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14)和化疗组(n=11),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灌注参数的差别,并对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该组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和对比剂起始时间(TTS)下降显著(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变化不明显(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肿瘤体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BV、PBV和PS值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TTS、TTP与MVD无相关关系(P>0.05)。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和化疗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55.25%,两组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可为观察骨肉瘤治疗后改变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癌模型应用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CT灌注成像这种影像学手段来监测肿瘤生长的可行性,同时为评价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2只建模后处死作为病理对照,其余10只于种瘤后第14d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的参数值。然后经口给予索拉非尼(20mg/kg/d)7d,种瘤后第21d再次行CT检查,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值进行比较。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与细胞凋亡(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2只兔均接种成功。种瘤后第14d肿瘤区HBF、HBV、PS、HAF增高,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HBF、PS、HAF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aspase-3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癌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了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更加明确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64排容积CT全胰腺灌注扫描成像技术定量分析不同患病时间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灌注参数,初步探讨其在反映糖尿病患者胰腺微循环中的作用。方法 将5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患病时间分为3组, A组13例,病程1~5年,B组16例,病程6~10年,C组25例,病程>10年,行64排容积CT全胰腺灌注检查,测量胰腺头、颈、体和尾部实质的径线和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各组内胰腺不同部位(头、颈、体和尾部)比较,灌注参数(BV、BF、MTT、PS和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A组与B、C组比较,胰腺头、体部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比较,胰腺颈部MTT、BF及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A组与C组比较,胰腺体、尾部径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C组比较,胰腺尾部径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胰腺CT灌注成像对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微循环情况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兔肝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CT灌注参数的演变规律及与肝脏酶学指标(AST、ALT)的相关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4组(0.5 h、2.0 h、6.0 h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I/R组结扎肝左叶血供60 min后恢复,制备I/R模型。各组分别接受全肝CT灌注成像,在灌注图上测量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灌注量(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检查结束后,经下腔静脉取血样,测定AST、AL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AP在0.5 h组显著降低(P<0.05),而在2.0 h组急剧升高(P<0.01);HPP在各I/R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TLP在0.5 h、6.0 h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I/R各组HPI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均<0.01);各I/R组血清AST、ALT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AST与HPI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65, P<0.05);ALT与HAP、HPI、HPP均有相关性(r=0.418,P<0.05;r=0.767,P<0.01;r=-0.674,P<0.01)。结论 通过CT灌注参数,能够动态监测兔肝I/R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VX2肝移植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CT灌注成像各灌注参数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6只VX2肝移植瘤模型兔(种植后2周)行CT灌注扫描,获得各灌注参数值,对肿瘤周边CT强化较明显区域行VEGF、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D,分析灌注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瘤灶中心及边缘区MVD、VEGF阳性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瘤灶边缘区MVD值随着VEGF表达增强而增高,瘤灶边缘区各灌注参数值:肝总血流灌注量(HBF)、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I)、肝动脉灌注量(HAP)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1),门静脉灌注量(HPP)与MVD、VEGF呈负相关(P<0.01),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血容积(HBV)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活体评价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6.
