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董陆佳综述近5年的研究结果证实乳癌(BC)患者外周血造血细胞(PBPC)中肿瘤细胞污染较预想的要严重得多[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PBPC中,10%~70%可检出肿瘤细胞污染,采用各...  相似文献   

2.
骨髓、脐血、外周血干细胞-80℃保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骨髓、脐血、外周血干细胞-80℃保存研究200051上海市血液中心范华骅马庆柏乃庆造血干细胞的体外长期保存一般采用10%二甲基亚砜低温保护剂,程序降温后贮存在液氮中[1~3],这种方法需要程序降温仪、液氮罐等价格昂贵的低温保存设备,且比较复杂、费时。...  相似文献   

3.
为估算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中祖细胞和多能因干细胞的含量,将不同数量的经G-CSF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移植到经全身照射(TBI)的同系小鼠,与骨髓移植(BMT)组比较受体鼠外周白血细胞恢复动态及长期存活率。结果显示,输入相同剂量(1×10^6)细胞14和21天时,经动员的PBMC移植鼠的白细胞数远较BMT鼠为高(P〈0.05),说明前者含有更多的祖细胞。150  相似文献   

4.
为估算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中祖细胞和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含量,将不同数量的经G-CSF动员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移植到经全身照射(TBI)的同系小鼠,与骨髓移植(BMT)组比较受体鼠外周血白细胞恢复动态及长期存活率。结果显示,输入相同剂量(1×106)细胞14和21天时,经动员的PBMC移植鼠的白细胞数远较BMT鼠为高(P<0.05),说明前者含有更多的祖细胞。150天存活期的观察发现,移植≥1×106经动员的PBMC或≥1×105骨髓细胞均可使80%左右的受体鼠长期存活;而移植1×105经动员的PBMC或1×104骨髓细胞均使50%受体鼠长期存活,提示经动员的外周血中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含量约为同样数目骨髓细胞的1/10。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高效的外周血干/祖细胞采集,探索一种简便、快速的外周血干/祖细胞监测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的幼稚细胞信号(IMI)检测通道识别和计数外周血造血祖细胞(HPC)。对25例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的供和11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患的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于动员过程中取外周血进行HPC,CD34^ 细胞和CFU-GM的检测,对采集物也进行上述检测。结果表明:在外周血标本中HPC与CD34^ 细胞和CFU-GM二间均呈良好的正相关性。所有检测病例外周血CD34^ 细胞与HPC同时上升,同时达高峰。供的峰值出现在动员的第5天,快速升高晚于白细胞。而患外周血干/祖细胞的快速升高早于白细胞。采集物中HPC与CD34^ 细胞和CFU-GM呈正相关性。采集当日外周血中HPC和CD34^ 细胞计数与采集所得CD34^ 细胞数量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结论:造血祖细胞的监测是一种快速、简便又经济的监测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机和预测成功采集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护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1998年7月~2002年4月90例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护理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是PBSC采集成功的关键,而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实施PBSC采集各项护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经有效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开展,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方法可迅速恢复造血功能,原因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富含造血祖细胞,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8.
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儿童外周血干细胞 (PBSC)的采集 ,特别是体重 <2 0kg的小儿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方法。方法  18例儿童 ,共 31次采集PBSC。①年龄小 ,血管细和不能很好地配合的儿童患者 ,在PBSC采集的前 1d ,根据患者的情况 ,选择性行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 ,插入一儿童型双腔管 (18~ 36cm) ;②采集儿童PBSC时 ,使用SVSC分离槽和SVCC收集槽 ,体重 <2 0kg的小儿 ,在初始化完成后 ,使用经射线照射过的血液预先运转分离机 ,使儿童体内的血液保持平衡 ;③在分离过程中 ,ACD/全血的比例保持在 1∶11~ 1∶13之间 ;④成人的PBSC采集一般循环量为 10 0 0 0~ 15 0 0 0ml,儿童为全身血容量的 2~ 3倍 ,每次处理血液总量为 4 80 0~ 10 0 0 0ml。结果 除 2例采集 3次外 ,其余的经 1~ 2次PBSC采集 ,均收集到足够的MNC和CD3 4 细胞 ,达到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阈值要求。结论 使用本方法能很好地采集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印年代末发现人外周血中存在有造血干细胞(PBSC),到20世纪80年代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结合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获得成功以来,PBSCT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采集足够量的干/祖细胞并有效地进行保存,回输后方能获得成功的造血功能重建。我站于2003年开始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冻存工作,共进行了3例5人次的采集及冰冻保存,回输3例,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不良反应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13SC)采集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寻找最佳的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分析1998年7月-2007年1月在我院进行的169例236次PBSC采集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结果。