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近3年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症4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为37.5%(42/112);CT证实脑出血12例,脑梗塞30例;CT还发现44个病灶,位于大脑半球前部为70.5%(31/44),后部29.5%(13/44),左半球65%(26/40),右半球35%(14/40);治疗脑卒中同时抗抑郁治疗1-3个月抑郁症康复率为16.7%。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与脑部特定部位损害有关:左半球前部损害发生抑郁症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高于其他部位损害。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 PSD)与卒中部位的关系,为PSD的筛查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83例脑卒中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DRS)进行评定,CT检查筛查混杂因素,分析PSD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结果①PSD发生率为31.51%,在入组时抑郁患者和非抑郁患者的职业构成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扣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后,病灶侧别(OR=1.841,95%CI:1.114-3.044),是否基底节(OR=1.815,95%CI:1.056-3.119)和额叶(OR=1.964,95%CI:1.032-3.737)病变对PSD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研究对PSD与脑损伤部位的相关性持肯定态度。大脑左半球、额叶和基底节损伤发生PSD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卒中后抑郁患者CT图像病变位置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109例近期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接受HAMD评估,并按CT图像病变位置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生抑郁(PSD)61例(55.96%),按不同部位分组后,前部病灶组的HAMD总分均明显低于后部病灶组,左半球病灶组HAMD总分均明显低于右半球脑卒中组,皮层病灶组HAMD总分均明显低于皮层下组(P均<0.01~0.05)。结论:脑卒中病变位置位于CT图像前部、左半球和皮层的较容易发生PS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的关系。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近10年来收治的急性单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分尿失禁组和无尿失禁组作对比分析。结果:左半球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46.5%)明显高于右半球者(24.1%)(P<0.01),同侧皮层+皮层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66.1%)明显高于单纯皮层(15.2%)和皮层下梗死者(11.1%)(P均<0.001);尿失禁者皮层+皮层下梗死发生率(80.4%)比无尿失禁者(24.1%)高得多(P<0.001);尿失禁者失语率(73.9%)明显高于无尿失禁者(24.1%)(P<0.001),结论:脑梗死后尿失禁与病灶部位,大小关系密切,左半球梗死,皮层+皮下梗死者尿失禁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状(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特点及发生率,病变部位、瘫痪程度、危险因素、病变倾向、性别、年龄等因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62例脑卒中后患者进行测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有焦虑、易激惹症状、睡眠障碍、心境悲观、消极情绪等,其发病率为51.61%。左半球病变(额叶或基底节区)明显高于右侧半球病变,皮质前区发生率较高,达75%。瘫痪重者症状相对较重。伴危险因素者发病率较高,与无危险因素者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脑出血较脑梗死抑郁发生率略高,但无显著差异。性别、年龄与抑郁关系不大。结论:脑卒中后能产生抑郁,而且与患者心理应激能力下降有关。高度重视抑郁的发生,适时用抗抑郁药,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器质性损伤部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其抑郁程度与脑器质性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24项版本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26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对发生抑郁症depression的患者再进行脑内器质性病变部位的相关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有112例发生脑卒中后抑郁(PSD),总发病率为41.95%,所有PSD患者中病变在额叶的有11例,颞叶23例,顶叶17例,枕叶15例,基底节16例,小脑23例,脑干7例,其中轻度抑郁53例,中度抑郁40例,重度抑郁19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轻型患者其PSD发病率为21.84%,中型发病率为49.26%,重型为59.09%。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其颞叶和小脑部位病变多发生轻度抑郁,顶叶和枕叶病变多发生中度抑郁,额叶脑干以及基底节部位病变多发生中重度抑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其患抑郁症的程度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我国人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大脑病变部位与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的关系,为探讨PSD发生机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搜集2000年1月-2011年11月PSD与卒中病变相关的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ReviewManager 5.1软件对各研究中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评估发表偏倚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共计3 545名研究对象,其中PSD患者1 493例,非PSD患者2 052例。PSD与大脑不同病变部位关系的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左半球1.60(1.39~1.83)(P<0.001)、大脑前部2.76(1.60~4.75) (P<0.001)、额叶2.11(1.00~4.45) (P=0.05)和皮质层2.22(0.74~6.62) (P=0.15)。卒中后急性期患者,病变部位在大脑左半球者发生PSD的危险性是病变部位在右半球者的1.60倍,病变部位为大脑前部发生PSD的危险性是病变部位为后部的2.76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病变部位在大脑左半球和大脑前部是发生PSD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程小秧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59-160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25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脑卒中患者中睡眠障碍158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8.6%,其中入睡困难52例(32.9%)、早醒40例(25.3%)、睡眠维持障碍31例(19.6%)、睡眠结构紊乱24例(15.2%)和日间过度睡眠11例(7.0%)。女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70岁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50岁和50~69岁患者(P〈0.05);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大脑皮质和小脑(P〈0.05);脑卒中位于左半球时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右半球(P〈0.05)。女性、年龄≥70岁、卒中位于皮质下和左半球为新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极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及半球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脑两半球卒中患者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和康复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对33例右半球脑卒中患者和35例左半球脑卒中患者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半球脑卒中均可引起焦虑和抑郁,二者相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因脑卒中部位不同所致焦虑与抑郁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左半球以皮质下病变多见,常见基底节区;右半球以皮质病变多见,常见部位是颞叶及与其它脑叶的联合损伤;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两半球脑卒中均可引起焦虑和抑郁,左半球以基底节区多见,右半球以颞叶及与其它脑叶的联合损伤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卒中后抑郁(PSD)与病灶部位及发病时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86例初次患单侧单一病灶脑卒中患者分别于发病2周及半年时用cT或MRI确定病灶部位,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神经心理测评,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结果急性期PSD的发病率以左侧半球脑卒中高于右侧半球,且以左侧额叶、颞叶和基底节突出(P〈0.05);后遗症期与急性期结果相似,PSD的发病率左侧半球脑卒中高于右侧半球,且以左侧额叶、颞叶和基底节突出(P〈0.05),且PSD发病率比急性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D患病率与病变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具有相关性,与左侧额叶、颞叶、基底节部位具有相关性,与发病时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卒中位置、次数、病灶个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患者发病2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进行评分,分为卒中后抑郁组(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和非PSD组.