淋巴结转移呈低度正相关(r=0.263,P=0.019),与5年无病生存率呈低度负相关(r=-0.255,P=0.024);nm23阳性表达率为57.50%(46/80),与腋淋巴结转移呈低度负相关(r=-0.253,P=0.024),与5年无病生存率低度正相关(r=0.235,P=0.037)。Survivin和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蛋白的抑制凋亡作用和nm23蛋白的抑制转移作用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因素,提高对湿疹样乳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在韩国首尔峨山医院进修进时收集的85例湿疹样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女83例,男2例。乳腺有湿疹样表现79例(92.9%),伴乳腺肿块52例(61.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27例(占本组85例的31.8%及占伴乳腺肿块病例的51.9%)。均为伴有乳腺肿块的病例。52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30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3例行局部切除术。单纯乳头及乳晕湿疹样乳腺癌11例(12.9%),均为无乳腺肿块的病例,其余74例(87.1%)均合并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本组5年生存率为82.1%。其中无乳腺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93.9%。合并肿块者5年生存率为75.0%(P〈0.05),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者5年率为96.6%,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51.9%(P〈0.01)。结论湿疹样乳腺癌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但易误诊,病灶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伴乳腺肿块者应选择乳癌改良根治术。无乳腺肿块者可选择乳腺单纯切除术,预后与乳腺肿块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陆军  霍霞  许建衡  邱前程  林莹  卢善明 《广西医学》2004,26(8):1092-1096
目的 探讨nm2 3表达水平对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检测石腊包埋 4 2例乳腺癌组织和 4 0例乳腺囊性增生症中nm2 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nm2 3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绝经前后、ER、术后复发、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nm2 3高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负相关性 ,nm2 3高表达与患者远处转移有显著负相关性 ,与生存率呈正相关。全组 5年生存率为 6 4 30 %。在腋淋巴结阴性、nm2 3高表达的 15例中 ,5年生存率达86 6 7% (13/ 15例 ) ,仅 4例出现术后远处转移 ,3例出现术后复发。结论 检测nm2 3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的临床意义。方法凹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行SLNB的86例乳腺DCIS及51例导管内癌微浸润(DCISM)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前哨淋巴结(SLN)阳性率的因素。结果86例DCIS中,行保乳手术42例,乳房切除术44例,3例(3.5%)因SLN阳性改行腋清扫术,并均为唯一转移的腋淋巴结。51例DCISM中,行保乳手术13例,乳房切除术38例,4例(7.8%)SLN阳性,1例存在腋窝非前哨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中位随访4年,均未见同侧腋窝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DCISM应该常规行SLNB;行乳房切除手术的DCIS应同时行SLNB,行保乳手术者可不行SLNB。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肿瘤大小(T)分期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指导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应用,以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带来的术后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首次治疗为手术治疗、T在0~5 cm的2 10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分析不同T分期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并对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不同T分期(1 cm< T≤ 2 cm,2 cm< T≤ 3 cm,3 cm< T≤ 4 cm)间各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分期为0 cm≤ T≤ 1 cm、1 cm< T≤ 2 cm、2 cm< T≤ 3 cm和3 cm< T≤ 4 cm时,Luminal B型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率分别为40.00%、29.41%、50.00%和65.22%;T分期为4 cm< T≤ 5 cm时,Her-2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75.00%。在所有的乳腺癌T分期中,Triple-negative型均具有较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Her-2过表达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特点不同。Luminal B型和Her-2型乳腺癌患者在前哨淋巴结应用时需要更加谨慎。Her-2过表达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子分型是对传统的乳腺癌病理分型及分期的重要补充,可以进一步提示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助于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Wang X  He YJ  Ying M  Li JF  Xie YT  Wang TF  Fan ZQ  Fan T  Ouyang T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0):2116-2119
目的 比较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CR)与腋窝淋巴结癌残留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376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5~100个月),腋窝淋巴结pCR率30.9%(116/376).腋窝淋巴结pCR与残留患者的3年无远位转移生存(DDFS)率分别为91.7%与78.8%,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 P=0.016).多因素分析显示残留患者DDFS风险是pCR患者的2.14倍(P=0.047);两组无病生存(DFS)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残留组中淋巴结转移数≤3枚与≥4枚患者的DD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腋窝淋巴结状态与无远位转移生存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stant disease-free survival betwee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nodal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 and those with nodal residual disease (RD)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376 needle biopsy proved node 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24 months(range: 5-100). The pCR rate of axillary lymph node was 30.9%. And the three-year distant disease-free survival (DDFS) rates were 91.7% and 78.8% in the patients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pCR and R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Log-rank tes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curves (P=0.016).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risk of DDFS for patients with RD was 2.14 folds of than that of the pCR group (P=0.047).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between the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curve in two groups. DDF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 3 and ≥ 4 in the RD group (P=0.001).Conclusion The distant disease-free survival of node positive breast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tatu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17.
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对比分析我院1997年5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初治病例中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患者与5年以上无复发生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肿瘤组织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态以及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结论 乳腺癌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8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期、病理分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率。结果Ⅱ期与Ⅲ期患者共74例,所占的比例为87.07%;病理分型主要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2.35%;肿瘤直径〈3.0 cm者62例,≥3.0 cm者23例。行手术治疗后,甲级愈合72例,5年总生存率为70.59%。其中肿瘤直径〈3.0 cm者5年总生存率(87.10%)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0者的26.09%(χ2=30.08,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83.67%)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数超过4枚者(35.29%)(χ2=11.49,P〈0.01);而年龄≤40岁者5年生存率(36.36%)显著低于40岁以上患者的82.54%(χ2=16.75,P〈0.01)。结论对临床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及肿瘤直径〈3.0 cm者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加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治疗乳腺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identify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iological markers at initial operation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we measured the presence of estrogen receptor-alpha (ERα), progesterone receptor (PgR) and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pe 2 (HER2), and histological grade (PIG) of tumors. Methods: One-hundred and seventy-six patients, aged 29 to 90 (median: 51 years), with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underwent primary operation at our departmen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3 to 2000.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examined at primary operation included menopausal symptoms, presence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tumor size, HG, HER2, ERα and PgR. Factors examined at recurrence included site of primary recurrence, disease-free interval(DFI) and tumor markers, such as CEA and CA15-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prognosis following recurrence was assessed. Results: Menopausal status,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tumor size at primary oper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gnosis. Patients with low HG, positive expession of ERα and PgR, and low HER2 expression had a good prognosis, similar to those with long DFI and distant metastases. After distant metastases, HER2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following recurrence and in predicting response to drug therapy. Conclusion: Biological factors indicating tumor malignancy at the time of the first oper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 following tumor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