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断、预防。方法:按Brooker方法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结果:24例病人中,发生异位骨化9例,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发生率37.5%。结论:对男性复杂骨折(特别是T型、双柱骨折)、伤后延迟手术,采用S-P,改良S-P切口及前后联合切口或合并颅脑损伤要采用小剂量非类固醇抗炎药明显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0):870-873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在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的髋臼骨折病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无药物组患者60例,术后无任何药物干预,吲哚美辛组患者60例,术后1d开始口服吲哚美辛,25 mg/次,3次/d,持续4周;术后门诊随访X线片并记录异位骨化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8个月。[结果]在所有的患者中,异位骨化发生率为49%,其中Brooker Ⅰ级16例,Ⅱ级18例,Ⅲ级15例,Ⅳ级10例,18例患者有症状,4例需要再次手术。吲哚美辛组与无药物组相比,轻度异位骨化发生率明显降低,但重度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髋臼骨折术后应用吲哚美辛并不能有效预防重度异位骨化的发生,应提高医生手术技巧,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5.
异位骨化(HO)常见于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有报道称髋臼骨折术后HO的发生率平均可达到51%.HO主要与髋臼骨折内同定的手术人路有关,Kocher-Langenbach入路与改良的髂股扩展入路术后更容易出现HO.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髋臼骨折术后HO主要采用Brooker分型,由于该分型与髋关节的功能相关性不强,Moed对原始的Brooker分型进行了改良.目前常用的预防手段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小剂量的局部放疗或两者联合应用.手术是髋臼骨折术后HO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尚有不同的观点,近年来有学者主张早期切除HO以防止关节僵硬. 相似文献
6.
吲哚美辛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服用吲哚美辛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HO)的发生以了解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HO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001年2月~2003年8月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并在术后服用吲哚美辛的50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用药组),其结果与1993年3月~1998年5月采用相同后入路治疗而在术后未服用吲哚美辛的40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用药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吲哚美辛,25 mg/次,3次/d,应用4周。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杏。随访术后HO的发生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用药组48例患者获完整资料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8个月(6~39个月)。8例患者发生HO,据Brooker分型:Ⅰ度5例,Ⅱ度3例,尤严重HO(Ⅲ、Ⅳ度)发生;HO的发生率为16.7。对照组40例患者获平均26.4个月(4~58个月)随访。14例患者发生HO,HO发生率为35.0%,其中4例为严重HO。两组患者HO和严重HO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对髋臼骨折术后HO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术后严重异位骨化手术切除松解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髋臼骨折术后严重异位骨化患者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22~45岁).髋臼骨折手术后平均14.2个月(3~30个月)发生异位骨化.原始手术入路分别为:Kocher-Langenbeck入路4例,前后联合入路1例.根据Brooker分型,Ⅳ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术前患髋活动范围平均为8°.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一次放射治疗,剂量为7~8 Gy.所有患者均取KoeherLangenbeck入路,术中使用神经探测仪探查并保护坐骨神经.完全切除异位骨化的骨组织,1例患者因股骨头和髋臼发生融合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所有患者术后即开始无痛下功能锻炼,口服吲哚美辛预防异位骨化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4~22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最终复查时均无异位骨化复发,患髋总活动范围平均为160°.结论 对于髋臼骨折术后严重异位骨化而导致髋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在骨折愈合后尽早手术切除,并配合药物和放射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9.
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减少、减轻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1994年以来所进行手术治疗的57例病例,随访51例。结果:优良率占75%,有并发症25例,占49%。其中坐骨神经损伤3例,股神经损伤3例,下肢继发性血栓性静脉炎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头下部假关节1例,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0例。结论:尽早确诊,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良好的内固定,微创技术及术后正确康复锻炼和指导是减少、减轻并发症的关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异位骨化 (heterotopicossification ,HO)是指发生于肌肉或结缔组织中的非典型骨形成的现象 ,它可发生于脊髓、大腿、肘关节损伤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随着全髓关节置换 (简称THA)技术的广泛开展 ,髋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现象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并对HO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 HO的发生情况HO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8%~ 90 %不等[1] ,其中有 7%的病人可出现严重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尤其是髋关节活动受限。绝大多数HO发生于术后 6周之… 相似文献
11.
异位骨化多见于髋、肘、膝关节,踝关节异位骨化报道较少。笔者于2008年2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10岁,发现右足背包块逐渐增大14个月,既往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踝部形成一拇指大小包块,曾行手术切除,切除的包块外观为硬性游离骨块,经病理检查为右踝部骨化性 相似文献
12.
患者 男,51岁。于1984年7月因左下肢及腰部间断性疼痛3年.加重2个月.于外院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术后症状逐渐缓解。于1999年5月因间歇性跛行、双下肢麻木4个月就诊。查体示L4-5,L5S1椎间隙压痛及下肢放射痛.双侧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294-1297
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在临床中相当常见,若肘关节出现严重的异位骨化,只有通过手术才能重新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且术后易复发,疗效较差。因此,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重在预防。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的预防方法多种多样,非甾体类药物及放射治疗在临床中应用较多,许多方法仍处于动物实验研究或假说阶段,目前尚缺乏高效安全的预防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预防方法的总结,明确目前相对有效的方法,为将来研究创伤后肘关节异位骨化的预防方法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全髋置换术和初次全膝置换术后并发异位骨化(HO)的报道较多,尚无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HO的研究报道。研究旨在确定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后HO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对1993年至1997年间15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中135例(女性72例,男性63例)进行了24~48个月(平均30个月)的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分析异位骨化对术后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10月48例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27例,女21例;年龄33~51岁,平均40.5岁。脊髓型颈椎病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7例,混合型颈椎病13例。病程2~14个月,平均10.3个月。病变节段:C3、43例,C4、56例,C5、630例,C6、79例。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置换节段活动度评价疗效;并将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异位骨化分为两组,比较术后1、2、3、4年以上各指标差异。结果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56.6个月。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 d,其余各时间点置换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年共13例(27.08%)发生异位骨化,其中1级8例,2级3例,3级2例。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置换节段活动度及VAS评分、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相对较高,异位骨化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影响较小,对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后髋关节异位骨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报告114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中有47例发生髋关节异位骨化,占41.2%。将其与未发生异位骨化的57例患者进行对照,发现异位骨化患者中完全性瘫痪者、痉挛性瘫痪者及发生褥疮者的比例较高,其统计学差异显著(P值<0.05)或非常显著(P值<0.01);而脊髓损伤患者中如同时存在上述因素中的两项或三项时,发生异位骨化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其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值<0.01)。作者认为,当脊髓损伤患者存在完全性瘫痪、痉挛以及褥疮这三项因素之一项或多项时,应高度警惕异位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全髋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影响关节功能,预防性放射性照射可减少异位骨化发生。多项研究证实术前照射的预防效果与术后照射相当。因为假体存在,术后放射性照射受到限制。作者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72髋)分成4组,分别于术前4,24,72h和3周进行剂量为1200cCy的放射性照射。所有大白兔均接受双侧髋部手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