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永辉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57-15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法在平坦型食管癌的应用。方法:先在内镜下观察食管黏膜有无异常,选择性用1.5%卢戈液涂布染色,对呈现碘不染色的不同部位,分别活检送病理检查。并观察分析内镜下所见碘染色与活检送病理的关系。结果:5828例胃镜中发现平坦型食管癌48例。其中食管早癌43例,5例呈表浅分布。结论:卢戈液染色法可提高平坦型食管癌发现率,在肉眼难以分辨的食管癌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NBI-ME)在平坦糜烂型胃炎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10月在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符合样本的平坦糜烂型胃炎患者186例,随机分成3组,普通内镜+活检组70例,NBI-ME+活检组62例,NBI-ME组54例,比较三组的萎缩与肠化检查结果。结果:与普通内镜+活检比较,NBI-ME组在胃镜检查中能很好的发现平坦糜烂型胃炎中的萎缩与肠化,两种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I结合放大内镜在基层医院中诊断平坦糜烂型胃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8~2008.3间共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发现大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者共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197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398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361个(90.8%),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393个(98.7%)。FICE放大内镜比染色放大内镜更能清晰显示粘膜毛细血管结构形态(P〈0.05),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FI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为91.3%(359/398),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2.4%(328/398)(P〈0.05)。结论FICE放大内镜可以观察粘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特别有利于发现平坦型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梁平  杨怡  梁川  周维珍  杨邺  牟海  韩思静 《重庆医学》2024,(8):1209-1213
目的 对比靛胭脂染色和白光内镜对右半结肠息肉的检出率。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在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1 0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靛胭脂染色组和白光内镜组,每组526例。分别对右半结肠采用靛胭脂染色和白光模式观察,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中的差异。结果 与白光内镜组相比,靛胭脂染色组的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41.6%)、腺瘤检出率(20.9%)、广基锯齿状病变检出率(2.1%)、增生性息肉检出率(20.3%)、巴黎分型0~Ⅱ型(平坦型病变)检出率(38.0%)、NICE 1型(色泽苍白型病变)检出率(22.2%)、直径<5 mm息肉检出率(30.5%)及病理活检符合率(86.4%)、特异度(84.7%)、灵敏度(88.2%)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光内镜组与靛胭脂染色组在退镜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7,P=0.160)。结论 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对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更高,更易检出微小息肉及色泽苍白的平坦型息肉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染色在发现和诊断大肠平坦型肿物的作用及该技术推广应用可行性。方法在大肠镜检查中将既往未染色前检查时不引起注意或注意到而未给予重视的可能为平坦型肿物部位进行内镜下喷洒靛胭脂染色,将染色前后的所见病变情况进行比较;并将染色操作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在369例患者染色前发现可疑为平坦型肿物的4例5处病变部位,染色后观察2例3处可疑病变未见有异常改变,有2例病变为平坦型肿物,还有一处早期大肠癌是在染色可疑病变部位时才发现的,病变部位的范围和表面形态都比未染色前清晰可见而且病理也支持该诊断;每一部位染色所用时间平均为2分钟。结论内镜下黏膜染色是发现和诊断大肠平坦型肿物的有效方法,可以在有肠镜检查的科室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6.
放大内镜对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342处病灶中,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3个,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10个,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5个,单纯凹陷型病变(Ⅱc)1个,检出率分别为3.80%,2.92%,1.46%,0.30%。其中Ⅱa,Ⅱb和Ⅱc病变共16个,占4.68%,如将13例LST计算在内.则占8.48%。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能有效提高平坦型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黄吉雄  伍琳  庄剑彬 《中外医疗》2016,(23):106-108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NBI-MB)模式与普通白光模式下对大肠平坦型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月间于胃肠镜室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的平坦型病变患者120例,采用型号为OLYMPUS CF-H260AI结肠镜检查,普通白光模式观察整个病变形态,然后转换为NBI-ME模式观察,参照工藤进英Pit分型法与佐野宁CP分型法[1],对所有病变进行Pit及CP分型分析后做出内镜诊断,记录普通白光模式下及NBI-ME模式下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共发现185处病变,其中,PitⅡ110处,PitⅢL 42处,PitⅣ32处,PitV 1处。 CP 1109处,CP2型75处,CP 3型1处。 NBI-MB模式下对大肠肿瘤(包含腺瘤和腺癌)及非肿瘤(增生性病变)的总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2%(165/185)、89.4%(65/73)、88.4%(99/112),普通白光模式对大肠肿瘤及非肿瘤的总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7.8%(144/185)、80.8%(59/73)、75.9%(85/112),两者总符合率、特异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NBI-MB)可比较准确地鉴别大肠平坦型病变,可有效提高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染色技术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普通白光内镜组)和2009年1月-2012年5月(NBI结合染色技术组)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胃镜镜下诊断及病理诊断的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2组病例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普通白光内镜组与NBI结合染色技术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分别为4.51%和10.38%,Kappa值分别为0.683和0.837(均P〈0.01)。结论:NBI结合染色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镜下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肠微小病变在放大染色内镜下的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关系及行为镜下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5-05~2006-06门诊申请结肠镜检查的病人260例中发现18例病人,通过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观察,判断病理组织学类型。结果18例病人发现21处大肠平坦型病变,其中13例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男9例,女4例。21处病变镜下大体分型为颗粒均一型13处;8处为结节混合型。病变最大为25 mm×36 mm,最小为10 mm×14 mm。腺管开口类型主要以Ⅳ为主。结论通过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以及早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由于对于病变的性质可以即时判断,从而对于是否可以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的选择做出即时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患者分别在普通内镜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黏膜形态等,同时进行NBl分级,然后应用Lugol氏碘液进行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黏膜形态等,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食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65例患者应用普通内镜、NBI模式及碘染色检查中共发现89个病变,其中76处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其中普通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6.32%(58/76),应用NBI检出率为86.84%(66/76),碘染色为90.79%(69/76)。与NBI和碘染色相比,常规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较易漏诊,尤其是平坦型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主要表现为NBIⅠ级86.05%(37/43),碘染色Ⅰ级90.70%(39/43),两种方法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的判断相似(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NB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Ⅱ、Ⅲ级69.70%(23/33),碘染色主要表现为Ⅱ、Ⅲ级75.76%(2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内镜相比,NBI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相比,NBI操作方便,检查时间短,是理想的内镜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1.
