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 目的 总结食道超声引导经胸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经食道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7个月~9岁(4.7±1.9)岁;体重4.9~25.6(13.5±5.8)kg。膜部VSD30例,嵴下型VSD6例,干下型VSD4例,肌部VSD5例。VSD直径4.7~11.5(5.8±1.2)mm。全组均采用胸骨下端3~5cm小切口进胸,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送入导引钢丝及输送鞘管经右心室-VSD进入左心室,沿输送轨道送入封堵器完成VSD封堵术,术毕立即经食道超声全面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全组43例封堵成功(95.6%),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常规手术(4.4%)。术后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2例(4.4%),3个月后复查消失。术后40例随访12个月(88.9%,40/45),无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返流,无近期死亡。 结论 食道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次操作后即可掌握操作要点,术中需结合超声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膜部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30例室间隔膜部缺损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10~57(27.2±11.5)岁。术前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膜周部缺损VSD,缺损直径2~8(4.6±1.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5(2.7±0.8)mm。30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5例合并存在膜部膨胀瘤,且其中1例同时合并两处室间隔缺损,29例患者确定适合行膜部VSD封堵术。结果 28例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功,1例存在两处室间隔缺损合并膜部膨胀瘤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1例合并膜部膨胀瘤患者封堵后存在明显分流封堵未成功。成功病例随访9~48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残余分流,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心血管介入治疗膜部VSD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706例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92年12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婴幼儿VSD706例,男417例,女289例,月龄0.067~36个月,平均(14.6±8.7)月。体重3~22.5kg,平均(10.8±8.3)kg,小于10kg者476例(67.4%)。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436例,补片修补270例。干下型VSD应早期手术,防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术后应重视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监护与治疗,重视对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处理。结果术后30d内死亡18例(其中11例年龄小于6个月),死亡率2.55%,晚期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1.2%。结论婴幼儿VSD修补术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小于6个月龄以内的低体重婴儿手术适应症应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治疗效果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科1岁以下2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行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VSD经胸封堵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儿中,25例患者封堵成功,一例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返流而转外科修补手术,封堵成功率为96.15%,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与同期行体外循环下直视VSD修补手术的1岁以下39例患儿对比,手术时间(81.50±13.53 vs 129.62±29.23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94.55±102.94 vs 655.41±370.37min)、术后引流量(59.12±20.10 vs 93.54±27.22ml)、术后住院时间(9.68±2.81 vs 11.03±1.99d),经胸封堵组无输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66个月,平均随访34.76±24.55个月,生长发育良好,如正常同龄儿童。2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半年随访已恢复,无新发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无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与同期常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VSD修补术比较,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中长期随访效果好,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适应证选择及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9例嵴内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5~15(6.2±3.6)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1.8%。4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为伴有主动脉瓣脱垂者,1例为超声判断误差。42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瓣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径发生进行性缩小,而右心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 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 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反流的嵴内型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外科治疗5奴以下婴儿VSD共34例,年龄12d至9个月,体重2.8-5.5kg。超声心动图提示VSD直径平均(9.1±3.4)mm,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术前予充分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肺动脉压力以及改善心功能不全等治疗。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VSD修补手术。术后加强处理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随访2-26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提高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术期处理是外科治疗5kg以下婴儿VSD并肺动脉高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在超声和X线指导下放置封堵器。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出院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312例中30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79%。左心室造影测量的VSD直径2-20 mm,平均(4.96±2.67)mm。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7.09±3.60)mm。