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病例监测:今年共接诊来自南阳、洛阳、新乡、许昌等地农村的患者9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及发热史。病程在半年以内者4例,1-2年者4例,5年以上者1例。经临床诊断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的结果,均排除了黑热病,至此我省已连续七年未再发现黑热病病例。二.白蛉监测:6月中旬对鹤壁、焦作、三门峡三市的7个郊区、县进行了白蛉调查。方法与结果:以随机法每郊、县选1-3  相似文献   

2.
据史料记载 ,安陆市 193 6年、193 7年共报告可疑黑热病患者 15例 (其中有 7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认 ;195 3年又发现 6例。其后 40多年来 ,未发现黑热病新的病例 ,为了解黑热病在安陆市的现状 ,于 1998年按“湖北省医学科学院黑热病流行病学监测方案”进行了监测 ,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选点 根据以往患者居住地离城最近的 1.5 km ,最远的 3 5 km为线索选定在棠棣镇、太白公园和白兆山林场 3个监测点。1.2 方法  1媒介白蛉的调查 :于 6、7、8、9月用捕蚊管和将 8开白纸双面涂蓖麻油 ,于傍晚 8点钟悬挂在室内或野外诱粘白蛉 ,…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特征及疫情长期流行的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黑热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并应用SaTScan 9.04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累计报告黑热病发病41 990例,年均发病率为2.25/10万;死亡210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总病死率为0.50%。陕西省黑热病在1950年代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均较高,1960年代以后大幅下降,到200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出现小的暴发点。黑热病发病高峰以夏秋季7—9月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6.9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93:1;职业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8.10%和34.18%。黑热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92个县(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黑热病共探测到5个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靖边县、勉县、武功县、蓝田县和澄城县;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代关中地区有多处黑热病高-高聚集区,1960-1990年代以陕北地区为主,2000年代在汉中市出现高-高聚集区,2010年代高-高聚集区为宜川县和韩城市等地貌特点为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结论陕西省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局部有所回升,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控制黑热病重新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九寨沟县黑热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1年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的黑热病病例资料,并于2016年起开展黑热病主动监测工作,对相关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0-2021年九寨沟县累计报告黑热病病例4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4.6/10万。男、女性别比为2∶1;最小发病年龄为11个月,最大75岁,发病集中在0~5岁。职业分布中,散居儿童和农民居前位。全县13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前4位分别是永乐镇、永和乡、安乐乡和郭元乡。黑热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至5月为高发月份。2016-2021年6年间共检测394人,发现并确诊黑热病新病例2例;犬只阳性率为3.4%。结论 九寨沟县黑热病流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黑热病仍在当地低度传播。当地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及时诊治患者,持续开展杀灭病犬、灭蛉、防蛉工作,防止黑热病爆发流行,巩固黑热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李某某于2003年至2008年白蛉密度高峰季节的4—6月曾外出陕西省、四川省等地黑热病流行区从事打隧道野外作业,在此期间感染黑热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体重下降、脾肿大,该病例先后在四川和云南的省级和县级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误诊和漏诊,最后就诊于大理州人民医院,并在大理州人民医院从骨髓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白/球蛋白倒置,黑热病rk39免疫诊断试纸条血清学试验阳性,病原体先后经省、国家专业机构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经其它治疗无效,而抗黑热病治疗有特效。近年来全国人口流动频繁,黑热病有向非流行区扩散的趋势,在非流行区易发生误诊、漏诊,应加强黑热病防治人员培训和开展监测,避免在非流行区发生二代病例;在流行区野外作业的大型工地,对施工人员这一感染黑热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黑热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药物喷洒灭白蛉,强调使用细孔纱门纱窗和细孔蚊帐,并督促施工单位开展落实这些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我省于1958年已基本消灭了黑热病,治前本病已属罕见。自1980年全国黑热病防目科研座谈会第二次会议以来,本着会议要求,几年来,对我省残存传染源及传播媒介进行了监测工作。1985年我们除继续对残存  相似文献   

7.
<正>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通过白蛉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全球有88个国家有黑热病流行,约有3.5亿人存在感染风险[1]。近年来,我国的新疆、甘肃、四川等省(自治区)证实有黑热病自然疫源地存在,且发病呈上升趋势[2-4]。浙江省自1955年后未见黑热病病例报告,也没有发现传播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曾是我国黑热病流区之一,1958年已基本消灭本病。1973~82年对本病的流行进行了监察,结果表明:广大平原地区已查不到白蛉,山丘地区人房内亦未发现白蛉;病犬不复存在;青少年中未出现新感染;共发现5例病人,其中1例为外地输入病例,4例为本省旧有病例(包括2例皮肤黑热病),未见新发病例。由此认为,本省黑热病的流行已趋终止,但由于少数山丘地区黑热病再感染的可能性仍存在,故今后仍应做好本病的监察工作。  相似文献   

