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200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省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经过连续 6年的低水平流行 (发病率 0 13/10万~ 0 19/10万 )后 ,2 0 0 3年发生局部地区的流行。为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对当年乙脑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乙脑疫情波及全省 2 1个市中的 19个市 ,乙脑发病率 0 5 0 /10万 ,病死率 7 81%。其中 4个市的病例数占全省的 6 8 4 9% ( 2 6 3/384 )。 6月为发病高峰 ,当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 6 5 10 %。乙脑病例中≤ 6岁占 5 7 5 5 % ,7~ 9岁占 2 9 4 3% ,≥ 10岁占13 0 2 % ,与往年相比 ,2 0 0 3年大年龄组病人比例有增高的趋势。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乙脑病例的82 0 3%。为了控制乙脑流行 ,5~ 6月在流行地区开展乙脑灭活疫苗应急接种 ,在非流行地区开展乙脑疫苗的查漏补种 ,适龄儿童报告接种率达 96 6 8% ( 5 5 4 4 4 81/5 7346 5 9)。结果使全省乙脑流行时间缩短了 1个月。为全面落实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 ,建议把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南阳市1990~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南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南阳市1990~2002年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年共发病5882例,死亡138例,年发病率5.78/10万,死亡率0.14/10万,病死率2.47%,其中1990、1991、1994年发病率较高,自1995年以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流行高峰为每年的7~9月;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7.9r7%;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结论 南阳市山区和贫因地区的乙脑发病率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还应加强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吴晓惠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4):341-342
目的分析2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韶关市2006-2007年监测的乙脑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呈散发性。发病季节高峰为6~7月,占95%;发病人群为2~12岁,以4~10岁儿童为主,占80%;所有病例均发生于农村,部分来自相邻的省、市。结论该市乙脑疫情呈散发,主要在农村和儿童,乙脑防治的重点在农村,应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措施,接种的主要人群为10岁及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4.
陈荣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4):319-319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是蚊媒急性传染病 ,安庆市每年均有发生 ,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1 995~ 2 0 0 0年共收治乙脑患者 1 66例。其中男性 84例 ,女性 82例 ,男女之比为 1 .1∶1 ,来自于农村 1 56例 ,城市 1 0例 ,农村为城市的 1 5 .6倍 ,发病年龄最小为 6个月 ,最大为 1 4岁 ,7岁以下儿童发病 1 30例 ,占总数的 75 .8%。1 995年首例发病于 5月 2 5日 ,末例为 9月 5日 ,流行持续 1 0 0天 ,为流行时间最长的年份。所有病例均以发热起病 ,以稽留热型多见 ,头痛 1 36例 (82 .0 % ) ,呕吐 1 1 6例 (70 .1 % ) ,抽搐 1 0 9例 (65 .6 % ) ,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乙脑的发病率及住院病人的病死率变化趋势。方法:搜集1986-1999年在开江县医院住院诊治的乙脑病例,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5年中在县医院诊治的乙脑患者共248例,占全县乙脑总病例的68.70%,病死率为2.49%(6/248)。发病年龄以2-6岁为多,占79.84%,发病时间集中在8月,占83.04%,农村发病与城镇之比为40.33:1,随着年龄增大重型和极重型病例呈增多趋势,248例中仅有11.29%的患者接种过乙脑疫苗,结论:乙脑的防治工作,重点应放在10岁以下的农村儿童,采取以防蚊灭蚊和按时全程足量接种乙脑疫 等综合措施,以控制和预防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云阳县2006年乙脑流行状况,并探讨控制策略.方法 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个案调查资料、免疫史、实验室结果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共报告乙脑病例81例,97.53%发生在农村,≥15岁儿童发病56例,占病例总数69.13%,男女发病比例为1.79:1;实验室检测乙脑IgM抗体阳性率91.03%(71/78),占病例诊断总数87.65%(71/81).结论 云阳县乙脑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特征,特大旱灾、高温气候、农村卫生条件差、适宜蚊虫孳生、免疫接种率低是引起流行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农村乙脑疫苗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乙脑监测管理系统,进一步降低乙脑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安全的重大急性虫媒传染病。本文对安岳县近年来乙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期望找寻流行规律,为今后处理类似疫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玉林市乙脑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990—2004年玉林市乙脑疫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年共报告病例995例,死亡86例,年均发病率1.27/10万,年均死亡率0.11/10万,年均病死率为8.64%,1990年发病率(2.52/10万)最高,2001年发病率(0.05/10万)最低。全市7个县(市)区均有病例分布,其中以博白县和陆川县报告病例最多,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3.97%和23.32%,容县报告病例最少,仅占病例总数的3.22%。每年发病时间大部分集中在5。8月份(占全年发病总数的97.69%),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1.86%,男女比例为1:0.69。在109例病人中,有接种史的26例(占23.85%),无接种史的74例(占67.89%),接种史不详的9例(占8.26%)。结论我市平均每年约有1/3(39/119)的乡镇发生病例,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低年龄组为主,应加强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应加强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建议把乙脑疫苗列入计划免疫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福建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2010年福建省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全省共报告乙脑病例168例,年均发病率0.09/10万,年均死亡率0.006/10万,平均病死率6.0%.9个设区市除厦门外其余8个均有病例报告.7月为发病高峰,报告病例占66.4%.有85.3%的病例在15岁以下,以散居儿童为主.