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各体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中后半规管BPPV(PC-BPPV)体位检查方法采用Dix-Hallpike test和Side-lying test;水平半规管(HC-BPPV)体位检查方法采用Roll test 和WRW test;上半规管BPPV(SC-BPPV)体位检查方法采用Dix-Hallpike test、Side-lying test和Rahko T manoeuvre.将研究对象共613例随机分为2组,均按照PC-BPPV、HC-BPPV、SC-BPPV的体位检查顺序,先左侧后右侧进行检查,每进行下一项检查前静坐10 min以上,两组之间PC-BPPV和HC-BPPV的体位检查方法的检查次序相反.观察并记录每个患者每种体位检查方法下有无眼震及特点.结果:Dix-Hallpike test和Side-lying test对PC-BPPV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ll test 和WRW test对HC-BPPV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hko T manoeuvre对SC-BPPV的检出率高于其余2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BPPV和HC-BPPV各体位检查方法两组之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采用不同的体位检查次序均不影响各方法的敏感性.结论:Dix-Hallpike test对后半规管可以产生最有效刺激,仍然是PC-BPPV首选的体位检查方法;Side-lying test的敏感性与前者无明显差异且具有良好的操作可控性,可用于怀疑PC-BPPV且不易配合Dix-Hallpike test的患者;Roll test 与WRW test对HC-BPPV的检出率无差异且均达到90%以上,但前者操作更安全简便,且检查结果有助于复位手法的选择,故Roll test应作为HC-BPPV的首选体位检查方法,WRW test可作为其补充;Rahko T manoeuvre对SC-BPPV的敏感性明显高于Dix-Hallpike test和Side-lying test,可用于验证2种方法初筛阳性的SC-BPPV患者,或筛查2种方法漏诊的SC-BPPV患者.受累半规管的判断不仅通过体位检查方法,更需注意诱发的眼震特点,以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般认为是耳石器的疾患。其临床表现为:(1)由于改变头位出现旋转性头晕。(2)眩晕发作时常有旋转成份占优势的位置性眼震;有潜伏期;有疲劳现象。(3)无与眩晕有直接联系的耳蜗症状或中枢神经症状。颈前庭综合征一般认为是由于颈部扭转或头与躯干某种特定的位置关系而发病,可能是因为颈椎或颈肌对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的机械性压迫,引起血管运动反射,影响动脉供血,导致眩晕发作。椎动脉起点周围交感神经丛剥离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良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76年9月至1992年11月间,做过二次以上系统听、前庭功能检查的患者781例,其中187例(24%)诊为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和病(MD)诊断标准分为"可能"及"肯定"。在"肯定"诊断为BPPV的92例中,有36例位置性眩晕的眼震由其他疾病引起,其中MD26例,桥小脑角肿瘤3例,中风3例,迷路疾管3例,多发硬化1例,这些不再诊为BPPV。剩余的151例真性BPPV中,52例(3.4%)未发现伴有其他疾病,称为原发性BPPV,其余99例均伴有其他疾病,如MD45例(31%),头颅外伤22例,耳部手术史6例,前庭神经元炎4例,偏头…  相似文献   

4.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对于自由漂浮于后半规管的内淋巴中的耳石引起病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论证,重新引起生理学和治疗学对这一综合征的兴趣。耳右复位法(PRM)可重新安置自由漂浮的耳石,使它从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从而减轻病人经常性长时间直立性眩晕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耳石复位仪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耳石复位仪治疗的BPPV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前庭症状指数(VS...  相似文献   

6.
报告发作性位置性眩晕50例。经系统神经耳科学检查,证实为周围性前庭性疾患引起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38例,疑为中枢疾患引起者6例,原因不明者6例。讨论了周围性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和位置性及变位性眼震检查对此两型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著者对144例眩晕病人中的49例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做一床临分析:其中男26,女33。年龄在40岁以上有增加趋势。根据其病变部位分两类,1.定型性:(由末稍迷路原因引起,特别是位觉砂障碍所致者)。2.症候性(由末稍迷路以外的原因引起)。定型性中又分急性型及迁延型两种,本文中定型性43例,其中急性型35例、迁延型8例;症候性仅6例。  相似文献   