9.
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抪媒介,黑热病能否根除,除与传染原是否存在有密切关系外,白蛉的有无也具有重要意义。1977年太原全国黑热病防治科研坐谈会拟定的根除黑热病暂行标准中指出:“在平原地区的居民点及其附近,查不到媒介白蛉;在山丘地区,一九七五年以后病村及其附近,在白蛉季节高峰时,平均每人每小时捕蛉数不超过五只。”我省于一九五一~一九五七年曾进行了蛉种分布与生态观察证明有中华白蛉、苎古白蛉、江苏白蛉、鳞啄白蛉、许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经积极防治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病例,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及2004年在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三门峡市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对陕县当前的白蛉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黑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传染性人兽共患病。80年代初,我省仅汶川和南坪2县有黑热病流行。几年后,汶川的黑热病疫情迅速回升,流行范围逐渐扩大。90年代初,全省被确认有黑热病流行的县为南坪、汶川、理县和茂县4县。但病人散布于省内30多个县、市。为弄清目前我省黑热病的流行范围和扩散的原因,我们单位及各有关县卫生局和防疫站于1995~1997年对黑热病疫区各周边县是否有黑热病流行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范围本次调查的黑热病疫区周边县为与汶川、理县、茂县和南坪相邻的县市,包括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黑热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解放前我省流行颇为猖獗,遍及广大乡村和城镇。据1948年报告,患者人数在五十万以上。商丘县曾统计,1947年全县约有黑热病患者2,000余人,每年死亡200多人,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极大,如该县顺河集李村杜保山的5个孩子先后都死于黑热病;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市黑热病防治工作,为今后的黑热病防治工作积累科学经验.方法:对喀什市2010 和2011 年黑热病防治工作进行普查,对黑热病的普查、落实和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010 年黑热病46 例,发病率11.5642/10万;2011年黑热病22例,发病率为5.5307/10 万.2011 年比2010 年同期发病率降低69.56%.结论:黑热病防治工作中及时发现并组织有效的预防和抢救,不仅能有效地控制黑热病的蔓延,减少病症发生,同时又为医生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讨和分析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黑热病的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1.材料与方法:黑热病疫情资料来自1983-2005年阿坝自治州传染病常规疫情报告;人口数据来自阿坝自治州统计局。对1983-2005年黑热病疫情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诊断按“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常住人口的病例列入  相似文献   

16.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一种原虫性疾病,目前它在亚洲、非洲、美洲、南欧的88个国家流行。黑热病在地理学上的分布很广,且在原来未报告有该病流行的地区也发现此病。除去皮肤型、皮肤和粘膜型及内脏型黑热病,HIV-1相关型黑热病在南欧和世界其他地区被发现并呈逐渐增加之势。黑热病在德国不用上报卫生部门,所以直到2000年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利什曼原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快速准确的检测利什曼原虫,为黑热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根据利什曼原虫Kinetoplast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探针。用磁珠法在外周全血中提取利什曼原虫的DNA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应用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结果 对比r K39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更加灵敏,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该方法在黑热病疑似病例检测中特异性好;在犬血检测中对比r K39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8,P=0.047)。结论 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利什曼原虫,在黑热病实验室诊断、黑热病流行病学监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白岭密度监测初报薛素琴,韩玉华,曾晓芄,郑德生,任淑玲白岭是小型的吸血昆虫,是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了更好地掌握白岭栖息场所、季节消长、种类及数量情况,给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1991~1993年在原黑热病发病区──北京市密云县设6个监测...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虫媒传染病,1994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乡首次发现本地黑热病患儿后,先后围绕疫情在发病乡及相邻的乡经多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当地有传播媒介中华白蛉和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存在,1997年四川省卫生厅将北川定为新发现的黑热病流行县;2003年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再次对北川县黑热病进行调查,现将历次调查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多年来,我省黑热病已近绝迹。但近几年,却有不少脾大患者被误为黑热病,到处找斯锑黑克治疗,这不仅延误了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在工作中我们曾遇一例确诊的黑热病患者,在自行注射延期使用的斯锑黑克过程中,突然引起死亡,为引起警惕,现将随访结果作如下报告: 患者,蔺××,男性,38岁,河南省云阳工区皇后公社人。于1976年以发热,乏力,腹内有肿块,鼻衄月余而就诊。一月前自觉全身不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齿龈出血,鼻衄,腹胀、腹泄等,并在当地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