CT灌注成像鉴别兔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鉴别腋窝炎性增生性与转移性淋巴结的价值。 方法 将14只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建立腋窝炎性增生性淋巴结模型和VX2种植性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模型,建模成功后行CTPI。分析两组淋巴结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各CT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间的差异,并以病理为基础初步对BF、BV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BF值明显高于炎症组(P=0.004),分别为(150.00±70.00) ml/(min·100 g)、(75.00± 40.00)ml/(min·100 g);BV、PS及MTT值与炎症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淋巴结的TDC呈速升速降型,炎症组淋巴结的TDC以缓慢上升型为主。两组淋巴结的BF、BV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821,P<0.001;r=0.519,P=0.001)。 结论 CTPI可在毛细血管水平反映兔淋巴结的血流灌注状况,推测淋巴结内血管生成状态,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所引起的肝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对1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其接种VX2肿瘤前、后不同时间行肝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与非肿瘤区比较:除MTT值降低以外(P<0.01),其他各灌注值如HBF、HBV、HAI、PS均增高(P<0.01).这些变化在接种后5~9天开始产生,随肿瘤生长,各灌注值均有改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肝VX2瘤移植前后可引起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CT评价兔VX2肝癌射频消融后局部肿瘤进展模式及部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兔VX2肝癌射频消融(RFA)后局部肿瘤进展(LTP)模式和部位的CT特征。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组织块种植法制成兔VX2肝癌模型,肿瘤种植14天后将荷瘤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9),进行RFA治疗。实验组:完全消融肿瘤+至少一个边缘瘤周消融范围小于5 mm正常肝组织;对照组:完全消融肿瘤+肿瘤边缘约10 mm正常肝组织。射频后3、7、14天行CT扫描,每次扫描后选7只实验组、3只对照组兔处死。观察射频区及LTP形态和部位。结果 30只兔单发VX2肝癌模型均成功建模,肿瘤平均直径15 mm,其中5只兔于术中及术后死亡(实验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2只),实验组每次CT检查完成后实际处死6只兔,对照组共7只完成实验。对照组7只兔射频区边缘未见肿瘤细胞;实验组18只兔共发现LTP病灶25个。14只兔的18个LTP病灶发生于射频缘距肿瘤边缘不足5 mm区域内。射频针周围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LTP(P=0.011)。结论 VX2肝癌RFA后LTP病灶具有一定特征,LTP的发生与射频消融范围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甲状腺结节的MR PWI表现与血管生成表现相关关系,评价PWI鉴别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对6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行PWI扫描。所有病例均得到时间-信号曲线(TIC)、最大斜率(SS)、峰值强化(PE)和达峰时间(TTP)。其中50例测量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并与灌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甲状腺结节的TIC可分为4种类型,恶性结节均表现为Ⅰ型曲线,84.62%(44/52)的良性结节表现为Ⅱ型和Ⅲ型曲线;良恶性结节间各灌注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良性病变间的S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间VE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结节的灌注参数SS与MVD、PE与MVD和VEGF呈线性正相关(r=0.49、0.49、0.55,P<0.05),TTP值与MVD和VEGF均无相关性。结论 MR PWI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SS和PE值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结节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四维CT灌注(4D-CTP)技术研究不同比例肝切除(PH)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sham)组及50%、60%、70%、80% PH组,每组24只,余24只做补充实验。术后1 h、1、3和7天,sham组和手术组各取6只大鼠行4D-CTP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之后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共21只大鼠符合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70% PH组1只,80% PH组20只。各PH组PVP、TLP均于术后1 h达峰值,术后1天下降,术后3、7天趋于稳定;50%、60% PH组HAP、HPI术后1 h、1天降低,3天和7天略增高;70%、80% PH组HAP术后1 h最高,术后1、3、7天逐渐下降,HPI于术后1 h显著降低,术后1天进一步轻度降低,术后3、7天稍增高。术后1 h,80% PH组PVP、TLP高于50%、60% PH组和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1天,80% PH组PVP、TLP高于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3、7天各组PVP、TLP、HPI、HA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4D-CTP技术可定量分析大鼠PH术后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区分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的CT灌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价门静脉阻断兔肝VX2移植瘤后血流变化的价值。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门静脉阻断后即刻移植瘤体组(A组)、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的阳性对照组(D组)各10只。经CT灌注扫描后应用去卷积模式自动计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分数(HAF)等CT灌注参数。结果实验A组BF、BV、MTT和PS值均较对照C组低,BF值:(1.40±0.70)ml/(100 g.min)比(133.21±14.42)ml/(100 g.min)(P<0.01);BV值:(0.33±0.17)ml/100 g比(28.77±3.32)ml/100 g(P<0.01);MTT值:(4.33±1.41)s比(11.67±0.58)s(P<0.01);PS值:(0.15±0.18)ml/(100 g.min)比(22.10±4.39)ml/(100 g.min)(P<0.01)。但实验A组的HAF值较对照C组明显增高:(0.99±0.03)比(0.25±0.06)(P<0.01)。实验B组的BF、BV、MTT和PS值较对照D组降低,而HAF值则明显增高(P<0.01)。结论CT灌注成像可无创直观形象地评价门静脉阻断后兔肝VX2移植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CT能谱及灌注一站式成像(GSI PERFUSION)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只被种植VX2肝癌14天的新西兰大白兔行GSI PERFUSION扫描和常规能谱CT扫描,获得CT灌注图像、GSI PERFUSION能谱图像(A组)和常规能谱图像(B组)。测量两组能谱图像的肿瘤、正常肝、竖脊肌、腹主动脉、门静脉的CT值和碘含量(IC)、图像噪声、肿瘤的对比噪声比(CNR)和灌注参数。对肿瘤周边CT强化较明显区域行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组肿瘤组织动脉期CT值和IC均高于B组(P均<0.01),而两组的CNR、噪声、竖脊肌和主动脉/门静脉CT值、正常肝和静脉期瘤灶CT值及I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瘤组织动脉期IC均与血容量(BV)、血流量(BF)、肝动脉分数(HAF)、表面通透性(PS)及MVD呈正相关(P均<0.05),A组中其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呈负相关(P<0.05)。两组瘤组织静脉期IC均与BV、BF、PS及MV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GSI PERFUSION的能谱图像与常规能谱图像具有相似的图像质量,可用以反映VX2兔肝癌模型肿瘤新生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3.
