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Bc1-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瑞舒伐他汀预处理组(Ros组).Ros组在模型制备前用瑞舒伐他汀5 mg/kg/d连续灌胃10 d,1次/d;Vehicle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 d.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h后再灌注24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断头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观察脑组织Bc1-2和Bax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1-2和Bax显著增多;与I/R组和Vehic1e组相比,Ros组神经功能改善,Bc1-2的表达显著上调,Bax的表达显著下调,Bc1-2/Bax比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组织中Bc1-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Bc1-2/Bax比值增加,从而抑制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Bax的变化,探讨氟伐他汀的脑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氟伐他汀预处理组(Flu组)。Flu组在模型制备前用氟伐他汀10 mg/kg,连续灌胃14 d(1次/d);Vehicle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 d。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I/R组和Vehicle组相比,Flu组Bcl-2表达显著上调,Bax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预处理能够明显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cl-2的表达,并下调Bax的表达,其机制部分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陈淑增  王杰华 《免疫学杂志》2012,(4):309-311,316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10(IL-10)含量变化,探讨氟伐他汀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氟伐他汀预处理组(Flu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Flu组在模型制备前用氟伐他汀连续灌胃14 d。于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采用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NF-α及IL-10表达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Vehicle组脑组织中TNF-α和IL-10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I/R组和Vehicle组比较,Flu组脑组织中TNF-α的表达明显下调,IL-10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IL-10,下调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依达拉奉抗细胞凋亡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本实验采用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进行治疗干预,观察大鼠脑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再灌注术后24h断头取脑,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观察脑组织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和Bax含量显著增多;与再灌注组相比,依达拉奉治疗组Bcl-2的表达显著上调,Bax表达显著下调,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上述结果提示,依达拉奉的脑缺血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Bcl-2表达及下调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辛伐他汀预处理组。辛伐他汀预处理组在模型制备前用辛伐他汀20mg/kg连续灌胃10d,1次/d;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用相同体积的等渗盐水连续灌胃10d。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h再灌注24h后行5分制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分别测定脑梗死体积、凋亡细胞数及Bcl-2、Bax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辛伐他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较为严重,脑梗死体积增大,凋亡细胞数目增多,Bcl-2、Bax表达增加(均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辛伐他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凋亡细胞数及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辛伐他汀上调脑组织中Bcl-2、下调Bax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介素10对大鼠脑缺血梗死灶周围Bcl-2和Bax表达的作用.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MCAO组)、脑缺血 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脑缺血 IL-10干预组(IL-10组),免疫组化和RT-PCR法观察术后24h梗死灶周围脑组织Bcl-2和Bax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Sham相比,MCAO组梗死灶周围脑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显著上调,Bcl-2/Bax比值显著下降;与Vehicle组比,IL-10组Bcl-2的表达显著上调,Bax表达显著下调,Bcl-2/Bax比值显著增加.结论 IL-10与脑缺血梗死灶周围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增加有关,提示IL-10可能与抑制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氟伐他汀预处理组(Flu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Flu组在模型制备前用氟伐他汀连续灌胃14 d。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半定量PCR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结果: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半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缺血区脑组织中Fas和FasL阳性细胞,Sham组仅见少量表达,I/R组表达显著增多(P<0.05),Flu组表达显著减少(P<0.05)。大鼠缺血侧皮质区Fas mRNA和FasL mRNA表达为,Sham组有微弱的表达,I/R组表达显著增高(P<0.05),Flu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下调Fas、Fas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瑞舒伐他汀干预对其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和治疗组(test组)。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前用5 mg/(kg·d)瑞舒伐他汀连续灌胃10 d,1次/d。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应用免疫组化法、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干预后,能够显著降低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选择素E(E-selectin)和选择素L(L-sele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和治疗组(test)。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断头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E-选择素和L-选择素的表达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模型组选择素E和选择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选择素E和选择素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下调选择素E和选择素表达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罗布麻提取物(AV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防护机制.