计算PSD的发生率,并比较2组患者的脑卒中的发病次数、发病部位,了解卒中位置与PS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PSD总的发生率为38.3%,其中轻度抑郁12例(26.09%),中度抑郁为24例(52.17%),重度抑郁10例(21.74%);卒中次数越多、卒中病灶个数越多,越容易发生PSD(P<0.05);从卒中位置来看,抑郁组和无抑郁组的卒中位置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和双侧;多病灶患者PSD的临床发病率要高于单病灶患者.结论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卒中位置有关,与卒中次数、病灶个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转归。方法:从南京脑卒中注册系统的2019例脑血管病患者中,提取符合条件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11例,于发病2周后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进行评估,并行头颅MRI扫描,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随机给予西酞普兰或氟西汀治疗,3个月后随访。结果:在随访期内,有44例患者被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为39.6%;左侧大脑半球梗死、额顶颞叶、基底核区及丘脑梗死与PSD发生具有相关性[比数比(OR)〉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组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简明智能量表(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抗抑郁治疗3个月后,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患者的HAMD和ADL评分治疗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SD发病率较高,与大脑半球的梗死、范围及脑部基础病变有相关性。PSD可影响ADL和认知功能;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均为有效的抗抑郁药物,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对164例基底节区出血病人的眼球同向偏视分析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同向偏视发生率为23.3%,右侧为51.3%,左右两侧呈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存在眼球同向偏视病人平均血肿量左侧为33.65ml,右侧为24.15ml,左侧血肿部分波及内囊前肢,部分波及内囊后肢,右侧血肿主要位于内囊后肢及附近。提示双侧眼球侧视运动下行纤维分布不一致,左侧纤维较分散,主要是通过内囊前肢和后肢,右侧纤维较集中,主要是通过内囊后肢。认为左右半球同向偏视发生率不同的原因和眼球侧视运动下行纤维分布不一致及视空间注意力不对称有关。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成都地区部分脑卒中患者伴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Zung抑郁量表评估188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头颅CT或MRI确定病灶部位以及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测查。结果 PSD发生率为34.04%,抑郁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症、既往抑郁史、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关系、性别以及病灶数目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结论 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普通的抑郁情绪,抑郁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PSD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2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根据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41例和非PSD组84例,并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进行评估。结果:PSD发生率为32.80%,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济状况、病灶部位、数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情况均与PSD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脑卒中性质与PSD的发生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生率较高,以轻、中度抑郁为主,且相关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初发或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及临床基线资料,纳入患者均入院3 d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脑微出血位置将患者分为脑叶、深部和后颅窝(脑干和小脑)组,并记录每个部位的脑微出血总数。随访3个月时根据抑郁诊断标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与PSD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入组并完成随访者203例,其中PSD组67例,非PSD 组1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基线NIHSS评分、3个月MMSE评分、3个月LSNS评分、额叶、深部以及脑干脑微出血、前额叶急性脑梗死与PSD发生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调整后,深部(OR=2.091, 95%CI 1.061~4.138,P=0.036)以及脑干脑微出血(OR=2.235,95%CI 1.179~4.587,P=0.031)与PSD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基线NHISS评分(OR=1.174, 95%CI=1.008~1.346,P=0.041),前额叶急性脑梗死(OR 4.326, 95%CI=1.074~14.371,P=0.045)也与PSD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干和深部脑微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状态临床特点及治疗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状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88例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状态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并观察百优解治疗2周、4周时的疗效。结果脑卒中急性期并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26.0%(132507),其中多次卒中患者抑郁状态的发病率(46.9%)明显高于首次发病的患者(21.0%)(P<0.01)。病灶主要位于左半球的例数是右半球的2.95倍(6522)。位于半球前部的例数是后部的1.90倍(5730)。入组的88例,轻度抑郁68例(77.3%),中度抑郁14例(15.9%),重度抑郁6例(6.8%)。百优解结合心理治疗2周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4周时HAMD评分较2周时进一步下降(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状态发生率较高,多次卒中患者更加明显,病灶多位于左半球及半球的前部。积极抗抑郁治疗不但能使抑郁症状得到很大地改善,而且能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首次卒中患者卒中部位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ISI Web of Science、Ovid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 Direct等国内外数据库1980年1月至2016年3月发表的卒中部位与PSD相关性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1 95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首次卒中患者卒中部位与PSD的发生无直接相关性[随机效应模型,95%CI(0.89,1.43),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时右侧卒中部位与PSD的发生相关[固定效应模型,95%CI(1.21,1.76),P<0.01],而在卒中后的病程、卒中后患者有无失语上PSD的发生与卒中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首次卒中患者卒中部位与PSD不具有直接相关性,未来研究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