X线透视时间5-60 min,平均(14.92±8.09)min,操作时间30-160 min,平均(55.67±7.25)min。随访1个月至3年期间,未发生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VSD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用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技术并进行疗效评价。方法:膜周部大VSD患者229例。男性123例(54%),女性106例(46%);年龄(13.6±16.7)岁,体质量(32.4±33.4)kg,膜周偏小梁部76例(33%),膜周偏流入部71例(31%),膜周偏流出部82例(36%),有假性膜部瘤形成84例(37%)。手术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矫治。结果:阻断时间和转机时间分别为(25±18)min、(46±32)min,手术后无死亡。主要并发症为:暂时性Ⅲ°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0.4%),Ⅱ°AVB 2例(0.9%),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8例(3.5%),其中2例于2周内消失,1例于手术后1年复查时消失。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2例,轻-中度1例,其它5例(2.2%)。随访3个月~3年,所有患者手术效果良好。结论:连续缝合法修补膜周部大VSD具有简化手术操作技术、减少手术阻断及转流时间、减少心内异物存留、降低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发生率的优点,其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6个月婴儿经右侧开胸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的结果,探讨小切口手术在婴儿手术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技术关键点。方法:2011年1月至9月完成2~6个月小婴儿经右侧开胸VSD修补手术108例,男性67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56个月(2~6个月),平均体质量6.37 kg(3.8~9 kg)。VSD分型,膜周部81例,嵴下型8例,干下型19例,心内膜垫型1例,多发VSD 1例。与同期同年龄段经正中开胸40例,7~12个月右侧开胸78例室缺修补手术过程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手术无死亡,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右侧开胸可以在多数2~6个月婴儿室缺修补术中应用。少数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病例,可以选择传统的正中开胸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62例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患者,行单纯VSD心内修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9例、主动脉瓣成形术(AVP)11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VSD修补和AVR患者术后3 d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5岁患者,7年前在外院行VSD修复和AVP,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巨大左心室,再次行AVR,术后1周因心衰死亡.余60例均存活.术后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共55例,随访率91.7 %.心功能Ⅰ级50例、Ⅱ级5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及学习.1例单纯VSD修复患者出现VSD残余漏,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行AVR,目前已治愈.11例AVP患者中,轻度关闭不全8例(2例为肺动脉瓣下VSD,6例为围膜部VSD);轻-中度关闭不全2例(均为围膜部VSD);中度关闭不全1例(围膜部VSD),于术后5年行AVR后治愈.行全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1例,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根据主动脉瓣脱垂的程度,合理处理VSD及主动脉瓣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3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319例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手术的临床结果与体会。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对1319例VSD患者行修补手术,男791例,女528例,年龄2个月~40岁。其中婴儿111例,体重6.0kg以下26例。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105例合并其它畸形同期矫治。结果术后30d内死亡6例(病死率0.45%),出现并发症88例(发生率6.67%),随访1203例无远期死亡,效果满意。结论VSD修补术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VSD封堵器对51例流出道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88.2%。6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伴轻微主动脉瓣脱垂者,3例超声判断误差。40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随访6个月,左室舒张末径进行性缩小,而右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随访1、3、6、12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mm以内且无主动脉反流的流出道型肌部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取19例VSD患者行微创非体外循环、食管超声(TEE)指引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治疗。膜周部VSD14例,干下型VSD3例,肌部VSD1例。缺损直径2.5~12(5.49±2.90)mm,膜周部VSD中2例形成膜部瘤。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根据VSD位置选择切口位置,干下型VSD患者选择左侧胸骨旁第Ⅱ肋间切口,其余患者均选择胸骨正中中下1/3切口。TEE指引下安放VSD封堵器来封堵VSD。封堵器较缺损范围大1~2mm,干下型缺损选择偏心封堵器。结果:1例干下型VSD因封堵器释放后TEE显示主动脉瓣反流增加,经调整位置后无明显改善,遂改行常规体外循环修补VSD。其余18例封堵成功,其中16例应用等边封堵器,2例应用偏心(0mm)封堵器(均为干下型VSD),封堵器直径5~12m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均小于5h,平均住院时间约为5d。所有封堵成功患者均未输血,术后第2天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mg.kg-1.d-1(最大100mg/d)。全组均未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介入治疗后封堵器移位患者4(男3,女1)例,3例为膜周部VSD伴膜部瘤,1例为嵴内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13、12、12和10mm,所选用的封堵器分别为16、12mm国产对称型膜部VSD封堵器,14mm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和14mm国产偏心型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例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2例在术后4和12h分别发生溶血,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无明显变化,但均有明显残余分流。经药物治疗后,溶血恢复正常,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心电图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明显向囊袋出口移位。转心脏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术后患者Ⅲ度AVB恢复。1例嵴内型VSD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向右心室移位,有明显残余分流。随访4个月残余分流减少。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封堵器移位与缺损的病理解剖特性有关。