方法 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罗布麻提取物中剂量(25 mg· kg-1·d-1)组、罗布麻提取物高剂量(50 mg·kg-1·d-1)组、银杏叶胶囊对照组.给药组术前连续灌胃5d,于末次给药30 min后行手术,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病学评分;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组织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评分及腑组织梗死面积均差异显著(P<0.05);药物干预组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Bax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 与模型组相比,2个AVE剂量组可以减轻神经症状,缩小缺血面积;AVE可增强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这可能是AVE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刘亚军  王旋  胡海  桂艳 《解剖学报》2019,50(6):713-717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中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表达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36只健康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瑞舒伐他汀预处理组,每组12只。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VSMCs中IL-1β、IL-6和TNF-α以及核因子κB(NF-κB)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再灌注24 h后,模型组VSMCs IL-1β、IL-6 以及TNF-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而给予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后,可明显抑制大脑中动脉VSMCs中IL-1β、IL-6和TNF-α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同时也可发现,VSMCs中NF-κB mRNA和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减少。 结论 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脑中动脉VSMCs中IL-1β、IL-6和TNF-α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作用。瑞舒伐他汀预处理对IL-1β、IL-6及TNF-α的作用可能与其减少VSMCs中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右美托咪定(DEX)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DEX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DEX预处理1组(缺血前30 min腹腔给予DEX 20 μg/kg)及DEX预处理2组(缺血前30 min腹腔给予DEX 40 μg/kg)。缺血再灌注24 h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通过HE染色了解脑梗塞后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观察缺血后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DEX预处理能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小大鼠梗死面积,减少缺血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星形胶质细胞,降低GFAP表达水平。结论: DEX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预后的影响。方法 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以及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预处理组,每组20只。以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大鼠均于模型制作前5 d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用药5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阿司匹林预处理组灌胃给予阿司匹林50 mg/kg;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预处理组灌胃给予阿司匹林50 mg/kg+尼莫地平10 mg/kg。缺血2 h及再灌注24 h后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1α的含量,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大鼠Notch1、Jagged1和Hes1 mRNA表达以及通过Western blotting 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Jagged1及下游物质Hes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和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预处理组脑组织SOD及6-酮-前列腺素1α显著高于模型组,MDA、血栓素B2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且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预处理组变化更明显(P<0.05);阿司匹林预处理组和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预处理组的Notch1、Jagged1和He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且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预处理组表达量低于阿司匹林预处理组(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两药合用时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单独给药,可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可能是通过影响Notch信号通路达到脑组织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脑红蛋白(Ngb)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低压缺氧预处理对照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低压缺氧预处理+全脑缺血/再灌注组4组,将间歇暴露于低压缺氧环境的大鼠作为低压缺氧预处理对照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夹闭颈总动脉造成全脑缺血8 min后再灌注。用硫堇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学改变和海马组织Ngb、Bcl-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低压缺氧预处理+全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细胞数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加,其海马组织Ngb和Bcl-2蛋白表达量较全脑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升高。结论:间歇性低压缺氧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海马组织Ngb和Bcl-2蛋白的表达,减少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的死亡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腺苷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大鼠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腺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腺苷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AP组),每组动物按照缺血-再灌注后2 h、6 h、24 h及48 h这4个时间点随机分组,每组5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通过对以上3组脑缺血 再灌注48 h后的大鼠脑组织行头颅MRI、HE染色以及对以上60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中TNF-α和NF-κB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进一步验证腺苷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探讨腺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结果 F组大鼠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AP组和IR组大鼠术后均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体征。