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aigo,BPPV)在听和前庭功能检查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了解BPPV的可能发病机制,并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对86例BPPV患者行纯音测听、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前庭双温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分析BPPV患者几种耳功能检查的阳性率,以及在BP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86例BPPV患者中,原发性占82%(70/86)。纯音测听异常者占52%(45/86);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者在原发性BPPV中60%(30/50)。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异常为34%(11/32)。前庭双温试验异常者25%(18/72),其中,与BPPV同侧者占67%(12/18)。水平半规管BPPV,双温试验异常者占11%(2/18),后半规管异常者占89%(16/18)。结论原发性BPPV发病率高于继发性BPPV(x^2=67.8140,P〈0.01),纯音测听结果正常与异常的例数几乎相同。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对于原发性BPPV有一定的贡献。水平半规管前庭双温试验异常率低,而后半规管异常率较高。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的异常率明显低于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和前庭双温试验,说明上迷路的病变与BPPV发病密切相关。鉴于内耳供血可能对BPPV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异常的患者应给改善内耳供血的药物,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9.
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6月明确诊断BPPV的患者90例,详细记录病史、伴随症状、既往史,进行耳科常规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和前庭功能检查,使用视频眼震图观察记录视动功能试验、冷热试验、水平滚转试验、变位试验等,计算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结果①患者平均年龄(52.48±15.43)岁,男女比例为1∶2.1;耳鼻咽喉科首诊36例(40.0%)、神经内科首诊31例(34.4%)。②后半规管BPPV 51例(56.7%),水平半规管BPPV 18例(20.0%),上半规管BPPV 20例(22.2%),混合型BPPV 1例(1.1%)。③行前庭功能检查78例患者中有52例(66.7%)出现CP,当病史≤2周、2周〈病史≤1个月、1个月〈病史≤6个月、6个月〈病史≤5年、病史〉5年,CP所占比例分别为42.9%、61.5%、75.0%、84.2%、62.5%,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7例单侧BPPV患者中,患侧CP25例(32.5%),健侧CP11例(14.3%),双侧CP15例(19.5%)。④行纯音听力测试,67例BPPV患者(68耳)中有21例(21耳,30.9%)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结论 BPPV是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伴有前庭功能异常和感音神经性聋,临床上应重视对BPPV患者前庭功能和听功能评价,以明确相关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符合标准的BPPV患者病例资料并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男女发病 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②单个半规管受累993例,两个半规管受累7例,管石型818例,嵴帽型175例;③后半规管587例,外半规管402例,上半规管4例,右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左侧;④管石型和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BPPV管石型与嵴帽型复位治疗,1次治愈率分别为62.5%与42.3%;⑥外半规管管石型BPPV患侧、健侧眼震慢相角速度及差值与复位治疗次数无相关性。结论 BPPV具有中老年高发、女性多、单个半规管受累多、后半规管最多、外半规管次之、上半规管最少、右耳易受累、管石型多、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64年Basser描述了见于幼儿具有特征性的一种临床疾病,称之为“良性发作性眩晕”。其特点为:多在4岁前发病,也可能晚些;男女发病数相等;主要症状为突发眩晕,延续数秒,很少超过数分钟,可伴有苍白、出汗、呕吐和眼震,但无意识障碍。病儿在站、坐或卧位均可发病,发作时常抓住一人或一件东西,如无支持物便不能活动、站立或端坐。发作后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能力。本病呈反复发作,一周数次到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160例确诊BPPV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BPPV发病年龄为7-82岁,好发年龄段均为50—70岁,男女比例为0.68:1。发生于后半规管的BPPV为113例(70.6%),水平半规管为21例(13.1%),有26例(16.3%)为同时发生于后半规管和外侧半规管。47例水平半规管BPPV中,33例(70.2%)为半规管耳石,14例(29.8%)为壶腹嵴顶耳石。确诊患者中,有98例(61.3%)为首次发作,有49例(30.6%)为复发,或者有明确的类似发作病史。13例(8.1%)曾有眩晕发作,但具体发病特征不明确。对P—BPPV以Epley复位,1周后复查有效率为81.4%(92/113)。半规管型H—BPPV以Lempert法复位,有效率为72.7%(24/33)。壶腹嵴顶型H—BPPV采用强迫体位(健侧卧位)治疗,1周后复查有38.5%(5/13)转为半规管型,以Lempert法复位奏效。随访1月有12例复发(9例P—BPPV和3例H—BPPV)。结论BPPv在各年龄段均有发作,通过患者的发病特征和详细的神经耳科学检查可以做出诊断。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复位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后体位限制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疗效。 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BPPV患者210例,随机分为手法复位后联合体位限制组(观察组)105例和单纯手法复位组(对照组)105例,其中后半规管BPPV(PSC-BPPV)患者两组各70例,向地性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患者两组各25例,背地性HSC-BPPV患者两组各10例。 结果 PSC-BPPV两组短期7 d和3个月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5, P=0.967); 向地性HSC-BPPV和背地性HSC-BPPV患者两组短期7 d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 P=0.040),长期疗效评价无统计学意义(P=0.972)。 结论 PSC-BPPV患者行手法复位后可不予体位限制,HSC-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需要行体位限制,待患者无任何症状后可以自由体位。  相似文献   

