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性卒中部位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方法:入选10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状态,按卒中部位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卒中部位与抑郁症患病无确切相关性,多病灶组与单病灶组间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抑郁症发病与缺血性卒中部位无确切相关性,而与病灶数量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2.
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总体康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PSD)总体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97例PSD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47例),两组均同时应用常规脑血管病治疗药物。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A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评定疗效和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有效,能改善患者情感状态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抑郁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对治疗组86例PSD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配合服用盐酸舍曲林片;对照组51例仅服用盐酸舍曲林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表(CS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7%,对照组总有效率72.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HAMD、CSS评分明显下降,BI评分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舍曲林明显改善PSD患者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刘希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11):1379-1380
目的 探讨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行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对比两组患者训练前后HADS得分,对比两组患者训练前后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训练前HA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训练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状态,降低患者疼痛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究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药物及常规量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一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比对照组66.67%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HAMD、SSS均较治疗前减小,BI较治疗前增大,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 (6.59±1.25)分、SSS(10.59±1.31)分均较对照组减小地更显著,BI(75.78±10.18)分较对照组增大地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防作用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时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程度,并且能够让患者恢复自主生活能力。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防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O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 78例PS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HBO治疗.评估2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结果 2组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更显著,脑血流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治疗PSD疗效显著,并能改善抑郁症所导致的脑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卒中发病率的增高,PSD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据报道其发生率多在30%~50%不等[1],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预后。为探讨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将我们收集的2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胡明才  陈林 《西南军医》2012,14(2):243-24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病房组42名、卒中单元组41名,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在此基础上,在患者入院同时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给予规范的综合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同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临床并发症。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NIHSS、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卒中单元组显著优于普通病房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普通病房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无差异(P〉0.05),卒中单元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肩手综合征、肢体痉挛综合征、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病房组。结论卒中单元病房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陈明友 《西南军医》2009,11(3):416-418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PSD)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门诊和住院的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的现状调查,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和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6.86%,其中轻度63.01%、中度26.03%、重度10.96%;卒中后抑郁的特点为睡眠障碍、绝望、运动阻滞和焦虑等为主要表现;经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病灶数目、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结论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以睡眠障碍、绝望、运动阻滞和焦虑等主要表现,其相关因素有负性生活事件、病灶数目、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它的发生可能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脑卒中后抑郁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高原地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另选35例平原地区脑卒中患者作为平原组进行对比,三组均给予常规脑卒中治疗,观察组及平原组均同时给予盐酸帕罗西汀口服治疗,三组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平原组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P <0.001),对照组抑郁症状基本无改善,观察组、平原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 <0.001、P<0.001和0.01),观察组和平原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优势更突出,而观察组和平原组在改善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原地区卒中后抑郁临床干预能明显改善抑郁症状,进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与平原地区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Barthel指数对其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照观察针灸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和针灸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灸有助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ND PURPOSE: Stroke severity in cases of hyperacute carotid ischemic stroke may be related to site of arterial occlusion. We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s and findings on intra-arteri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s (IA-DSA)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within 6 hr of stroke onset. METHODS: A total of 43 consecutive patients (38 men and five women; mean age, 69.4 +/- 8.7 years)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the carotid territory underwent IA-DSA within 6 hr of stroke onset. Baseline NIHSS score was assessed immediately before IA-DS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site of arterial occlusion: 1)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group, n = 10); 2) stem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r stem of the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Stem group, n = 14); 3) branche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r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Branch group, n = 11); and 4) no arterial occlusion (Normal group, n = 8). RESULTS: Mean (+/-SD) NIHSS score was 14.7 +/- 7.4. The interval from stroke onset to IA-DSA study was 205 +/- 76 min. NIHSS score was higher in the ICA group (median, 23; range, 6-32) than in the Branch (median, 17; range, 11-25; P =.02) or Normal (median, 15; range, 2-17; P <.001) groups but was not higher than in the Stem group (median, 6; range, 1-11; P =.73). Sensitivity-specificity curve analysis suggested an NIHSS score > or = 10 as indicative of arterial occlusion of the carotid system. A total of 96.9% of patients with NIHSS scores > or = 10 displayed arterial occlusion, and 63.6% of patients with NIHSS scores <10 displayed no arterial occlusion. CONCLUSION: NIHSS score is related to site of arterial occlusion in cases of hyperacute carotid ischemic stroke. An NIHSS score of 10 seems to represent the cut-off for discriminating between patients with arterial occlusion and patients withou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社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佛山市顺德大良社区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结合心理干预组(治疗组,n=38)和常规康复组(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脑卒中常规社区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社区康复基础上接受积极的心理干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月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社会功能活动问卷、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社区康复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FMA、BI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总得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HAMD评分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社区康复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急性脑梗死后遗症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3~6个月内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n=46)和对照组(n=48),前者给予法舒地尔(Fasudil)60 mg,2次/d,合并康复治疗;后者只单独应用康复治疗.所有患者于确诊后入院当日进行S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在治疗后2 w及1个月评估患者SSS与mRS评分.结果 法舒地尔组及对照组治疗2 w及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SS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法舒地尔组治疗1个月后,SSS评分显著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RS显著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 法舒地尔可显著促进急性脑梗死后遗症期3~6个月内的功能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后6-48 h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65)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次,2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B组(n=65)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肌力测评,并观察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出血性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基线水平均明显改善(P<0.01),而A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肌力恢复均显著优于B组(P<0.01);A组发生1例出血性转化,4例血尿;B组发生1例血尿,两组均无消化道出血,两组在出血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发病后6~48 h就医的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非小卒中患者急性期强化他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发病24 h内非小卒中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强化组(62例)和常规组(63例)。强化组及常规组从入院起分别予阿托伐他汀40 mg、20 mg,每晚一次口服,监测治疗前、发病2周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肝功能、肌酸激酶,并记录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治疗后症状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事件,以及发病3个月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强化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强化组患者发病2周时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发病3个月后两组均有脑梗死复发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后复测血脂,经治疗两组患者Tch、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强化组的Tch、TG、LDL-C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肝功异常、CK异常及症状性出血转化的病例,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小卒中患者急性期强化他汀治疗可改善血脂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康复治疗方法对卒中偏瘫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123例大脑半球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帕罗西汀治疗组(A组)、帕罗西汀+康复治疗组(B组)及对照组(C组)。A组在常规卒中治疗同时加用帕罗西汀口服,B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康复干预,C组仅给与常规卒中治疗,对3组患者抑郁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定期观察。结果治疗前3组间HAMD、FMA、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周、4周后,A组和B组各项评分均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周后A组和B组各项评分仍均优于对照组,且B组各项评分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帕罗西汀配合康复训练比单独应用帕罗西汀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磷脂酸(PA)、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2次/d,共10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d取静脉血4ml测定PA、LPA水平,并于治疗后15d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进行功能转归评价。结果对照组与依达拉奉组治疗10d后PA、L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ESS评分亦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降低PA、LPA的含量、清除自由基、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测量皮层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体积变化,及其对于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搜集40例首次单发皮层下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19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组21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在症状出现后7天、15天、1月、3月、6月进行五次MRI检查。患者每次MRI检查前或检查后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应用NIHSS量表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内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NIH-SS评分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组及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组病灶体积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体积,虽然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但不同时间点的体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NIHSS评分,随检查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相关(P0.05)。非腔隙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第1次检查的病灶体积,与随访第4次和第5次的NIH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成像对监测皮层下脑梗死灶体积演变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NIHSS评分在脑出血患者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琼 《西南军医》2010,12(1):48-50
目的探讨NIHSS评分在脑出血患者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112倒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行NIHSS评分,分为〈10分组和≥10分组,对NIHSS评分≥10分组重点给予并发症护理干预措施。结果NIHSS评分〈10分组患者感染、应激性溃疡、吞咽困难发生率少于NIHSS评分≥1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出血病人行NIHSS评分并予以分组,针对NIHSS评分≥10分组患者重点行预见性的防止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促进护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转归和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