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甘露醇临床应用相当广泛,但在静脉滴注时,常因药物浓度高、滴速快而对静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有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其疼痛可自穿刺点沿静脉走行向远处放射。严重时,伴有烦燥不安、心率加快、出汗、情绪激动等症状,个别病人不得不终止治疗。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上由于某些疾病如脑血管疾病需静脉多次输入20%甘露醇。在滴注时,常因浓度高、滴速快而对静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有酸胀、麻、痛等刺激症状;重引起无菌性静脉炎,表现为自穿刺点沿静脉上行10~30cm,皮肤变红,炽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呈硬索状。有的甚至管腔闭塞、静脉塌陷。我院自1996—1998年期间,对接受20%甘露醇治疗的病人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取得了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输液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输液时,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首先是穿刺点局部感到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有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索状红线,久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4.
吕姣华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144-144,155
静脉炎是临床最常见的输液反应,其症状是穿刺点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它既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物的顺利输入。因此,应针对发生原因,给予积极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静脉穿刺后还是用传统的止血方法———指压横向止血法。这种止血方法效果不可靠,因为护理人员在行静脉穿刺时,常规是先将针头刺进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有时皮下与静脉穿刺点距离较远,在拔出针头时,往往只顾及压迫进入皮下的穿刺点,而忽略了直接进...  相似文献   

6.
静脉炎是化学药物抗癌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的症状是局部穿刺点疼痛,发红、肿胀、灼热、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改变.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将静脉炎分4级[1].①0级:穿刺点无疼痛,无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②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③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④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在化疗过程中有很多的相关因素可引起静脉炎,现重点分析静脉炎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7.
β—七叶皂甙钠静脉注射后引起静脉炎的防护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β-七叶皂甙钠是抗渗出和增加静脉张力药,具有消肿、抗炎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用于脑水肿,创伤或手术引起的肿胀,也用于痔疮,下肢静脉曲张等血栓性静脉炎.其制剂为粉剂.使用前用氧化钠注射液溶解后静脉注射.要求快速静脉注射.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起局限性静脉炎,甚至红、肿、热、痛等水泡反应.我科主要用于治疗脑出血、脑血栓、周围血管病和格林巴利综合症、面神经炎等.在静脉注射时常因药物浓度高,静注速度较快而对静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其疼痛可自穿刺点沿静脉走行向上扩散,严重时伴烦躁不安…  相似文献   

8.
李新萍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4):764-764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主要的症状是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现重点分析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相似文献   

9.
灭菌凡士林纱布联合中心静脉换药包在CVC拔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导管(CVC)是经过皮肤直接自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进行穿刺,沿血管走向直至腔静脉的插管。中心静脉因其管径粗、血流速度快、血流量大、导管长度相对较短、穿刺成功率高、不受输入液浓度与pH值的限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拟"七味通脉热敷贴"干预输液性浅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模型组:每次在羊后肢浅静脉输入20%甘露醇后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对照组:每次在羊后肢浅静脉输入20%甘露醇后沿穿刺点周围静脉给50%硫酸镁湿敷。试验组:每次在羊后肢浅静脉输入20%甘露醇后沿穿刺点周围静脉给予自拟"七味通脉热敷贴"贴敷,至下次穿刺时取下。观察光镜下羊后肢浅静脉管壁的细胞变化。结果:模型组光镜下见羊后肢浅静脉管壁细胞壁聚集了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并且有血栓的形成;对照组光镜下见羊后肢浅静脉管壁细胞壁有炎细胞浸润,还可见到有细胞壁细胞水肿,但比模型组轻;试验组光镜下见羊后肢浅静脉管壁细胞壁相对比较完整,几乎看不到炎细胞的浸润,无细胞水肿。结论:自拟"七味通脉热敷贴"局部外敷,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预防浅静脉炎明显优于50%硫酸镁湿热敷,且价格低廉,护理操作性强,无皮肤刺激等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对暴露较好的静脉,进针尽量采用快速穿刺法。由助手固定好患儿头部,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拇食指持穿刺针,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稍移,将针头近似于平行刺人头皮,然后沿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同时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或感觉有突破感但无回血时,停止进针,轻轻挤压输液管前端,有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行最终到达上腔静脉。由于神经内科病人在输液管理上存在几大特点:一是分时段使用脱水药物,多次穿刺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损伤较大。二是治疗周期长,多在10天以上。三是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治疗常用的高渗脱水剂(如甘露醇,尼莫地平)可加重外周静脉的损伤且不易恢复,轻者有局部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无菌性静脉炎。鉴于以上几点原因,我们对适应病人在早期进行了置管,大大提高了病人的输液管理,从而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拔针按压是头皮静脉穿刺输液的最后一个环节。临床上拔针时由于按压方法不当,经常会导致穿刺处的疼痛、皮下瘀血、穿刺点出血等不良反应,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影响以后的穿刺,且严重影响护患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拔针按压方法进行改进,自2008年5~10月临床应用以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依托咪酯引起静脉炎1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青  傅卫红  高炳趁  唱荣艳 《医学争鸣》2005,26(24):2264-2264
1临床资料 1999-01/2004-05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500例,应用依托咪酯(0.3mg/kg)iv作全麻诱导引起静脉炎152例(10%).男66例,女86例,年龄25~55(平均42)岁.依托咪酯的给药途径均为下肢内踝大隐静脉穿刺,术后1~2d内穿刺部位出现不适、发红,下床活动后有轻微疼痛48例(32%);术后3~4d穿剌部位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行条索状红线10~15cm,有压痛68例(45%);住院期间症状不明显,出院5d后返回医院,检查见由穿刺点部位向上沿静脉走行出现棕色色素沉着呈条索状硬结影,轻度肿胀,皮温略高,压痛36例(24%).  相似文献   

