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霉素预防肠粘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红霉素对术后腹腔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两种腹腔粘连动物模型,将36 只大鼠随机分为红霉素组(8 mg/kg ,首次舌静脉注射,以后1 次/8 h ,背部皮下注射,连用3 d) 和对照组。术后第9 d 处死动物,入腹观察腹腔粘连情况。另外,将124 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红霉素组(1 g/d ,连用3 d ,静脉滴注) 和对照组,分别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随访18 个月,观察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 在两种模型中,红霉素组的粘连得分及粘连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 .01) 。红霉素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 .01 , P < 0 .025) 。结论 红霉素可预防腹腔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利于肠功能的恢复,且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李正才  程翔  胡宁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0):707-708
目的探讨生物胶体液对预防术后粘连眭肠梗阻及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14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1例和对照组凹例,研究组术中使用生物胶体液冲洗手术区域并保留部分于腹腔内,对照组未使用,比较2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和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P〈0.05)。结论腹部手术中应用生物胶体液安全有效,对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显著作用,可作为术中的常规操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手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腹部手术的64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出院时发放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反馈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预防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2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各36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和针对性护理(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和首次离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2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术尔泰预防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剖宫产术的120例产妇分为2组,每组60例。关腹前用生理盐水对盆(腹)进行冲洗后,对照组继续应用甘露醇冲洗;观察组则应用250 mL术尔泰冲洗后留置80 mL左右。观察2组盆腔粘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盆腔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关腹前,应用术尔泰液冲洗并留置盆(腹)腔,可减少术后盆腔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恒温腹腔冲洗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患者肠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36例重症胰腺炎术后行腹腔冲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输液恒温器将腹腔冲洗液温度控制在30~35℃进行持续腹腔冲洗,而对照组不加温或采用暖水袋加温。结果两组肠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用输液恒温器加温进行腹腔冲洗,能有效减少肠痉挛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几丁糖联合胃复安针预防术后腹腔粘连.方法:对我科自2008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80例常见的急腹症手术患者,随机分组,一组予以几丁糖和胃复安针,对照组无上述处理.结果:198例患者同时使用几丁糖联合胃复安针,出现腹腔粘连8例,发生率为4.0%,182例未使用几丁糖也未使用胃复安者,出现腹腔粘连30例,发生率为16.4%,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检验P<0.05).结论:在急腹症手术患者中,联合应用几丁糖和胃复安能有效的减少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预防术后腹腔粘连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05-2017-05间在柘城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生理功能、精神状态、情感职能、社会应激等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0.
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选择 132例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观察组 (除常规护理外 ,采用下肢主动或被动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 )和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表明 :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P<0 .0 1) ;炎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 .0 5 )。提示 :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可阻止肠间袢的粘连 ,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