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结核药物与肝损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复燃,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抗结核化疗的发展,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多数抗结核药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具有潜在的肝细胞毒性。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目前尚难预测。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机理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各异。如何诊断及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肝损害后能否继续抗结核治疗,都是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文就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做一简要介绍。1异烟肼异烟肼(INH)对肝脏的损伤与患者的个体特异性有关,异…  相似文献   

2.
姚碧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28-12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肝功能检查与分型、治疗及转归;比较不同年龄段、药物应用种类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中成药等;随着应用药物种类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P〈0.05);肝损害出现时间平均(6.92±1.98)周;肝细胞型肝损害78例、淤胆型32例、混合型10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均治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比较常见,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尤其要警惕中草药的肝毒性;对存在基础肝功能异常患者,权衡利弊后决定用药方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老年患者药物的使用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对115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分为肝细胞损害型、肝内胆汁瘀积型,停药或减量,并给予保肝药物,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是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及早发现,调整用药是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常见的引起肝损害药物与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玉华 《中国医刊》2007,42(11):16-18
药源性肝损害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肝脏作为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也可影响和损害肝脏,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在药物不良反应损害中,有10%~15%为肝脏损害,尽管许多药物引起肝损害是轻微的或无明显症状,但严重的和致命的药物性肝脏疾病也不少见,应引起足够重视。1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肝脏毒性药物可分为直接和特异质性和特异反应性两种。直接肝损害是剂量依赖性,与个体用药剂量相关;特异体质性肝损害与个体用药剂量无关,与个体易患性有关,发…  相似文献   

5.
周磊  景怡  张春强  赵敏 《新疆医学》2002,32(3):60-62
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药的不断出现,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已达万种。其中绝大多数药物需经肝脏代谢,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虽然新药在临床应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论证,以确保绝大多数药物对人体不致有严重毒副作用。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用药的剂量,时限的不同,仍难免出现意外,尤其是对肝脏的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可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引起。也可由于对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史学斌  冯慧萍 《吉林医学》2012,33(17):3660-366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26例,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提高认识。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6例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有患者用药时间,患者年龄、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以肝细胞损伤性性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抗结核药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一类药物,其发病时间多在2~4周,以肝细胞损伤较多见。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injury,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以下简称为药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为中草药制剂,抗结核药、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类、解热镇痛药类、降血脂药物、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早期发现,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预后良好,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4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胰腺炎多伴有肝损害,主要表现为各种转氨酶、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其发生机制与急性胰腺炎时释放的各种酶类、毒性物质的侵袭、胆道感染或梗阻、氧自由基的损害和前列腺素代谢紊乱有关。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肝损害是可逆的,治疗后短期内均能自行恢复;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肝损害往往不可逆,临床上应重视保护肝功能,防止肝功能衰竭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liverinjmy,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及分型、相关生物化学指标和病理学特点加以分析。两组比较非参数统计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结果】对1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龄18~82岁,平均50.8岁;用药种类以中草药为主(66.0%),其次为抗生素(8.8%)、化疗药物(4.4%)。临床分型:肝细胞型104例(65.4%),胆汁淤积型21例(13.2%),混合型34例(21.4%)。【结论】药物性肝损伤以女性、中老年人多见。引起成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菌药、化疗药。肝细胞型为主要临床类型。大多数成人患者预后良好,肝衰竭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血液病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试验组化疗期间应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照组则应用其他常规保肝药物进行预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胆红素变化。结果:试验组转氨酶和胆红素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93.33%,对照组转氨酶和胆红素的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60.00%,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中效果优于其他常规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复方干预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和Pub Med数据库,搜集中药复方干预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3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个RCT,共计1 410位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常规保肝治疗比较,中药复方干预抗结核化疗致肝损伤的有效率[RR=1.83,95%CI(1.50,2.23),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MD=-50.38,95%CI(-54.17,-46.58),P<0.01]、谷草转氨酶(AST)[MD=-61.65,95%CI(-72.68,-50.61),P<0.01]、总胆红素(TBiL)[MD=-11.02,95%CI(-13.24,-8.79),P<0.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复方更有利于减轻和控制抗结核化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对保证结核病人规律服药,控制病情、完成抗结核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 1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2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0例患者中60%以上有乏力、纳差及黄疸,肝功能损伤以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变化为主.有肝细胞损伤型185例(80.4%),胆汁淤积型27例(11.7%),混合型18例(7.8%).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最多见的为中草药汤剂及中成药(55.2%)、抗结核药(9.6%)和其他抗细菌药(5.2%).218例(94.7%)患者预后良好,预后不良12例(5.3%),包括加重后自动出院4例,死亡8例.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易误诊漏诊.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应注意中草药、抗结核药、其他抗微生物药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数预后良好,但亦可发生严重肝损害,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是否使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降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13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是否接受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用卡方检验肝功能受损是否存在差异,观测肝功能的损伤与哪些因素相关.结果 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可使肝功能受损发生率降低(P=0.00).化疗周期数与肝功能损伤相关(P=0.01).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的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某医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构成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Roussel Ue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选择某医院DILI患者13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结果RUCAM量表共筛选出139例DILI,患者45~59年龄段占比最高(38.85%),61.15%患者有临床表现,其中以纳差最多见。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7.05%)。肝细胞损伤型治疗有效率高于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共涉及88种可疑药物,排名前3位依次为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和中药。51.08%患者联用2种以上可疑药物。结论DILI隐蔽性强,可由多种药物引发,应提高对DILI的认识和预防,从而降低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成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机体受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过敏反应而引发肝损伤。传统的肝损伤诊断指标主要依靠血清肝功能检测(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但这些传统指标在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年,对肝损伤相关的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如微小RNA-122、α-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氧磷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苹果酸脱氢酶、T-激肽原等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对近期国内外较新的药源性肝损伤的血清生物标志物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8.
陈勇  李德梅 《中外医疗》2013,(25):32-3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研究中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药物以中草药最常见(11/30),占36.7%。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其中中草药导致者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9.
陶宁  田雨 《四川医学》2011,32(11):1788-1790
目的探讨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结核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接受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中加用注射用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护肝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肝功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治疗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其效果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自主研发的信号检测系统对于肝损信号检测的灵敏度,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可疑信号。方法利用信号检测软件对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信号检测,对检索结果进行相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符合标准的信号191组,涉及肝功能异常病例1202例。检测到致肝损的药物且国家中心通报过的共6种,其中2种药物在国家中心通报之前检测出;另检测到10种说明书无肝功能损害记载且国家中心未通报的有肝损害现象的药物。结论信号检测系统对于肝损信号的检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灵敏度,可为药品监督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