AP组和IR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F组,AP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I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大鼠术后MRI中T1WI、T2WI均未见明显异常,AP组和IR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高于F组,AP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著低于I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组和IR组术后大鼠脑组织中TNF-α和NF-κB的表达显著高于F组,AP组术后大鼠脑组织中TNF-α和NF-κB的表达显著低于I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苷预处理可通过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内TNF-α和NF-κB的表达而减轻神经细胞损伤,达到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大鼠海马CA1区GluR6巯基亚硝基化的机制。方法 将7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给药组(7-NI组、GSNO组、SNP组、NS102组)及溶剂对照组[生理盐水(Saline)组、DMSO组],每组6只。采用四动脉结扎去结扎法构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生物素转化法检测蛋白质的巯基亚硝基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方法对GluR6巯基亚硝基化水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I/R组GluR6巯基亚硝基化水平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NI组GluR6巯基亚硝基化水平相比I/R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剂DMSO组与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NO组和SNP组GluR6巯基亚硝基化水平比I/R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剂Saline组与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102预处理组GluR6巯基亚硝基化水平比I/R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剂DMSO组与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NI、GSNO、SNP 和NS102都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GluR6巯基亚硝基化。nNOS介导产生的内源性NO介导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GluR6巯基亚硝基化,并受外源性NO影响;全脑缺血再灌注通过激活KA受体诱导大鼠海马CA1区GluR6发生巯基亚硝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EA)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脑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9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单纯电针(EA)组、缺血(MCAO)组及电针预处理(EA+MCAO)组,每组24只。使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120 min再灌注48 h后处死取脑。分别采用干湿重法测定各组动物脑水含量,伊文斯蓝(EB)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TJP)及MMP-9表达水平,同时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活性。结果: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脑水含量及EB含量增多(P0.05),缺血侧脑组织TJP水平下降(P0.05),MMP-9表达及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MCAO组大鼠比较,EA+MCAO组脑水含量及EB含量减少(P0.05),缺血侧脑组织TJP水平升高(P0.05),同时MMP-9表达及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通过抑制缺血后脑内MMP-9的表达及活性,维持BBB完整性,有效改善脑缺血后的脑水肿症状。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有助于从肝脏微循环角度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1在肢体缺血预处理保护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然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进行缺血预处理。然后肢体缺血再灌注组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以橡皮带环绕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 h后松解,恢复血流灌注4 h制备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前20 min于左侧颈外静脉插管滴注生理盐水。对照组双后肢松弛环绕橡皮带但不阻断血流,其后操作同肢体缺血再灌注组。 结果与结论: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内皮素1、透明质酸酶、丙二醛、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内皮素1、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升高(P < 0.05),肢体缺血预处理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P < 0.05)。光镜下可见肢体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肿胀,肝索排列不规则;肢体缺血预处理组上述损伤表现减轻。结果可见大鼠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了内皮素1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有关,也可能与内皮素1含量的降低减少了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SI)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72只健康成年SD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SI预处理组(SI组),每组各24只。SI组每天按120 mg/kg体质量给予12 mg/mL SI灌胃1次,Sham组和I/R组每天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均连续灌胃21 d。在实验第22天,I/R组和SI组大鼠用线栓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Sham组不插入线栓,未阻断血流,其余手术操作与I/R和SI组一致。I/R组和SI组大鼠缺血2 h后,拔出阻塞的线栓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根据Zea longa评分,选择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示踪法检测BBB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MMP-9、TIMP-1蛋白表达。比较三组大鼠的测量数据,分析SI预处理对以上观测指标的影响。结果 SI组和I/R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内EB含量均高于Sham组,而SI组低于I/R组,分别为(1.50±1.13)、(2.33±0.82)和(0.00±0.00)分,12.5%±2.34%、37.50%±2.28%和0.07%±0.03%,81.75%±0.86%、84.17%±0.54%和78.24%±0.41%,(46.50±1.41)、(55.44±1.37)和(3.83±1.49)μ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I组和I/R组MMP-9、TIMP-1表达均明显高于Sham组,分别为0.81±0.23、1.15±0.14、1.15±0.14和2.31±0.20、1.62±0.21、1.62±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I/R组相比,SI组MMP-9表达减少、TIMP-1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SI可能通过下调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MMP-9蛋白表达和上调TIMP-1蛋白表达,降低BBB的通透性,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程度和脑组织EB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