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清秀  刘靖芳 《医学信息》2019,(10):108-109
目的 探讨铁代谢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42例设为对照组。均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铁、转铁蛋白(TRF)、铁蛋白(SF)、运铁蛋白饱和度(TS);采用生化检测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分析2型糖尿病与铁代谢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铁(7.34±1.21)μmol/L、TRF(7.10±1.22)g/L、SF(119.28±12.15)μg/L、TS(33.55±4.56)%、FBG(10.52±1.29)mmol/L及HbAlc(9.73±1.25)%的表达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53±0.95)μmol/L、(0.55±0.12)g/L、(102.42±10.93)μg/L、(23.21±3.29)%、(5.98±0.74)mmol/L(6.1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2型糖尿病与血清铁、TRF、SF及TS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铁代谢指标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促进关系,因此加强铁代谢测定能为2型糖尿病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PRC)前后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蛋白(SF)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了输注PRC前后血清EPO和SF水平的检测,并以3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缺铁性贫血患者在输注PRC前血清EP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血清SF则显著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2周后血清EPO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SF与正常人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注PRC对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了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PRC)前后血清铁蛋白(SF)、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B12)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2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进行了输注PRC前后血清SF、FA和VitB12水平测定,并以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缺铁性贫血患者在输注PRC前血清SF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而血清FA、VitB1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2周后除SF水平与正常人比较仍有差异外(P〈0.05),而FA和VitB12水平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输注PRC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脂联素(APN)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变化以及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用ELISA法测定T2DM患者血清APN,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测定UAER以及用吡格列酮治疗后APN和UAER的变化。结果显示,DM、DN组APN水平均较正常人低(P〈0.01),但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高(P〈0.01),并与UAER呈正相关(r=0.284,P〈0.05),DN组经吡格列酮治疗后,能降低尿白蛋白水平(P〈0.01)和提高血清APN水平(P〈0.01)。APN和UAER与DM、DN的发生发展有关,对指导糖尿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糖铁胶囊(商品名:红源达)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广州市内4家医院按入选标准选择480例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给予多糖铁胶囊治疗(口服,150mg/次,2次/d),同时服维生素C片0.3g。治疗第2、4和8周后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比较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及可溶性血清铁蛋白受体(sTfR)变化及安全性。结果多糖铁胶囊治疗2周后SF、sTfR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4周后RBC计数、Hb、SF、sTfR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8周后RBC计数、Hb、SF及sTfR较治疗前升高非常明显(P〈0.01),但SI在各检测时间的复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发应。结论多糖铁胶囊治疗妊娠合并IDA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探讨孕妇缺铁性贫血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清铁蛋白(SF)检测对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MCV和RDW,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铁蛋白,并对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RDW、SF中度贫血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贫血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F测定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性达88.4%,3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达96.6%。结论孕妇在妊娠中期检测SF是铁营养状态监测的一个敏感指标,而MCV、RDW、SF三项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血清SF、β2-m和CRP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铁蛋白(SF)、β2-微球蛋白(pβ2-m)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42例冠心病患者血清SF、β2-m和CRP水平的变化,并以35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SF、β2-m和CR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SF、β2-m和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285、0.6018,P〈0.01)。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SF、β2-m和CRP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指导临床实践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红霞  殷丽丽 《医学信息》2007,20(8):1446-1447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CRP与血脂的检测,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OLYMPUS-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CRP与血脂。结果CHD患者CRP、TC、TG、LDL、apoB、Lp(a)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DL、apoA低于正常组(P  相似文献   

9.
