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张家骏 《中医药学刊》2005,23(11):1959-1961
3关于“自序”内容之探讨 现存传刻本《伤寒论》并无“自序”字样,名之为“伤寒卒病论集论曰”.下面让我们从“论曰”本身的内容依次探讨一下,以笔者的窥管之见“妄加”评论,以作抛砖引玉,仅供同道讨论参考而已.还要申明一下:本文只是探讨一下本文的成文年代,并非否定本文是一篇优秀文章.  相似文献   

3.
张家骏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56-2158
4关于奏折的质疑 刘渡舟先生主编、钱超尘副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称赵开美刻“宋本”)还特地在序后印上了“奏折”和许多编校大臣的大名和身份,这是赵刻坊本为提高这本《伤寒论》的身价所加上去的。然反而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让人觉得奇怪而疑窦丛生,不妨让我们探讨一下。鉴于年湮代远,史料太多,查阅困难,笔者又非宋史专家,只能挂一漏万、抛砖引玉,以供同道参考和批评指正(单查看一遍宋史得花半年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4.
张家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0):1777-1778
2关于张仲景自序问题 前言:"张仲景自序"如果被看作为<黄帝内经>中之"黄帝岐伯对白",则读者自会明白这是假托黄帝岐伯以写文章来表达作者本意.然<伤寒论>之"论日",被作为张仲景"自序",并进而作为考证张仲景生卒年代之依据,被看作真是张仲景自己写的文献,那就有必要考证一下了,这到底是否是张仲景自己所写?否则会引入歧途,对读者有明显误导作用.事实上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都相信此序系张仲景之自序.(应予注意的是:所谓自序就连<伤寒论>原著亦未标示"张仲景序",仅是"伤寒卒病论集,论曰"),并以此而推断一些史实:如"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是"十卷"、还是"十六卷"?等等,这些本来史实有据,不会引起混淆的问题,由于"自序"的"认定",反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混淆,更有甚者把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中所记载的<伤寒卒病论>篡改为<伤寒杂病论>[1],如此引证文献实不可取,所以似有必要加以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5.
张家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56-2158
4 关于奏折的质疑 刘渡舟先生主编、钱超尘副主编的<伤寒论校注>(称赵开美刻"宋本")还特地在序后印上了"奏折"和许多编校大臣的大名和身份,这是赵刻坊本为提高这本<伤寒论>的身价所加上去的.然反而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让人觉得奇怪而疑窦丛生,不妨让我们探讨一下.鉴于年湮代远,史料太多,查阅困难,笔者又非宋史专家,只能挂一漏万、抛砖引玉,以供同道参考和批评指正(单查看一遍宋史得花半年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6.
张家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1959-1961
3关于"自序"内容之探讨 现存传刻本<伤寒论>并无"自序"字样,名之为"伤寒卒病论集论曰".下面让我们从"论曰"本身的内容依次探讨一下,以笔者的窥管之见"妄加"评论,以作抛砖引玉,仅供同道讨论参考而已.还要申明一下:本文只是探讨一下本文的成文年代,并非否定本文是一篇优秀文章.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亦是中医的必读教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此,则<伤寒论>版本的优劣也就相应地显得重要了.<伤寒论>由汉张仲景成书传到宋初,历经诸师传抄及战乱兵燹,至宋·林亿校勘而定型.自定型后目前传世的成注本与赵开美刊刻本孰优孰劣,未能定论.该文就此点引出的一些问题发表拙见,暨与刘渡舟、钱超尘先生商榷、探讨.该文试度从文献角度加以考证,秦汉以前无自序其书于扉页者;结合历史记载对"自序"内容进行剖析,从逻辑推理分析其"论曰"不像仲景自己所序;从<伤寒论>条文内容分析,可证赵刻本与成注本之不同;从"奏折"内容及对校勘者官员的身份、年代、职称等分析,可得出赵刻本系得自民间仿本,而非真宋本,而成注本则更为可信,窥管之见,仅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杂病"之说概念未清。"杂病"与"伤寒"并非清晰而相对的分类,"杂病"是对《金匮要略》篇目方式的形容,因其内容较为繁杂、凌乱、多样,而不如《伤寒论》中具有三阴三阳的系统,故言其为杂病。以"杂病"之说解释仲景书的特点,概念不清,不如以"卒病"概念释之。"卒病"是张仲景的写作重点,但不代表其中不可讨论"痼疾",因"痼疾"基础上所出现的"卒病",其诊治的原则更为复杂,故篇中不少内容即从此角度进行论述。张仲景以"卒病"为写作重点,而痼疾则作顺带讨论,以《卒病论》作为书名,更能显出其写作目的,亦能够打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属"外感"与"杂病"的错误概念,恢复本为一书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10.
陈建杉  江泳 《光明中医》2002,17(1):34-36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强调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其主要精神在提示医家治病当有缓急先后、轻重之分 ,然后世有些医家以此为据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墨守成规 ,一味考虑新病 ,忽视痼疾的影响 ,用药单一 ,以至起效甚微或延误病情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诚然 ,临证中有痼疾加以卒病 ,先治卒病的情况 ,但更多的是二者加以兼顾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疾病的病理过程、病理产物等相互影响 ,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消长 ,故《内经》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素问·上古天真论》…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本为东汉张机(仲景)所撰,在中国医学史和历史上,久已定谳.但由于汉魏史书未为张机立传以及史书阙载等原因,以致在疑古考伪风气的影响下,对于《伤寒杂病论》本为张仲景所撰,又成疑案,时有异说,见诸报刊,不免使人迷惑不解.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对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历史,略做简要考察辨正.不妥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13.
14.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文刚,孙丽华《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主要规律之一。它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方剂药量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整个中医学方剂药量比例变化的某些规律,将对发展仲景学说,完善...  相似文献   

15.
曾志纯 《光明中医》2014,29(12):2492-2493
中医最早著名医学家(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杂病的辨证论治,其中腹诊内容相当丰富,如胸胁苦满、心下急、心下痞、气上冲胸、腹中寒及上冲,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脐下悸、少腹里急、少腹拘急等.在《伤寒杂病论》中许多休文对腹证均有记述和处方,笔者依其理论,对外科急腹证暂无手术指征进行保守治疗,使腹诊与处方论治相结全,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舌含法此法是将药末置于舌下,刺激局部,或通过舌下黏膜迅即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杂疗方》救治“脉动而无气”的昏迷者,“令人以桂屑着舌下”以开其心窍,回复阳气。2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灌)入鼻腔内,经  相似文献   

17.
助读《伤寒杂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付 《中医药学刊》2006,24(5):799-799
学用《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医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点与难点,是诊治常见病与疑难病的向导,欲学好用活《伤寒杂病论》,若没有合适的参考用书作指导,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应用能力,《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大辞典》(130万字)的出版,则为深入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参考用书.  相似文献   

18.
以《伤寒杂病论》序名及序文为考释目标,从收集的17种不同版本的序名为突破口,以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词组为研究对象及研究要点,逐一进行考证,从而得出了《伤寒杂病论》序名及序文不为仲景所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桂林古本《伤寒论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方法:搜寻历代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桂林古本在《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及整个中医学的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结论:深入探讨古本内涵,更有助于领会《伤寒杂病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烦躁【原文】伤寒烦躁,何以明之?烦为扰忧而烦,躁为愤躁之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析而分之,烦也躁也,有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经有烦疼、烦满、烦渴、虚烦,皆以烦为热也。有不烦而燥者,为怫怫然便作躁闷,此为阴盛格阳也。虽大躁欲于泥入中卧,但欲饮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所谓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