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阻滞器在闭孔神经阻滞麻醉下膀胱肿瘤电切术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15例在骶丛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中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时,加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在监测下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结果:14例闭孔神经反射消失,1例仍有轻微的内收肌痉挛。加用副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后,肌肉痉挛消失,继续行TURBt,再无一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结论: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闭孔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有效地避免在TURBt中因闭孔神经反射导致的膀胱穿孔和神经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各种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避免膀胱穿孔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反射预防方法的临床资料。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186例,男性115例,女性71例,年龄27~87岁,平均54岁。膀胱左侧或右侧壁单发肿瘤134例,膀胱多发表浅性肿瘤52例,根据患者采用的麻醉方法被分成三组,其中第一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肌松药及面罩给氧56例,第二组应用全身麻醉104例,第三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和闭孔神经阻滞麻醉26例。结果 186例患者中,第一组有6例出现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未造成膀胱穿孔,有5例出现严重的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轻微的膀胱穿孔4例,不需要膀胱修补,造成2例严重的膀胱穿孔,1例大出血,需要进行膀胱修补术。第二组出现2例轻微的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轻微的膀胱穿孔,不需要膀胱修补。第三组造成1例严重的膀胱穿孔,需要进行膀胱修补术。结论硬膜外麻醉是不能抑制闭孔神经反射的,肌松药的应用可以抑制膀胱肌肉的收缩,对大的表浅性膀胱肿瘤或多发的表浅性膀胱肿瘤,应用全身麻醉是非常适合的。闭孔神经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联合应用是经济的方法,但闭孔神经阻滞不全,效果不佳是出现闭孔神经反射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对预防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时闭孔神经反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膀胱侧壁浅表性肿瘤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闭孔神经阻滞分为闭孔神经阻滞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闭孔神经阻滞组术中辅以经闭孔法闭孔神经阻滞,而对照组未行闭孔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术后随访观察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电切时间、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闭孔神经阻滞组闭孔神经反射率及膀胱穿孔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经闭孔行闭孔神经阻滞能有效预防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时闭孔神经反射,可降低膀胱穿孔率,其操作要点是选择准确的穿刺点、掌握好穿刺方向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采用闭孔神经阻滞防止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14例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组113例在腰-硬联合麻醉基础上进行闭孔神经阻滞,而对照组101例仅行单纯腰-硬联合麻醉.结果 治疗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9.7%)明显低于对照组(22.8%)(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 vs 25.7%,P>0.05).结论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采取闭孔神经阻滞能明显减少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耻骨上经膀胱闭孔神经阻滞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从2011年7月始,我院收治的有TURBT指征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21例,术中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耻骨上经膀胱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与往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会阴闭孔神经阻滞的21例患者,进行闭孔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发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的比较,术后随访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1年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硬膜外麻醉联合耻骨上经膀胱闭孔神经阻滞组的闭孔反射发生率及膀胱穿孔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耻骨上经膀胱闭孔神经阻滞能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可降低TURBT膀胱穿孔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式下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情况,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有效方式。方法选取需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膀胱侧壁肿瘤患者160例,男134例,女26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G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静脉麻醉组(V组),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闭孔神经阻滞(obturator nerve block,ONB)组(O组),每组40例。记录不同麻醉方式下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情况。结果O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7.5%)明显低于C组(32.5%,P=0.005)和V组(40.0%,P=0.001),与G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4)。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复合闭孔神经阻滞与全凭静脉麻醉均可有效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联合膀胱穿刺局部麻醉在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可行性。方法收集74例硬膜外麻醉联合膀胱穿刺局部麻醉行膀胱侧壁肿瘤经尿道电切术的患者资料,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44例,经膀胱穿刺局部麻醉注射利多卡因后进行膀胱肿瘤电切术30例,分析其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的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44例中20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其中6例发生非控制性膀胱穿孔;30例膀胱穿刺局部麻醉注射利多卡因后进行TURBT的患者,仅2例出现轻微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联合膀胱穿刺局部麻醉注射利多卡因后行TURBT术,能有效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或全身麻醉(GA)下TURBt手术治疗浅表性膀胱侧壁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膀胱侧壁肿瘤患者60例,密闭信封法分为CSEA、GA两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病史和肿瘤大小、数目等临床资料,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闭孔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费用,以及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 60例浅表性膀胱侧壁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CSEA组和GA组分别30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CSEA组8例(26.7%)术中发生闭孔反射,其中1例出现膀胱穿孔,GA组无闭孔反射和膀胱穿孔病例,但GA组住院费用较CSEA组费用高(P<0.05)。