CA19-9和肝功能联合检测用于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胰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CA19-9及肝功能各生化指标水平在胰腺癌、急慢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探索多指标联合检测用于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胰腺炎的临床价值。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与生化比色法分别检测70例胰腺癌患者、4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2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及65名正常人血清中CA19-9和肝功能各生化指标的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胰腺癌组、急慢性胰腺炎组的AL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CA19-9、TBA、DBIL、AST、γ-GT及AL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TBIL及ALT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胰腺癌组与急性胰腺炎组相比,CA19-9及ALB水平显著升高(P〈0.01),γ-G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慢性胰腺炎组相比,仅有CA19-9水平显著升高(P〈0.01)。两胰腺炎组比较,各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胰腺癌组内,CA19-9与肝功能多个指标有相关性,但与γ-GT的相关性较显著(r=0.339,P=0.004);慢性胰腺炎组内CA19-9仅与γ-GT有显著的正相关(r=0.570,P=0.006);急性胰腺炎组内,CA19-9与TBA、DBIL、ALT、AST、γ-GT及ALP均有显著的正相关(r〉0.5,P〈0.01)。胰腺癌、急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因此,同时测定CA19-9和肝功能各生化指标对胰腺癌和急慢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DM2)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血清肿瘤标志物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HbA1C、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铁蛋白(Ft)、β2微球蛋白(β2-m),分析112名DM2患者患病时间、HbA1C与肿瘤标志物间的相关性。结果:DM2患者的HbA1C、CA125、CA19-9、Ft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M2患者的年龄与AFP、Ft呈显著负相关。患病时间与F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HbA1C水平与CEA、CA125、CA19-9、Ft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P〈0.01,P〈0.05)。AFP与CEA、Ft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5)。CEA与CA15-3、CA19-9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1)。CA125与CA19-9呈显著正相关(P〈0.01)。CA15-3与CA19-9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DM2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Ft的水平较正常人组升高。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Ft随HbA1C的升高而增加,与患病时间的长短无关。高血糖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及预后之问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63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cy水平,同时以32例其他疾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结果:各型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Hcy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病程、性别、预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史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Hcy血症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脑血管疾病发病及其并发症之间的关系,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法分析比较了148例脑血管病患者和32名对照组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结果显示:血清Hcy含量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1);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发症患者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与无并发症患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清Hcy水平升高与否在不同并发症及无并发症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高Hcy血症是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下降有关,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并发症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到我院就诊149例冠心病患者相关资料,分析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Lp(a)、Hcy以及LDL水平,三指标水平对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诊断价值,对三指标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07%(15/149);研究组患者血清中Lp(a)、Hcy以及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Lp(a)、Hcy以及LDL对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诊断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0mg/L、15μmol/L以及3.78mmoL/L,,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3.27%、84.35%与81.29%,其诊断特异性分别为79.35%、81.34%以及80.24%;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p(a)与Hcy之间关系为正相关(r=0.371,P<0.05),Hcy与LDL之间为负相关(r=-0.513,P<0.05),Lp(a)与LDL之间没有相关性(r=0.068,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Lp(a)、Hcy以及LDL水平异常升高状态会增加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叶酸、维生素B12 等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病变的关系 ,探讨其血浓度在预测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变中的意义 .方法 对 2 2 4例患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和 10 6例健康体检正常的对照组应用荧光偏振法 (FPIA)分析血清HCY和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 (MEIA)测定血清叶酸、VitB12 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 心肌梗死组、脑溢血和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叶酸浓度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VitB12 含量仅在脑梗死组中低于正常对照组 .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和心绞痛组的血清HCY和叶酸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在冠心病、脑卒患者中血清HCY浓度与血清叶酸浓度呈负相关 (r=- 0 .6 0 8,p<0 .0 1;r=- 0 .6 87,p<0 .0 1) .