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中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中34例PCT阳性患者,进行抗生素使用后3d、7d、14d的PCT水平连续监测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PCT阳性患者首次含量为(12.45±2.91)ng/ml,显著高于PCT阴性病例和健康体检正常人组(P<0.01);在抗生素使用后的3d、7d、14d,PCT值明显下降,阳性率逐次降分别为48.98%、28.57%、10.20%,与入院当天6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结论:血清PCT水平与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抗生素的及时应用及疾病转归密切相关,动态监测PCT在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病程中的变化,对评估感染病情、指导抗生素使用、判断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老年肺炎在老年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56.9%),如不积极治疗阻塞气道,严重影响通气功能,使肺部感染经久不愈[1],且为主要死亡原因(74.5%)[2],故早期的病因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是促使老年患者康复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血清降钙素(procalcitonin,PCT)是正常人血清中存在的含116个氨基酸的糖蛋白。败血症时,血浆PCT水平明显升高。与传统的感染检测指标相比,PCT具有灵敏、特异、可早期检测特点,而且PCT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动态变化在老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老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措施,对照组由主管医师通过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决定使用抗菌药物的治疗时机.实验组于入院后第1、第3、第7和第14天检测血清PCT水平,据PCT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来决定抗菌药物使用.观察两组患者的抗菌药物疗程、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二重感染率、临床有效率、住院病死率、半年随访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停用抗生素时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1.8%,病死率6.1%,实验组总有效率87.9%,病死率4.5%,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疗程、抗生素费用和二重感染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停用抗生素时两组患者WBC、CRP和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清PCT水平可作为老年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治疗中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评价抗菌药物疗效及作为停用抗生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细菌性肺炎的关系。方法:按严重程度综合评分将127例下呼吸道细菌性肺炎患者(细菌性肺炎组)分为Ⅰ级40例,Ⅱ-Ⅲ级49例,Ⅳ-Ⅴ级38例;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PCT水平,采用全自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统计学分析其与35例下呼吸道非细菌性肺炎患者(非细菌性肺炎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差异及细菌性肺炎严重程度与PCT和hs-CRP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和非细菌性肺炎组相比,细菌性肺炎组血清PCT、hs-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且细菌性肺炎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93、0.976,P均0.05)。结论:血清PCT和hs-CRP水平升高有助于鉴别下呼吸道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还能反映细菌性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新生儿感染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348例,分为重症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性疾病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评估其对新生儿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重症感染组PCT水平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局部感染组PCT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高值组住院周期高于中值组和低值组,中值组住院周期高于低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CT≥0.5ng/mL时,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9%和97.1%;当PCT≥2ng/mL时,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37.8%和99.7%。结论PCT是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新生儿感染的诊断指标,PCT水平的高低还可用于新生儿感染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8.
周庞虎 《微循环学杂志》2012,22(3):42-43,46,6,10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对骨伤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137例骨伤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72例)和非细菌感染组(65例),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一步免疫夹心法和最终荧光检测相结合测定血清PCT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比较以上各组及细菌感染组感染控制后(细菌感染控制组)血清PCT、CRP的差异。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1),但细菌感染组血清CRP水平与非感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血清PCT和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细菌感染控制组血清PCT和CRP水平较细菌感染组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水平接近。以2ng/ml为PCT诊断细菌感染分界点,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50%和88.70%,显著高于CRP(P<0.05)。结论:血清PCT、CRP水平检测对骨伤感染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对我院已诊断为细菌感染的137例病例测定PCT,并与其他非细菌感染的80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病例与非感染病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CT是诊断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目前最敏感的特异性指标,亦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肺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为临床鉴别诊断肺感染源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肺感染患者131例,将肺感染种类分为G+菌感染组61例,G-菌感染组52例,真菌感染组18例,对照组为门诊体检健康人员78名.检测各组血清中CRP和PCT水平.结果 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G+菌感染组、G-菌感染组和真菌感染组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G菌感染组与G+菌感染组比较,CRP和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CRP和PCT处于低水平状态.结论 CRP和PCT水平检测对肺感染分类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70例早期、术后无复发的恶性肿瘤病人及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二组病人微循环病变发生率相近。但各分项积分值、总积分值及综合分析,晚期组病人异形管袢、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袢周出血等病变发生率及积分值均明显高于早术组病人。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恶性肿瘤病人无论早期还是晚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微循环障碍也越明显。