结论 GA或CSEA均可用于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侧壁肿瘤,CSEA组患者住院费用低廉,但GA组患者术中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用针形电极诱发神经反射、弧形切割并结合肿瘤基底部闭孔神经阻滞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10月,82例膀胱肿瘤患者在椎管麻醉下行TURBT,对针形电极弧形切割诱发的闭孔神经反射采用肿瘤基底部闭孔神经阻滞.结果 术中针形电极诱发闭孔神经反射27例,通过肿瘤基底部深肌层水平方向浸润注射利多卡因后闭孔神经反射消失.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现膀胱壁破裂、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针形电极弧形切割结合肿瘤基底部闭孔神经阻滞可有效预防TURBT术中闭孔神经反射,降低膀胱穿孔及严重出血的发生率.该方法简便易行,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中应用闭孔神经封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TURBt时,如果肿瘤在膀胱侧壁或三角区周围,电切圈发出的高频电流能刺激闭孔神经,可引起内收肌群的收缩、骨盆移动甚至造成膀胱穿孔的严重并发症。本文介绍TURBt中应用闭孔神经封闭的经验,即在硬膜外麻醉的基础上,经耻骨水平支上方穿刺,用1.5%Xylocaine封闭闭孔神经,在10例15条闭孔神经中有效地防止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文中详细介绍了自行设计的针体绝缘的穿刺针以及用脉冲电流来判断针尖是否准确到达闭孔神经的穿刺系统和操作方法,并与国外介绍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用THP(30mg/40ml)作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40min。结果:经10-12个月随访,无肿瘤复发32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5.9%;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仅5例患者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结论: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得发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轻,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10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2例行膀胱肿瘤电灼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结果:术后生存良好,随访3个月-10年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良好。确诊需行内镜检查及活检。TURBt是其标准治疗方法。术后予免疫制剂膀胱灌注有利于防治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的疗效. 方法 2001年8月~2007年1月采用TURBT治疗膀胱肿瘤26例.切割电极切除瘤体包括距离肿瘤基底部0.5~1.0 cm的正常膀胱黏膜,切除深度达到浅或深肌层,电凝肿瘤基底部创面,术后定期使用丝裂霉素等药物膀胱腔内灌注化疗. 结果手术时间15~90 min,(52.5±37.5) min.1例术后发生严重膀胱出血,1例膀胱穿孔.22例随访0.5~2年,平均1年,肿瘤复发6例,其中原位复发4例,异位复发2例;1例合并乳糜尿,行左侧肾蒂周围淋巴组织结扎术. 结论 TURBT治疗膀胱肿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附210例报告)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肿瘤经尿道电气化手术的方法。方法:应用气化电极对210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TVBT)。结果:TVBT有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去除肿瘤效果满意,操作简便,且可多次重复,同时能降低膀胱穿孔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结论:TVBT疗效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相当,且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上皮膜抗原与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免疫标记与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4例膀胱肿瘤石蜡切片标本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肿瘤分级和分期的增加,EMA阳性细胞率明显减低(P〈0.01)。EMA的标记表达率在初发与复发及单发与多发肿瘤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均P〈0.01)。尽管EMA在男性和〉50岁口才中表达率较低,但与相应女性的≤50岁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膀胱类癌瘤(附四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膀胱类癌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处理方法。 方法 对 4例原发性膀胱类癌瘤的病理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 3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8岁。患者均有肉眼或镜下血尿 ,但无类癌综合征表现 ,其中尿脱落细胞检查癌细胞阳性 1例 ,KUB加IVU检查发现膀胱腔内充盈缺损 1例 ,B超检查发现膀胱腔内新生物 3例 ,膀胱镜检查均发现息肉样新生物 ,大小为 0 .5cm× 0 .5cm~ 4.0cm× 3 .0cm ,1例伴盆腔淋巴结肿大。 结果  3例行经尿道电切除术者 (膀胱类瘤2例 ,膀胱类癌 1例 ) ,分别随访 1、2、3年 ,未见复发。 1例晚期膀胱类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 ,术后 3个月胸片示双肺转移 ,辅以放疗和化疗 2个疗程 ,2个月后死亡。 结论 原发性膀胱类癌瘤无明显特异性症状 ,确诊依靠病理。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膀胱类瘤预后良好 ,类癌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膀胱肿瘤(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膀胱肿瘤(Ta~T2a期)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其中17例为初发肿瘤,3例为复发肿瘤。激光功率15~40W。小的肿瘤(直径〈1.0cm,窄蒂)直接汽化,大的肿瘤(直径〉1.0cm,宽带)自瘤体基底部切除,再将其周围1~2cm正常组织汽化、烧灼。结果20例膀胱肿瘤均一次切除,手术时间10~70min(直径〉1.0cm,宽蒂),平均30min。术中无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及水中毒发生,无输血。术后保留导尿时间1~5d,平均3d。16例随访3个月,4例随访半年,平均3.6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膀胱类癌的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附四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膀胱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膀胱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5 4~ 79岁。临床症状主要为无痛性肉眼血尿 ,无面色潮红、心悸、腹泻等类癌综合征表现。膀胱镜检查均发现息肉样新生物 ,5mm× 5mm~ 2 5mm×30mm。 结果  4例患者中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辅以放疗 1例 ,膀胱部分切除术 3例。临床分期 :Ⅱ期 2例 ,Ⅲ期 2例。组织学检查 :肿瘤细胞呈嗜银性染色 ,电镜下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染色 :嗜铬粒蛋白A( )、角质素 ( )。 2例分别于术后 5年和 3个月死于肿瘤转移 ;2例术后分别随访 19年、8个月 ,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膀胱类癌临床少见 ,确诊需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手术范围取决于肿瘤大小、部位 ,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9.
膀胱腔内灌注BDI—I—MT治疗膀胱癌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抗膀胱癌免疫毒素(BDI-I-MT)行膀胱腔内灌注治疗膀胱癌5例,显效1例,有效及弱效各1例,疗效不确定2例,所有患者均无病情恶化,明显毒副反应及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亦未见异常,认为免疫毒素具有极强的肿瘤杀伤能力和高度的特异性,故对肿瘤细胞具有强力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组织几乎无损伤,提示BDI-I-MT对治疗膀胱癌和预防其术后复发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手术治疗的84例膀胱癌患。术后采用米西宁(MTZ)行膀胱灌注治疗,并做随访和疗效观察。结果所有患均获6~24个月的随访。平均16.4个月,复发率为7.14%(6/84),优于其他药物灌注的预防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极轻。结论米西宁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的效果,毒副作用少而轻,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