1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131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回顾性分析131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3个月。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51例,女80例,年龄20~82岁,平均47.7岁,其中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75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39例,单侧水平嵴顶结石BPPV4例,前半规管BPPV1例,混合型BPPV8例,主观性BPPV3例。其中,原发性BPPV103例,继发性BPPV28例。结论 BPPV患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通过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位置性眩晕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由前庭外周性病变引起;另一类由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本文重点介绍由前庭外周性病变引起的位置性眩晕。 1921年首次报道此症,并认为是耳石器的疾患。以后文献上不断发表有关此类疾病的报道。1952年Dix和Hallpike对前庭外周性病变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详细描述了此症的临床表现,并命名为良性阵发  相似文献   

18.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以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普遍认为该病是由变性、脱落的耳石聚集在半规管内,并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直立位时半规管与椭圆囊的空间位置关系决定了此病最好发于后半规管(PSC),水平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ASC)罕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ASC-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聋继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观察眩晕门诊及耳内科病房中心2004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10例突发性聋患者(包括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聋)合并BPPV的发病情况,并与同期183例原发性BPPV相比较。结果本组突发性聋病例并发BPPV为19.0%(40/210);40例患者均为高频感音神经性聋或平坦型感音神经性聋。本文40例继发于突发性聋的BPPV,出现时间均在突发性聋发病后t周内。继发性BPPV的手法复位效果与原发性BPPV相似,大多数都于1~2次就诊后治愈。结论突发性聋继发的BPPV是临床常见的现象;继发于突聋的BPPV与原发性BPPV都是以后半规管BPPV多见,并与原发性BPPV手法复位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听-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等。结果 30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3.3%(7/30),7例纯音异常患者均属单侧轻度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26.7%(8/30),均为扫视试验异常;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3.3%(25/30),均为单侧前庭反应减弱;VEMP异常率为13.3%(4/30),其中7例显示患侧低振幅,2例显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2例,异常率为58.3%(7/12),均显示为单侧异常。33例M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4.2%(8/33),均属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眼震检查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48.5%(16/33),冷热试验异常率为21.2%(7/33),VEMP异常率为51.5%(17/33),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5例,异常率为26.7%(4/15)。经统计分析,二者的冷热试验异常率(t=13.62,P=0.000)、中枢性眼动异常率(t=9.65,P=0.000)、VEMP异常率(t=5.76,P=0.000)均显著高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结论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相比,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显示出更高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和较低的中枢性眼动异常率,可以为二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