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综述了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的相关护理要点,总结了引起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及护理方法。认为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加强穿刺护士的技能训练,选择最佳置管时机,选择更为有效的加压止血方法,延长置管后首次换药时间,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  相似文献   

2.
综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护理进展。总结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发生以及止血材料选择、止血方法的改进、穿刺方法的改进等,主要包括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止血材料的选择、弹力绷带、气囊压迫加压等敷料外压迫止血法以及对穿刺点出血的预防及管理等。认为PICC置管穿刺方法的改进、术后掌握按压的时间和时机,针对性采取适当的止血及压迫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穿刺点的出血。  相似文献   

3.
孙建  王枫  谢辉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9):33-34,3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入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栓形成。结论严密观察,规范无菌操作选择适宜导管、正压封管,有效固定等措施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患者PICC置管渗血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52例肝移植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等,分析其与PICC置管后1周内渗血总量的相关性.结果 152例患者渗血的发生率是1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凝血酶原时间是肝移植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的影响因素.结论 肝移植患者进行PICC置管时,医护人员应尽量选择肘上穿刺并高度关注患者置管时的凝血酶原时间,以降低患者置管后渗血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渗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74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时机、部位、置管静脉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结果 174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96.0%,置管后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渗液。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PICC穿刺时机宜选择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右侧肘上贵要静脉、熟练技术及良好的维护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式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穿刺点渗血、渗液及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纵向扩皮法送鞘,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扩皮法送鞘。比较两组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及24小时疼痛情况。结果 PICC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扩皮法,可减少PICC置管后局部渗血、渗液,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护理干预在减少PICC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晓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582-258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减少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01-2008-12收治的50例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01-2010-08收治的50例肿瘤患者作为干预组。两组均于治疗前1 d行PICC,置管当日干预组接受预防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干预组穿刺点渗血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PICC穿刺点渗血,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与传统PICC置入的效果差异.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5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150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分别在置管过程中、置管第2天、中间回访和置管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及置管手臂舒适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均为100%,出血量、导管末端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第2天及中间回访时,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情况、手指肿胀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回访时,观察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置管手臂的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入能明显改善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机械性静脉炎和置管手臂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离子敷料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5月31日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实验组49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实验组术后使用银离子敷料固定;比较两组术后24 h内局部渗血、静脉炎、局部或全身感染发生情况,敷料更换间隔时间、加压时间及换药次数,患者舒适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和护士置管期间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术后渗血、静脉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穿刺点加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敷料更换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置管期间舒适度中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和护士对置管期间的满意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离子敷料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明显减轻置管后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及感染的发生程度,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对提高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置管时肘上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ZIM(Zone Insertion Method)联合心电监护ECG(Electrocardiography)导管尖端定位对PICC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观察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置管中心电监护导管尖端定位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对照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由操作者凭借自身经验选择穿刺区域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16例,两组患者在置管后均采用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点渗血、渗液,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心电监护定位为超生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区域的选择和导管尖端定位提供了更加标准便捷的方法,对降低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纽扣式压脉带联合弹力绷带在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止血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提供更好的依据和方案。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随机选取本科室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18年11月—2020年1月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环绕加压止血;观察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先用纽扣式压脉带压迫,然后再联合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术后渗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纽扣式压脉带联合弹力绷带加压止血的方法可明显降低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术后穿刺点渗血程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临床血小板低下患者PICC术后穿刺点的止血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黄散贴在PICC置管患者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无菌小纱布维护,观察组采用金黄散贴维护,观察比较两组置管后30 d内渗血、穿刺处感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后渗血、穿刺处感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金黄散贴用于PICC置管患者中,能显著减少穿刺处渗血、穿刺处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同扩皮方法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63例。给予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扩皮方法进行扩皮,给予试验组患者以钝性分离发进行扩皮,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渗血情况及疼痛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96.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54%(P<0.05);术后24 h及48 h,试验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中无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少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显著多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大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淋巴漏液情况显著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插管鞘中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组装后予以直接扩张穿刺点送鞘的钝性分离法针对行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扩皮,能够有效提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同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降低术后渗血情况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由PICC专业护士对全院PICC置管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会诊处理和跟踪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PICC穿刺部位渗液与患者自身疾病、穿刺方法和过程、导管维护、纤维蛋白鞘形成等因素有关.结论 为减少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置管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积极治疗原发病;置管过程中合理选择静脉,掌握穿刺及送管技巧,尽可能做到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置管后规范化维护,出现PICC渗液时切忌盲目拔管,少量持续渗液但无局部不良反应者可继续使用导管.  相似文献   

15.
不同止血方式在PICC置管后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效地PICC置管后止血及减少上肢肿胀的方式。方法:对70例PICC置管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于置管后用宽8 cm的弹力绷带包扎24 h,观察组置管后压迫穿刺点30 min,24 h后更换敷贴时于穿刺点覆盖明胶海绵。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置管后压迫穿刺点30 min,24 h后更换敷贴时于穿刺点覆盖明胶海绵.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减轻穿刺侧上肢的肿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56例乳腺癌术后行PICC置管术后穿刺部位渗血的原因及护理效果,渗血原因主要为:患者采取穿刺侧卧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过早解除纱布加压止血等。认为在临床为乳腺癌术后行PICC置管术的护理中,应选择适当的穿刺时机;做好健康宣教;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延长首次换膜时间;把握好解除纱布加压时机,以有效减少PICCC穿刺部位渗血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初学PICC置管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置管初学者在最初的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4名初学者进行的31例PICC置管操作进行分析,发现常见的置管问题有穿刺不成功、穿刺时出血过多、送管困难、穿刺口渗血、导管异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31例患者29例置管成功,25例为首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3例,导管异位入颈静脉4例,穿刺口渗血3例。结论初学者进行PICC置管要善于总结经验,置管前做好充分的技术及心理准备,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将我院肿瘤科需行PICC置管的129例肿瘤病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试验组66例。两组病人置管后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缠绕加压止血;试验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以自制纱布块加压,将精确测量后的弹力绷带经修剪后(简称改良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持续渗血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的渗血量和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证实,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明显缩短持续出血时间,可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的止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