[结果]169例236次PBSC采集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有骨痛(77.9%)、肌肉痛(54.2%)、头痛(35.2%)、疲乏(70.8%)、恶心(8.9%)。与采集过程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有血流不足(15.7%)、枸橼酸盐中毒(18.2%)、穿刺部位血肿(2.1%)、穿刺部位渗血(1.3%)、血管穿刺侧肢体麻木(89.8%),所有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均好转。[结论]PBSC采集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过程,其潜在及存在的不良反应可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得以好转,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经有效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开展,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方法可迅速恢复造血功能,原因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富含造血祖细胞,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外周血干细胞和基质祖细胞联合移植重建造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在于造血干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质和量。移植前大剂量化疗和放疗预处理不仅破坏造血干细胞,并且也严重破坏基质细胞。为了加快重建造血,提高成功率,我们观察了外周血干细胞(PBSC)和基质祖细胞(MPC)联合移植的造血重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 动物 8~12周龄的近交系BALB/c小鼠(由白求恩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雌雄不限。将其分为3组:①供体组:24只,提供PBSC和MPC;②PBSC移植(PBSCT)组:12只,单纯接受PBSCT,作为对照组;③PBSC+MPC联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外周血干细胞在-80℃条件下保存时间与细胞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一种简便的-80℃干细胞冻存方法,其干细胞保护剂终浓度为5%二甲基亚砜(DMSO),3%羟乙基淀粉(HES)和4%人血白蛋白(HAS),不经程序降温,直接-80℃冰箱冻存,并调整细胞浓度为(2~4)×107/mL,分别对冻存1、3、6、9、12个月干细胞活性进行检测,观察台盼蓝拒染率和MNC、CD34+细胞的回收率.结果 干细胞活性在12个月内均无明显下降,其台盼蓝拒染率和MNC、CD34+ 细胞的回收率都在80%以上.不同时间冻存的干细胞活性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5% DMSO、3% HES 和4% HAS作为干细胞冷冻保护剂直接在-80℃冰箱冻存外周血干细胞的方法能有效地保护外周血干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丹参注射液对家兔粒-巨噬系祖细胞动员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方法观察了家兔循环血CFU-GM的一般特性及丹参注射液对家兔CFU-GM的动员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家兔循环血CFU-GM正常值为9.10±7.45(范围0~27.33)CFU-GM/1×10~6MNC,其数量无明显性别差异,亦无明显日间周期性变化;丹参注射液可升高循环血CFU-GM数量;当给药剂量1g/kg,连续给药8d后,循环血CFU-GM数量达高峰,为对照组的6.18倍。作者分析,丹参注射液对家兔CFU-GM动员作用的机理可能包括改善骨髓造血微循环、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向外周血迁移等,确切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丹参具有毒性小、安全范围大、来源方便等优点,以其作为造血祖细胞动员剂,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即刻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血纸胞分离机是相当安全的。但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即刻发生的相关不良反应时有发生,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当发生不良反应时,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十分重要。本院1994~1999年采集外周血干细胞576例次,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率为8.85%。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近年来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树突状细胞/疫苗、嗅鞘细胞等有关的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良恶性疾病的治疗。这些尖端技术的实验部分,有着较特殊的专业技术要求,如细胞制备、培养、保存,生长状态/细胞CD标志检测等。在国内,这些原本在研究室完成的工作在不属于科研部门的医院里就由检验科担负着,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不良反应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惠珍  刘晓华  揭素铭  李娟 《护理研究》2007,21(26):2391-2392
[目的]分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寻找最佳的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分析1998年7月—2007年1月在我院进行的169例236次PBSC采集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结果。[结果]169例236次PBSC采集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有骨痛(77.9%)、肌肉痛(54.2%)、头痛(35.2%)、疲乏(70.8%)、恶心(8.9%)。与采集过程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有血流不足(15.7%)、枸橼酸盐中毒(18.2%)、穿刺部位血肿(2.1%)、穿刺部位渗血(1.3%)、血管穿刺侧肢体麻木(89.8%),所有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均好转。[结论]PBSC采集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过程,其潜在及存在的不良反应可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得以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