黄宇 《求医问药》2014,(20):48-49
目的 :分析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在诊断胃平坦型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1年03月至2014年0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胃平坦型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为其完成常规内镜检查后分析其镜下病变特征,为其采取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观察其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的形态,并对比分析为其进行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在本组患者中有55例慢性炎症患者,有25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患者,有20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患者,有12例早期胃癌患者。与采用普通白光内镜相比,为本组患者采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诊断胃平坦型病变、慢性炎症、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炎症伴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的符合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检查胃平坦型病变时应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而且操作简单便捷,此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0Z内镜对46例胃黏膜平坦型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局部喷洒4 g/L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病变周围胃小凹形态改变,在观察部位取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相互关系.[结果]46例病变中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33例,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12例,隆起凹陷型病变(Ⅱa Ⅱc型)1例;小凹开口呈A型10例,B型8例,C型17例,D型6例,E型3例,2例病变其表面小凹模糊不清甚至消失.[结论]放大内镜对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病变周边小凹形态改变与病灶的良恶性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内镜     
使组织结构增强的色素内镜能否提高结肠镜下腺瘤的检出率;依据结肠镜下指征诊断晚期结肠直肠瘤:一项韩国肠病研究学会的调查;目前结肠镜检查中的镇静与监护:一项国际观察研究;非息肉状结肠直肠病变中漫润性瘤的诊断和对适合内镜或手术切除的患分类:放大色素内镜的预测价值;长期炎症性结肠炎患的结肠直肠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低:荧光内镜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4.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蓝色素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肠化生的诊断价值和不同亚型肠化生的黏膜微细结构特点。方法随机序贯选择拟行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的66例门诊患者和18例肠化生复查患者,常规内镜检查后在胃角、胃窦区域行内镜下0.5%美蓝溶液染色,对染色区域进行放大内镜观察并取检,所取标本进行HE、AB/PAS和HID/AB染色。结果美蓝染色内镜对诊断肠化生具有较高的灵敏性(86.7%)和特异性(79.5%);放大内镜下美蓝染色阳性的肠化生黏膜形态可分为四类:A型,不规则斑点型;B型,网格型;C型,椭圆型;D型,圆点型。结肠型化生的黏膜表面微细结构以不规则斑点型(32.6%)和网格型(39.5%)为主,而小肠型化生则以椭圆型(25.0%)和圆点型(43.8%)为主。结论联合应用美蓝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可显著提高肠化生的检出率,并可根据化生黏膜上皮的形态学改变对肠化生的亚型进行镜下分类,对不同亚型肠化生组织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肠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内镜     
高清晰内镜结合色素内镜或窄带成像在Barrett食管中的应用:一项前瞻性、随机、交叉研究;CT结肠成像造成的肿瘤遗漏或假阳性诊断:一项前瞻性、对照分析;胶囊内镜的结构性术语:回顾性试验的结果和766例小肠检查的验证;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的一项综合分析;变焦内镜评估乳糜泻患肠微绒毛萎缩的有效性。[编按]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岸高  钟旭辉  姜泊 《广东医学》2003,24(7):684-68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对 6例大肠早期癌进行EMR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病变大小 :最大为 62mm× 82mm ,最小为 10mm× 10mm。病理诊断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黏膜内癌 5例 ,凹陷型早期癌 (denovo癌 ) 1例。腺管开口类型 :ⅤA 型 4例 ,Ⅳ型 1例 ,Ⅲs型 1例 ,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进行观察,研究NBI-ME内镜技术对发现结直肠新生性病变的优势,以及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精准度.方法 680例患者进行了完整普通肠镜、NBI-ME、色素内镜检查.对新生性病变分别用普通光镜、NBI-ME模式及色素放大方法观察病变表面结构,记录微血管形态(MP)和腺管开口分型(pit),对病变性质的判断结果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 NBI-ME在385例患者发现新生性病变513个,而普通光镜只检出其中的74.1%(380/51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色素内镜能检出86.0%(441/513),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光镜漏检主要为微小病变及平坦型病变.NBI-ME对判断病变肿瘤性或非肿瘤性准确率为94.2%,敏感性90.2%,特异性95.3%,显著高于普通光镜和色素内镜(P<0.001).结论 NBI-ME内镜技术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和平坦型病变,能清晰观察病变表面pit形态结构、微血管形态,对判断病变肿瘤性或非肿瘤的准确率明显比普通内镜和色素内镜高,检查操作时转换模式方便,NBI-ME将成为发现结直肠新生性病变和鉴别是否肿瘤性的更有效的内镜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胶囊内镜诊断的15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现小肠病变13例,结合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型2例,回结肠型8例,小肠型3例.结论 胶囊内镜联合结肠镜检查可作为克罗恩病的一线检查,有助于克罗恩病早期诊断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