提示恶性肿瘤的分期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D-二聚体动态监测,探讨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前及术后1、3、5、7日的空腹静脉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检测,并对检测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消化系统组、呼吸系统组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生殖系统组(P<0.01),消化系统组与呼吸系统组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男性组与女性组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5).推测D-二.聚体在手术后变化趋势为术后1日有明显升高,3日出现小幅度回落,5日再次升高,7日达到高峰.结论 监测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栓类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观察151例恶性肿瘤(MT)患者甲襞微循环(NFM)16项指标中,12项异常率及四项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食道癌的NFM形态学及襻周状态改变最显著,流态学改变突出是肺癌和肝癌的特征。转移者流态异常比无转移者增高显著(P<0.01)。患者NFM改变的机理与其血液流变性异常有关。微循环障碍可促进MT的生长及转移。认为NFM的检测对了解病情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微循环的改善,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及转移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法对50例正常人、90例良性疾病患者及160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A的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血清SA水平在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及经过相关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结果:各恶性肿瘤组血清SA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各恶性肿瘤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P〈0.01);各组织学类型恶性肿瘤组血清S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但各组织学类型恶性肿瘤组之间血清S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恶性肿瘤患者经相关治疗后,病情好转组血清SA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P〈0.01);病情恶化组血清SA水平有上升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SA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疗效判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了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了血浆ET和血清TNF-α测定,并与30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手术前白内障患者血浆ET和血清TNF-α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术后1个月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白内障患者血浆ET和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检测4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经过4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流态积分和总积分值明显增加,与化疗前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化疗后可使患者这种微循环障碍加重。甲襞微循环检查可以作为肿瘤血瘀证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TSGF与CEA浓度变化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和癌胚抗原(CEA)浓度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检测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TSGF与CEA浓度,并评价其浓度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TSGF阳性92例,阳性率92%,平均血清浓度141.75U/mL;CEA阳性94例,阳性率94%,平均血清浓度40.75ng/mL。化疗后,TSGF平均血清浓度116.50U/mL,较化疗前下降25.25U/mL;CEA平均血清浓度20.50ng/mL,较化疗前下降20.25ng/mL。100例患者化疗后完全缓解(CR)15例,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或无变化(NC)35例,进展(PD)32例,故化疗有效(CR+PR)者共33例,有效率33%。在33例化疗有效患者中,TSGF平均下降55U/mL,化疗前后血清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CEA平均下降32ng/mL,化疗前后血清浓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NC、PD患者化疗前后TSGF及CEA血清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SGF与CEA均与肿瘤消长及转移复发呈正相关,特别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TSGF较CEA变化明显,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临床上观察化疗疗效及患者转归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营养支持治疗对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改善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检索1995年1月1日~2019年4月31日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营养支持治疗对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实验组为常规抗肿瘤治疗加营养支持,对照组为常规抗肿瘤治疗和普通膳食,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营养风险、不良反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篇文献、5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8.29,95%CI:4.84~11.74,P<0.05);实验组P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58.54,95%CI:38.98~78.10,P<0.05)。对照组发生营养风险的可能性是实验组的2.7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75,95%CI:1.80~4.20,P<0.05);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是实验组的1.1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2~1.34,P<0.05)。结论 合理的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终末期恶性肿瘤患者ALB、PA和降低营养风险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和乳酸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于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SAP患者68例,在患者入院后的第1、4、7天及好转后转出或死亡前分别对患者血清CRP含量、PCT浓度和乳酸水平进行检测评估APACHE-II分值,并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分析法检测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CRP、PCT和乳酸水平.结果 存活组中,与第1天相比,第4天和第7天及转出前患者的血清CRP水平、PCT浓度、乳酸含量以及APACHE-II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在死亡组中,与第1天相比,第4天和第7天及转出前患者的血清CRP水平、PCT浓度、乳酸含量以及APACHE-II评分均显著性增加(P<0.05).与同时期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PCT浓度、乳酸含量以及APACHE-II评分均显著性增加(P<0.05).此外,血清CRP浓度、PCT水平和乳酸含量均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813, r=0.726, r=0.652,P<0.05).结论 随着SAP患者的病情发展,血清CRP含量、PCT水平、乳酸浓度以及APACHE-II评分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这表明动态监测SAP患者血清CRP含量、PCT水平、乳酸浓度以及APACHE-II评分的改变有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方向以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最终减少AP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