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选择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减小1.68°(P<0.01),Pg-OLP增加3.23mm(P<0.01),上切牙唇倾度(1s-NSL)减小5.61°(P<0.01),下切牙唇倾度增加2.96°(P<0.01),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P<0.01),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 ,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 block矫治器治疗后 ,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 选择 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 ,年龄 10~ 12岁 ,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 block矫治器 9~ 12个月 ,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NB角减小 1 6 8°(P <0 0 1) ,Pg OLP增加 3 2 3mm(P <0 0 1) ,上切牙唇倾度 (ls NSL)减小 5 6 1°(P <0 0 1) ,下切牙唇倾度增加 2 96°(P <0 0 1) ,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 Twin 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 ,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方法 应用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增大,上前牙的唇倾度增加,下前牙的唇倾度减少。结论 正畸治疗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是使下颌作顺时针旋转及改变上下前牙的唇倾度。  相似文献   

4.
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的牙弓宽度。方法 采用三维测量仪精密测量正常牙合及四组不同类型错牙合 (ClassⅠ双颌前突 ,ClassⅡ1,ClassⅡ2 ,ClassⅢ )的原始模型 ,比较各组的牙弓宽度。结果 上下尖牙宽度各组基本无显著性差异 ,ClassⅡ1和ClassⅡ2 上后牙弓较窄 ,ClassⅢ牙弓宽度与正常牙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上不要轻易扩大尖牙宽度 ,ClassⅡ类错牙合常须扩大上后牙弓宽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1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一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一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用功能分析法对 2 3例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同时拍摄的息止牙合位及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重叠分析 ,根据下颌及下切牙变化量 ,辅助诊断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 ,采用不同的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 ,息止牙合位及正中牙合位X线头颅侧位片重叠分析 :SN -L1L1’后下交角明显减小(P <0 .0 5 ) ,DGn’与DGn长度差与正常参考值相比差异明显 (P <0 .0 5 )。结论 :功能分析法有助于诊断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下颌联冠式斜面导板 ,上颌舌簧牙合垫矫治器 ,上颌“2× 4”固定矫治器 ,FR -3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各种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孙燕  刘泓虎  曹惠菊 《口腔医学》2004,24(5):290-292
目的 评价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侧位X线头影测量,对15例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受到抑制,下颌骨生长得到充分表达,上下颌骨矢状不调得以改善。上颌第一恒磨牙伸长并向远中移动,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减小,第一恒磨牙关系恢复至中性(牙合),覆(牙合)、覆盖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发现,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口外颈牵引装置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位置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SNA角、SNB角、ANB角、上前牙唇向倾斜度、下前牙唇向倾斜度、上下切牙长轴交角、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等指标,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男性为(38.98±3.19)°,女性为(38.26±3.26)°;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男性为1.35±0.09,女性为1.43±0.19.与广东正常(牙合)人群相比,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更大,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大,上下切牙长轴交角较小,SNB角较小,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小,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向下向后旋转,提示在临床正畸治疗中要减小较大的下颌平面倾斜度,改善下颌基骨与前颅底矢状方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方法应用X线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下颌平面角增大,上前牙的唇倾度增加,下前牙的唇倾度减少.结论正畸治疗Ⅲ类错牙合的机理是使下颌作顺时针旋转及改变上下前牙的唇倾度.  相似文献   

11.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6):707-710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2.
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安氏错(牙合)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439例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6个前牙(左右恒尖牙之间)及12个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中,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5 mm的错(牙合)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4.02%、9.49%、19.32%或19.63%、15.33%、20.45%.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牙合)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远移第一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拔除下颌第二磨牙,采用滑动杆+Ⅲ类牵引推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拍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对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平均增加1.42±0.30(°),SNB平均减小1.9±0.21(°),ANB增加3.32±0.18(°);下颌平面角FMA增大2.05±0.45(°),OP/MP增大2.53±0.32(°),OP/FH值无显著变化;NA/U1角和U1/NA距分别增加2.73±0.50(°)和1.75±0.45(mm),NB/L1角和L1/NB距分别减小4.73±0.60(°)和1.83±0.71(mm),IMPA减小5.66±0.18(°).结论:拔除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属于非常规掩饰性治疗手段,但仍可作为临床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儿童颅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1]。本文对22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采用联冠斜面导板加无牙合垫上颌活动矫治器进行矫治,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22例,男7例,女15例,平均年龄8.6±1.6岁,均为前牙反牙合、覆牙合大于Ⅱ°,覆盖小于3 mm,轻度凹面型,磨牙为近中关系,下颌大小形态基本正常,下颌功能性前伸,但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关系。当下颌后退或处于息止位时,侧貌较正中牙合时改善,SNA角、SNB角及ANB角基本正常。2.方法牙合…  相似文献   

15.
王岩  边慧慧  郑颖  刘奕 《口腔医学》2016,(10):917-919
目的比较不同的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患者下颌联合形态差异。方法成人Ⅲ类患者69例作为实验组,成人Ⅰ类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在CBCT上测量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以及下颌联合高度(LH)和下切牙根尖处牙槽骨厚度(LA、LP),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Ⅲ类患者的下颌联合形态的差异。结果在骨性安氏Ⅲ错牙合中,下颌联合高度(LH)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IMPA)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与下切牙根尖处颊侧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角型的骨性安氏Ⅲ患者下颌联合形态趋于菲薄狭长,下前牙代偿性舌倾随着长面型的趋势加重,同时伴随其颊侧牙槽骨厚度减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远移第一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拔除下颌第二磨牙,采用滑动杆 Ⅲ类牵引推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拍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对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平均增加1.42±0.30(°),SNB平均减小1.9±0.21(°),ANB增加3.32±0.18(°);下颌平面角FMA增大2.05±0.45(°),OP/MP增大2.53±0.32(°),OP/FH值无显著变化;NA/U1角和U1/NA距分别增加2.73±0.50(°)和1.75±0.45(mm),NB/L1角和L1/NB距分别减小4.73±0.60(°)和1.83±0.71(mm),IMPA减小5.66±0.18(°)。结论:拔除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属于非常规掩饰性治疗手段,但仍可作为临床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9.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2):751-752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梁翊  符安 《广东牙病防治》2012,20(8):428-430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和)青少年患者后牙牙槽骨高度与生长型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50例,男女各25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前面高、后面高、前下面高、上颌后牙牙槽骨高度、下颌后牙牙槽骨高度、前后面高比等11项指标,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1项指标在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的男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平面角及垂直向异常指数(overbite depth indicator,ODI)大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上、下颌后牙牙槽骨高度及前后面高、前下面高、前后向异常指数(anteroposterior dysplasia indicator,APDI)比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牙槽骨的高度与前下面高、后面高、前面高及前后面高比呈正相关(P<0.05),与ODI、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的后牙牙槽骨高度与下颌平面角、ODI、前面高、后面高、前下面高、前后面高比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当增加上下颌后牙牙槽骨的高度对矫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