15.
王玉玲  常丽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97-198
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制品或生物碱制剂,根据有关资料报道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性药物发生渗漏性损伤的可能性为9.65%。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渗漏可分为3型:①红热型:沿静脉血管走向处发红,发热,肿胀疼痛。②栓塞型:沿静脉血管走向出变硬,呈条索状硬结,血流不畅伴疼痛。③坏死型:沿静脉穿刺部位肿痛加剧,皮肤发黑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方法 对72例行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危重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优缺点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穿刺成功70例,成功率97%。穿刺误入股动脉4例,发生巨大血肿1例,小血肿1例,导管无法置入1例,置管后穿刺点渗血不止1例,无神经损伤、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股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因其本身技术上的缺陷在临床上日趋少用,但对颈部及胸部外伤、颈部手术、头颈部烧伤、气管切开等危重患者在无法行颈内静脉穿刺时仍可采用。  相似文献   

17.
颈静脉穿刺可分为颈内静脉穿刺和颈外静脉穿刺两类,一般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但近年来临床各科在某些情况下也时常采用。由于颈外静脉的管径相对较粗,其静脉的位置也较为浅表,显露清楚,所以穿刺时容易1次成功,因此通常都采用颈外静脉穿刺。而颈内静脉穿刺比颈外静脉穿刺的技术难度大,因为颈内静脉起自颅底静脉孔,沿颈部下降与颈总静脉伴行,之后在颈根部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相似文献   

18.
β-七叶皂甙钠输液渗漏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七叶皂甙钠为抗渗出和增加静脉张力药,但静脉用药时常因滴速过快,穿刺不当,而对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年5月~2002年5月,我科发现因β-七叶皂甙钠输液渗漏所致患者静脉炎病例10例,男4例,女6例,其中8例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为穿刺肢体轻度肿胀,疼痛沿静脉穿刺点出现一条较短的红线,输完液后经热敷红线很快消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经过皮肤直接自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进行穿刺,沿血管走向直至腔静脉的插管或经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1]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最早由werner ferssmon 1929年报道开始,中心静脉因其管径粗、血流速度快、穿刺成功率高、不受输入液浓度与PH值的限制,输入的液体很快被血液稀释,而不引起对血管壁的刺激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王敏 《中外医疗》2009,32(10):147-147
化疗性静脉炎首先是穿刺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缸线,按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穿刺处有脓液,随后出现局部紫斑溃疡、坏死,皮下组织受累,活动受限,伴有畏寒、发热、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全身症状。溃疡形成后,由中心向外逐步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沿血管走向出现串状皮疹、浅表的红斑,水肿,硬结、奇痒、触痛,个别患者可出现心悸、不适的感觉,停止用药1d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