多发生在伴有膜部瘤的膜部VSD和嵴内型VS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修补术联合三尖瓣成形术(T V P)治疗小儿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全部采用吸入复合全麻及气管插管,左侧卧位,右侧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术。建立浅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根部灌注4℃冷晶体心肌停搏液,心包腔内置冰屑,在心肌阻断下手术。30例患儿均经右心房路径显露并连续缝合修补室间隔缺损,补片均采用涤纶布,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行TVP术。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52.25±14.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0.31±10.36)min,呼吸机支持时间为(10.45±3.58)h,ICU停留时间为(20.55±6.89)h,术中出血量为(58.85±11.22)mL,术后住院时间为(8.56±1.36)d;术后27例患儿未输血,其余3例患儿输血量不超过400 mL;院内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未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呼吸衰竭、残余漏、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但有5例患儿术后第1天有胸腔积液,为(20~30)mL,但是术后3个月后均消失;出院当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结果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出院当天复查胸片,结果显示心胸比从术前的0.56~0.60降到0.41~0.46,术前术后心胸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术后随访10~24个月,所有患儿生长发育得到明显改善,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TVP联合修补术治疗小儿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良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双心室矫治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心室双出口或法洛四联症(CAVSDDORV/TOF)的外科经验。方法:全部患者均按常规体外循环方法中低温(28℃~32℃)下手术。11例采用右心房-右心室径路,2例单纯右心房径路。应用逗号状补片修补VSD,其中双片法10例,单片法3例。5例采用单纯补片扩大右心室流出道(RVOT),4例行跨环补片,2例行右心室-肺动脉连接术(Rastelli),1例单纯扩大主肺动脉,1例仅行肺动脉瓣交界切开。结果:2例死亡,均为CAVSD-DORV,VSD远离大动脉,合并镜面右位心。11例存活患者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右心室流出道无狭窄,房室瓣成形满意。10例患者随访3~77个月,心功能均为NYHA I级或II级,无再次手术发生。结论:双心室矫治CAVSD-ROVR/TOF近期及中期效果满意,可作为首选手术策略。采用右心房-右心室径路,应用逗号状补片双片法修补室缺以及精细的房室瓣成形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评价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456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直径为3-18(6.2±3.1)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5.0(2.3±1.0)mm。其中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先行左心室造影,通过VSD建立动静脉轨道,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 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20(6.4±3.0)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0.5-6.0(2.4±1.1)mm,其中86例患者VSD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 mm。391例伴膜部瘤形成。448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未成功的8例中,2例导管未能通过缺损处,2例术中导丝通过VSD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封堵后出现间歇性Ⅲ度AVB,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患者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治疗。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22(8.6±3.1)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68例,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1例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 6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封堵器向膜部瘤出口明显移位1例,外科取出封堵器并行手术修补VSD。溶血2例,三尖瓣中量反流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问隔缺损1例,同时成功封堵。 结  相似文献   

19.
轨道导丝卡入右心室腱索的识别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导管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规治疗手段,轨道的顺利建立是封堵成功的关键。在建立轨道过程中,导丝穿过VSD口易卡入右心室腱索,导致引导导管进入右心室困难,输送鞘管难以进入左心室,可产生乳头肌、肌小梁腱索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我们在行40例VSD介入封堵过程中也遇到5例15次轨道导丝卡入右心室腱索,经正确处理后,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现将有关体会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2005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住院患者,经彩超确诊VSD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15岁,体重18~50kg;膜周部缺损4例,其中并发膜部瘤3例,嵴内型缺损1例;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分析我院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外科手术修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的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小儿外科中心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三尖瓣途径手术修补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者96例,分析围术期结果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年龄和体重为(27.6±17.5)(7~101)月和(11.8±4.4)(6~27)kg,室间隔缺损的平均直径为(6.7±2.4)(3~14)mm;2例患者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2例患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患者合并房间隔缺损;75例患者采用补片修补,21例患者采用直接缝合;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48.2±14.3)(23.3~101)min和(30.4±12.1)(12~84)min,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分别为(3.1±2.6)(0~14) h和(23.1±32.6)(0~264) h;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28.4±14.9)月,最近一次超声心动图提示2例患者(2.1%)室间隔残余分流。所有患者无恶性心律失常、胸廓畸形或乳房发育不对称发生。结论 经三尖瓣途径右侧腋中线直切口外科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是安全可行的,为胸骨正中切口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