结论 近几年福建省乙脑发病率处于低发水平,加强疫苗接种,防蚊灭蚊,提高监测质量是目前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006年开江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动态及发病趋势,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发生的31例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乙脑疫苗接种率抽样调查,采集病人早期血清,5月抽取9岁以下健康儿童血清,6-7月各旬分别抽取猪血清。血清检测方法采用ELISA。结果全年发生乙脑病例31例,发病率为5.49/10万。平坝浅丘地区发病率6.98/10万,显著高于山区深丘地区的2.61/10万(χ2=4.41,P<0.05),病例呈高度散发点状分布。7月下旬和8月上旬发病最多,分别占54.84%和29.03%;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88∶1;3岁以下儿童发病数占70.97%。居住环境卫生差和极差的占60.00%,蚊帐使用率为86.67%,患儿监护人乙脑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3.33%,31例患者中有乙脑疫苗接种史的占6.45%,后遗症发生率为19.35%(6/31),平均每例门诊和住院医药费等直接经济损失4783.74元,1~7岁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为46.74%(79/169),临床上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分别占41.94%及38.71%。2~9岁健康儿童抗体阳性率为63.77%(88/138),2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为33.33%,低于其他各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4,P>0.05)。猪乙脑抗体阳性率高峰在6月中旬,6-7月各旬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30,P>0.05)。临床病例血清学确诊率为80.64%(25/31)。结论加强农村地区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7岁以下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率和覆盖率,做好防蚊、灭蚊,是开江县控制乙脑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卫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卫辉市1965年-2004年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卫辉市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自1973年接种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发病数农村明显多于城镇,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多为10岁以下少年儿童。结论防制乙脑应采取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为农村1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12.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2006年乙脑网络直报疫情信息。结果2006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有所上升,略高于2004年、2005年,三年乙脑病例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河南、云南、重庆等省(直辖市);主要集中于<15岁儿童,但≥40岁病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出现发病年龄后移的趋势,≥40岁病例构成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与2004年、2005年相比,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有所上升,但仍以小年龄组增加幅度较大。2006年≥40岁病例占总死亡病例构成和病死率明显高于2004年、2005年。结论乙脑的预防控制策略是采取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开展乙脑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监测和相关生态学研究,探讨乙脑发病年龄变化、病死率增高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周口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周口市1990~2007年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季节前移;高发地区为周口市东南部的太康、商水县;发病者中<15岁占96.21%,发病者多在农村。结论预防控制乙脑应采取以免疫预防和灭蚊、防蚊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是降低周口市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南阳市乙脑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990年以前每(8~10)年发生一次较大流行,1991年以来乙脑发病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加强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和血清学检测工作,提高乙脑诊断的符合率,是进一步降低乙脑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了解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乙脑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48 9/10万、0.770 7/10万、0.654 8/10万、0.582 9/10万、0.402 1/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河南、云南、陕西省(直辖市);报告病例中90%为<15岁儿童。结论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90年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点分析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郑州450003)吴振溢,张彦平,郭万申,胡卫峡,余福勋,李瑞兰,何家龙(指导)1990年,河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出现了较大的流行,全省共报告病例9511例,发病率为11.12... 相似文献
19.
南昌市1985~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南昌市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的流行情况 ,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南昌市1 985~ 2 0 0 2年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南昌市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自 1 991年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 ,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 ,发病数农村明显多于城区 ,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 ,发病多为 1 0岁以下儿童。结论 防制乙脑应采取以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为农村地区 1 0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河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分析河北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河北省乙脑发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已降到<0.5/10万,2000年以后发病率降到<0.1/10万。病例散发且相对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呈明显的夏秋季流行高峰,55%病例为<15岁儿童,男多于女,以学生、农民、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结论防制乙脑应采取以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人群为<15岁儿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