CT灌注扫描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放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兔VX2腹腔移植瘤模型,将实验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肿瘤放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饲养1周.对治疗组放疗前和放疗1周后及对照组均行CT灌注扫描.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前后两次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两组肿瘤大小变化、灌注参数与MV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0只实验兔,放疗1周后治疗组实验兔瘤区BF、BV和PS均较放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对照组瘤区前后两次BF、BV和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MVD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P<0.01).肿瘤实质区BF、BV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72及0.63,P均<0.05);而PS与MVD计数无明显相关(r=0.40,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用于评价兔VX2腹腔移植瘤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肝脏灌注的多层螺旋CT对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MSCT肝血流灌注各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0例正常和1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右侧肘静脉以6 ml/s的速率注射对比剂40 ml,行肝血流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等.根据各参数图评价正常与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13例肝肿瘤患者HAI、BF明显高于正常组[HAI值:0.19±0.06 vs 0.58±0.20,P=0.000;HBF值:(131.31±38.25) ml/(100 ml·min) vs (344.52±95.42) ml/(100 ml*min),P=0.002)];MTT较正常组明显缩短[(12±2)s vs (8±4)s,P=0.028];HBV[(27.49±11.48) ml/100 ml vs (28.67±16.81) ml/100 ml,P=0.913]与PS[(28.09±15.50) ml/(100 ml·min) vs (31.36±23.98) ml/(100ml·min),P=0.678]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MSCT肝血流灌注参数HAI、HBF和MTT在正常和肝癌组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评价肝癌的血供状态.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肿瘤性病变血供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肝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资料齐全者66例,采用CT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三组样本资料的HBF、HBV、MTT、HAF均数差别各组间具有高度统计意义.恶性肿瘤组、血管瘤组HBF、HAF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而恶性肿瘤组与血管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恶性肿瘤组HBV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血管瘤组和正常肝组织组间及恶性肿瘤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恶性肿瘤组较正常肝组织组MTT明显缩短,血管瘤组和正常肝组织组及恶性肿瘤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CT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可定量评价正常和病理肝组织血流状态、血管通透性和肝动脉供血比例;HBF、HAF对鉴别正常肝实质或病理肝组织具有显著意义;仅根据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尚不能鉴别肝恶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抑或炎性假瘤.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研究兔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方法选取10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肝脏,以及15只种有肝VX2移植瘤的兔肝脏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边缘区、非肿瘤区肝脏、正常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HBF、HBV、HAI、PS增高与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边缘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灌注参数在非肿瘤区肝脏和正常肝脏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活体评价肝VX2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提供量化功能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兔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实验设四氯化碳诱导和正常对照2组各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每2周对实验组3只,正常对照组3只进行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同时作相应的病理学观察,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自2周末至10周末,实验组肝动脉灌注量(HAP)呈升高趋势。对照组兔和实验组兔第2周末与实验组兔第4周末HA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第6周末、第8及10周末HAP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灌注量(HPP)和肝血流量(HBF)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通过时间(MTT)逐渐延长。三者与肝动脉灌注量的变化具有类似的统计学结果。结论 肝脏CT灌注参数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变化,可反映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肝脏血流灌注参数改变对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