结论 在老年人群中血清HCY浓度增高与低叶酸水平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用荧光偏振 (FPIA)法检测血清HCY浓度可作为评价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敏感可信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ICVD)和心血管(CHD)疾病患者醛固酮(aldosterone,Ald)与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关系。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WHO及国家相关机构认可的工作定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10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清Ald和血浆ET-1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与正常人(62.52±10.40)pg/ml比较,ICVD和CHD各组Ald水平均显著增高,以高血压组(HBP)增高最为显著(89.69±30.11)pg/ml,两组Ald水平增高顺序为HBP〉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急性脑梗死(ACI)〉冠心病(CHD)〉脑梗死后遗症(SCI)。②ET-1水平与对照组(58.25±12.2)pg/ml比较各组亦显著升高,HBP组ET-1为(80.29±18.35)pg/ml,相差极为显著(P〈0.01),其中HBP〉ACI〉CHD〉VBI〉SCI。③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Ald与ET-1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其中ICVD组93例患者,血清Ald与血浆ET-1(r=0.459,P〈0.01);HBP组Ald与ET-1(r=0.561,P〈0.01);CHD组Ald与ET-1(r=0.20,P〈0.05)。结论:Ald与ET-1与缺血性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浓度变化可作为评价心脑血管疾病时血管受损程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大样本研究了解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449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包括脑出血患者1060例、脑梗死患者3145例、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2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患者266例,另外选取251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FT3、FT4、T3、T4、TSH水平.结果 脑血管疾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FT3、FT4、T3、T4、TSH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FT3、T3、T4、TSH水平低于对照组,FT4高于对照组.将脑血管疾病患者进一步分为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组及TIA组等4组,与对照组一起比较,FT3、FT4、T3、T4、TSH在5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T3、T3、TSH在各组中位数均为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组<TIA组,FT4在各组中位数为脑出血组>脑梗死组>TIA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组,T4在各组中位数为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组>TIA组.结论 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可反映不同类型脑血管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水平,探讨其在OSAHS合并CVD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OSAHS64例,分为单纯OSAHS组、OSAHS+CVD组,并选择单纯CVD和健康人群作为对照,分别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测定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血氧饱和度(SaO2)。同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Hcy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OSAHS+CVD组的Hcy高于正常对照组、单纯OSAHS组和单纯CVD组(P<0.01);单纯OSAHS组、OSAHS+CVD组和单纯CVD组的TC、TG、LDL-C值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0.01),HDL-C值比正常对照组低(P<0.01),但三疾病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SAHS患者Hcy水平升高可能是OSAHS患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烟雾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及与烟雾病发病机制中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50例烟雾病患者的年龄分布及临床症状,对确诊烟雾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收集烟雾病患者血清样本术前250份,术后250份,所有患者根据MRA影像结果分为6期,Ⅰ、Ⅱ、Ⅲ期为烟雾病发展早期,Ⅳ、Ⅴ、Ⅵ期为烟雾病发展晚期,正常对照组250例,测定所有入组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结果 烟雾病患者250例中,缺血型201例,占80.40% (201/250);出血型45例,占18.00% (45/250);混合型4例,占1.60%(4/250).烟雾病术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烟雾病术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烟雾病患者术前组和术后组Hcy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术前高Hcy血症患者89例,占35.60%.其中32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均无再出血,166例以缺血为首发症状的病例中145例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2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高HCY血症患者87例,占34.80%.结论 本研究提示血清Hcy可能参与了烟雾病血管损伤的发病过程,对烟雾病患者常规监测Hcy水平并与影像学技术结合,可作为烟雾病高危患者临床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sCRP和SF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血清铁蛋白(SF)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和SF浓度。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hsCRP和S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和SF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增高,两者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和预示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皮质醇(Cortisol)与ACVD患者应激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观察应激状态下ACVD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ortisol的含量情况,并和无应激反应ACV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SOD含量,应激反应组低于无应激反应组(P〈0.05),无应激反应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MDA、IL-6、TNF-α和Cortisol含量,应激反应组都高于无应激反应组(均P〈0.05),无应激反应组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结论:氧自由基、IL-6、TNF-α、Cortisol共同参与了ACVD应激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可以通过监测外周静脉血中SOD、MDA、IL-6、TNF-α和Cortisol的含量作为预测ACVD应激性并发症的指标,同时亦可将其作为临床干预效果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